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43

第43章 编辑现代化(4)

(4)国际国内同类出版物出版信息。了解已出版的本学科的信息可以拓宽思路,并与之对照,寻找自己的出版特色。

(5)读者需求信息。包括了解特定读者群对其出版物及服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

2.选题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策划选题,从网络信息中检索出有价值的出版动态,分析、总结、策划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选题。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信息、知识组合方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策划出不同的选题,选题决定了出版物的价值,信息资源是出版的主体资源。21世纪,谁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最新信息策划出与众不同的选题,谁就掌握了现代化编辑的最新武器。

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为选题提供强有力的、开放性的信息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许多新知识必须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有效的方式传播出去,为编辑快速获取最新的信息提供了信息源,也为传统文化的出版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选题策划的本质即是创新,创造性思维和理念的发掘成为选题策划的关键。网络开放性环境特征有利于各种创造性灵感的产生,只要注意出版特色和出版资源就可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

3.组稿

组稿影响到一个出版部门作者群体的构成、出版学术特色的形成和图书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学术造诣较高的作者群体是图书出版部门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不断地更新与扩大作者群体是出版部门的重要任务。每一个出版部门都有与之出版性质相一致的作者群,出版部门怎样与他们建立联系或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是出版部门的编辑们应该认真重视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下,对作者的了解渠道不多,也无积极的行为,想进一步了解与建立一种良好的编辑、作者关系,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与作者的联系难以做到十分密切;而一般作者也不可能充分了解出版部门的性质、编辑思想与组稿计划。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引入可以使这种不利的状况发生明显的改变。首先,利用计算机对已发表的论文和已出版的专著进行检索排列,建立作者档案,在需要时即可有目的地向合适的作者约稿。其次,每个出版部门都可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网站,及时公布组稿计划和出版意向,让更多的作者随时了解。随着网站开通和网络上的视频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组稿将成为主要渠道和手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为广大读者、作者服务,以最优惠的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4.审稿

编辑进行稿件初审可借助计算机网络的检索和比较方法,判定稿件是否具有新的正确的观点、新的重要资料或新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过去不易做到的专家匿名审稿变为可能,而且可以大大缩短审稿过程中邮寄稿件的时间,使图书出版迅速、快捷。

5.编辑加工

编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掌握计算机编辑手段。传统的编辑加工一般是手工作业,是“剪刀+糨糊”的重复劳动,既费时又费力;信息时代,编辑加工使用计算机技术,无疑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基本功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编辑加工软件的创新、编辑、使用等方面来体现,掌握越熟练,现代化程度越高,工作就越有信心。因此,目前必须加强电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使编辑人员学会电脑操作,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技能,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电脑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会多种文本输入方式,及时传输和发送文稿、资料等信息。

过去,编辑对原稿引用的资料进行核查曾是一件十分繁重的事,现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变得相对容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如果同时加上排版符号,编辑完成时也就可以直接发排出样了。

由于编辑客体的现代化,编辑加工也与过去的传统图书加工不同。如果信息组织不尽合理,信息所表达的含义又不明确,表意性不强,有效性差,那么不少好的选题会被浪费。国外很多电子出版物内容结构设计以简驭繁,突出交互性,画面简约而传递的信息却很丰富。如法国的《舞蹈教学》以线条人物画为引导物,在一个仿佛五线谱的环境里交互性地演示出各种舞蹈内容,饱含了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十分独特。编制光盘不是来料加工述而不作,它更像影视创作讲究编导艺术,强调创意新颖独特。切忌图文声像资料七拼八凑,甚至做成图书音像制品的翻版。

编辑加工要善于提高界面的有效利用率,增强信息的有效利用性,对种种媒体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在界面上显示的内容要反复提炼、分类编排,使之标注层次丰富,进出路径多。如此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有效性强,检索率高,使用方便。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的综合性和交互式特点为内容服务,加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促进多种媒体的融合。

6.装帧设计

编辑现代化在装帧设计上应加强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力,深度挖掘选题文化内涵,通过音乐、视频冲击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应始终紧密围绕作品的创意,注重设计作品的技术与艺术二者融合。现代编辑客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已达到运用诸如虚拟现实、语音识别技术、手写识别技术等国际上较新技术的水平,通过屏幕视觉艺术、交互方法和新技术使人耳目一新。如美国的《发明家实验室:交通》这张光盘介绍了几位使世界交通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发明家,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发明汽车的戴姆斯、制造,大量逼真的表面贴图被应用在三维模型中,使读者在阅读时有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7.校对

近年来,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校对的软件已得到较多的开发,尤其是在计算机错别字识别方面人工校对望尘莫及。有些校对软件还具有语音功能。随着计算机校对软件的逐渐完善,它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8.信息反馈

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读者中,尤其是学术界对出版物的评价,包括学术批评、争鸣、文摘、引用、转载等内容,可做到及时、系统,易于分类保存、回应答复,同时,也为今后选题提供了较完整的回溯性资料。

四、编辑管理现代化

编辑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标志知识经济发展成果的美国硅谷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一体化,配套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编辑主体、客体及手段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管理便会产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编辑管理现代化是从根本上实现出版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编辑管理现代化重要的是编辑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编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意识的强化是现代出版业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编辑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使编辑个体创造性开拓能力得到发挥,使编辑整体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1.制度管理

现代化的管理必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证。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责分明、灵活主动、积极高效的编辑部门组织。所有发达国家及国内成功编辑出版机构的经验证明,在现代编辑出版业中各部门的责任并非无限扩大,而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相应的权利也有限度,因为各部门都只是企业大机器中的一部分。

