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组织现代化不仅指组织本身,而且包括编辑组织内所有的人,应将他们都纳入组织创新活动中来。这一方面是现代化系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降低现代化过程中阻力的必要。编辑组织现代化往往会由于组织各个部门自成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有它自己的工作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应付环境的方法。所以,组织负责人不能采取简单的命令方式要求各个编辑部门进行现代化变革,而必须让各个编辑部门参与决策过程,共同讨论应该如何实施必要的变革以适应现代化。
编辑组织改变的最终目标是改变编辑者的行为,提高出版组织的工作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中,使编辑的态度得到转变进而修正其行为,达到改进工作绩效的目的,实现完全的编辑主体现代化。
编辑人员现代化的标志是:
(1)具有现代化编辑思想,富有学术前瞻理念、学术民主意识,善于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成熟的编辑思想者,因为能够使大脑中的知识不断处于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中,故而对新知识领域与容易产生新知识“触点”的地方具有十分强烈的敏感度与理解力,并使之持续下去,直至将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造和超越,并不断地从编辑个人远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中创造工作热情与动力。
(2)具有现代编辑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修养、广泛的文化视野、学术民主思想、敢于发现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学术胆识。具有现代化意识的编辑善于打破自身既定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从大文化视野中广泛汲取营养,从各种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中探寻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丰富社会知识,精湛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现代编辑技能,包括应用计算机掌握学术信息,在网上处理稿件,熟练掌握编辑规范、知识等。编辑现代化的外在表现首先是通过改变工作手段开始的。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不断提高,编辑的工作手段、工作效率、出版周期、生产成本等的联系日益密切。没有哪一家出版部门不在为更新设备而努力。一个具有现代化编辑意识的编辑是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积极推动者、热心支持者、亲身实践者。
编辑现代化会促进编辑个人更好地学习,将个人的灵性与理性结合一处,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视为一体,深刻理解读者,形成对编辑组织整体利益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辑组织持续学习的精神,及时消除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保持编辑主体持续发展的态势。
编辑主体现代化将创造出有利于出版组织成员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组织环境,造就整体搭配、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形成群体整合功能,达到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及编辑者个人事业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协调一致。
1.编辑观念现代化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编辑出版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然而,首先应该冲破的是千百年来陈旧的闭关自守的观念。这种观念成为中国固步自封的“藩蓠”,也成为编辑出版业自我满足、“小圈子”内运作的劣根。确立全球化意识,就要有世界性眼光,把触角伸得更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出版资源和出版要素的跨国流动,扩大中国出版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中文出版物在世界图书市场的占有率。
哲学中的观念既指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切反映,同时也指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编辑观念现代化是编辑思想和思想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告别传统人特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具备与物的现代化相适应的独立的、积极的主体性,同时派生出现代人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是现代人的突出特性。它与传统人害怕、恐惧革新与社会改革、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相反,对所有一切新颖新奇事物均愿意积极尝试与体验,并从中获取快感。编辑主体现代化突出地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新的行为方式,较快地适应并接纳社会的改革与变化。
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出版业,最终必然导致编辑观念的变革。正如计算机大踏步地进入出版业已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如何应对这一趋势,不同的编辑会作出不同的抉择。
有一部分编辑已习惯于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对新的出版技术缺乏热情,不够精通。还有一部分编辑认为,计算机操作是技术工人的事,无须过问。这些陈旧的观念阻碍了出版业的发展。如,虽然各家出版部门都已采用了计算机排版,但其版面形式还多停留在铅字排版阶段,计算机排版的强大功能还远未得到发挥,大陆出版物与港澳地区、海外地区出版物相比,在形式上还很落后。随着计算机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编辑不能上机操作的现象与出版业的变革已很不适应。网络时代编辑不懂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因此,编辑人员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破除陈腐观念,树立具有现代意识特征的不断变革和激烈竞争的新思路,大胆创新,刻苦钻研计算机排版技术,勇于进取。
(2)进取性
编辑主体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与勇气。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随着机构改革的步步深入,一些出版社可能受到冲击,甚至危及生存。编辑只有具备强烈的进取心,才能使自己根之所系的图书出版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为自己铺设光辉的道路。例如,与人相比,计算机的长处是精确和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其短处是它的刻板与不善变通,有些人脑极易判断的东西计算机却无能为力。
因此,必须制定出版物编排的规范化条例。目前,出版物编排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编辑的共识,关于期刊编排规范的文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已由新闻出版署下达各期刊编辑部试行。期刊如此,其他出版物是否也有规范化的必要,如何制定这些规范,等等,都是新时期编辑不断进取的目标。
(3)创造性
在知识创新的时代,编辑要有创新的使命感,特别要培养学习意识,提高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跟上时代步伐,永远站立时代潮头。
创造来源于学习,学习是为了创新。创新不仅包含对稿件加工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如上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多侧重于计算机处理方面,对版面的美观、传统出版物的特色涉及较少,是否可以考虑兼顾多方面因素呢?此外,该规范与国际通行的期刊编排方式和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有关规范发生冲突之处,尚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工作。
2.编辑知识结构现代化
编辑知识结构现代化是指编辑的知识必须满足宽泛性、现时性与多元性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综合化趋势日渐明显。这种综合化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不仅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逐渐缩小,而且学科数量也不断增多。编辑群体面对这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增加知识结构的广度,以便对所涉及的学科、学科群有更多的了解。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陈旧过时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编辑工作需要,原有的知识结构早已被淘汰。因此,编辑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具有现时性。否则,在编辑工作中敏锐地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现代的编辑仅有精湛的业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知晓市场经营之道、法律法规常识、种种传媒技能;熟练操纵计算机;并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分类、前沿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编出来的图书选题才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上种种表明,要做一个合格的现代编辑,必须具备多元性的知识结构。这是时代对编辑群体提出的要求。
3.现代编辑人格与素质
编辑主体现代化要求有现代化的编辑人格与素质。现代人格与素质总体包括时间观念强、言而有信、学习成为终身目标等内容。
具体表现在良好的政治道德修养、完善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良好的政治道德修养是编辑工作中坚持主旋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保证,是崇尚爱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团结的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化编辑主体永远追求的目标,而能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及时适应编辑出版活动的要求是对编辑主体知识能力的检验。现代化的编辑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基础知识系统、专业知识精深、业务知识扎实、相关知识广博等。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要求能够打破旧有的思维习惯,以开放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的、单一的传统思维方式,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思想敏锐,善于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选题,能对稿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提高,使之日臻完善。
综上所述,编辑主体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与现代人格素质是现代化编辑主体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观念重于