通过部门责任有限的组织形式,整体化经营,灵活有序地生产,既有部门的责任分工,机动灵活,也有整体的战略目标,相互配合。

这样可以明确核算单位,加强成本管理,减少层级,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创新的手段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因为竞争是现代化管理机制所要求的。在竞争的格局下方可调动全体编辑的积极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可有效推进中国编辑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制度创新的手段之二是加强立法。法制化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编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初清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法令(如《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大清著作权律》等)到当代《著作权法》的颁布,编辑出版法制建设一直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当代,加强编辑出版法制法规是有效保证编辑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繁荣编辑出版业必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编辑管理现代化同时表现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先进性上。出版部门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支持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是为出版部门作某项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系列依据。小到某部书的选题上还是不上;大到本出版部门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决策支持体系的建立可有效地减少主观失误,避免头脑发热做出的盲目决策、无效劳动,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本,新书的第一次印刷印数决策失误率往往比重印书高,便是因为它缺少决策支持体系。重印书的退货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得益于他们在全国的500个监控点。他们根据某本书最初的发行几周内500个监控点提供的销售信息,同以往同类书作比较,同目前同类书市场销售状况作比较,而后决定这本书再版印多少。这就是一种决策支持体系。在国内,有的出版社实行项目准备会、生产调度会等制度。准备出某一本书,由编辑室主任召开项目准备会,在会上讨论这本书什么时间印出来,用什么纸、封面装帧和版面式样有什么创意、宣传策划有何打算等问题。

项目准备会是促进出版部门内部各部门相互沟通以利决策的有效方法。生产调度会即把出书时间作为考核编辑、排校、装帧出版各部门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会上也决定印数等重要问题,必要时,可由主管发行者、社长等来定夺。

2.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管理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聘任制度建立起人才管理机制,以重能力的用人机制和奖勤罚懒制度来教育编辑、约束编辑,调动编辑工作积极性,保证出版物生产经营的秩序和效率。从管理者的角度论,一般希望事有人做、活有人干,人越多越好,但却苦于有时尽管人手很多,却并未产生高效率,甚至出现“三个和尚无水吃”的现象乃至编辑与编辑之间矛盾丛生,由此可见,并非编辑越多越好。只要配置合理,能使每一个编辑心情舒畅地工作,就可产生好的效率。同一年龄段的编辑过多,可能在分房子、提职称等福利待遇上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工作。在职称人数与岗位人数挂钩的情况下,年长的高级职称者过多,也有可能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有时看似人手少,实为未能调动编辑积极性也。

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需要激励机制。编辑人员管理应注重工作业绩优秀者的及时激励。激励手段或侧重物质方面或侧重精神方面。物质激励可以解决编辑的一部分现实问题,如住房、奖金、物品,甚或于请编辑出国旅游,开阔眼界。精神激励在“物质者”眼中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在被激励者接受时却可转化成十倍的工作热情、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而这一切是多少物质都换不来的。另外还有一种学习激励,如送编辑脱产进修。这种激励既可使编辑本人获利——享受知识比享受财富更加实在,财富可能在一夜之间失掉,而一旦掌握某种知识就将成为永远也享受不尽的“聚宝盆”;也可使出版企业获利——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付出成本是必需的。为企业培养了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人心,编辑对出版部门的感激之情将会融化在工作之中。这才真正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出版企业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人才管理体系,这是现实对编辑出版企业提出的时代发展要求。目前的出版企业多是粗放型管理,抽象而简单,较少耐心而细致的细节管理。如一个出版部门究竟需要多少编辑,需要配置哪一类型的人才,以及应给予什么样的待遇等都应一一考虑。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考虑每个岗位的特性,确定岗位的责权界限,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管理促效率。目前编辑评价体系还十分混乱。如一个能赚钱的编辑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编辑。而有些编辑虽然不能带来很大利润,但他能编出很高学术价值的好书,有文化追求的出版部门要打造品牌,要上学术专业台阶,也正需要这样的好书,正需要这样的好编辑。

编辑人才是多层次、多门类、多特性的。有的编辑可以对书稿提出非常宝贵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点石成金;也有的编辑文字功夫扎实、专业过硬,能把一部专业书籍编得学术性、专业性、可读性兼备;还有一些编辑对翻译书的文本掌握十分地道,译文生动信达。但他们却可能在组稿时显得拙于言辞,疏于计算。因此,出版企业管理人才配置具有综合化的特性,包括版权人才、组稿人才、策划人才、编辑加工人才等。同时各类人才要分类管理、分类指导。

3.倡导出版企业文化

在编辑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度是硬件,企业文化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种企业文化必将带来与之相随的企业管理,产生良好效益。

久而久之,不断总结与发展产生一种代表企业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力量,所有编辑都会按照这一定势去思维和行动,追求卓越与完美,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

出版企业文化代表着编辑出版者的自身价值取向,是由企业性质和能力所决定的。包括企业形象、出版物形象、编辑自身形象等诸方面内容。它是编辑出版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形象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它可以为企业的生存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舆论树立口碑,经营取得市场,产品拥有读者;也可以在内部人员——编辑之间产生凝聚力、忠诚感,以自我激励创造一种敬业协作精神。编辑也同其他行业者一样,期望自己所工作的部门是一个充满希望互帮互助的团队,时时能以组织为荣。

因此,这种编辑出版企业文化来源于以下方面:

(1)一个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它是编辑出版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倡导者。

(2)一支综合素质高、充满活力的编辑队伍。它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创造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作者、读者和市场对出版企业的印象。

(3)一套科学、合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它有统一的理念作为内部人员遵循的行为准则;有统一的口号、歌曲激励员工;有作为出版部门品牌的一类或几类产品等。它会有代表企业的标识性“作品”:统一的信笺、信封;统一的店堂装潢、班车、服装;固定的工作餐;时常亮相于公众的集体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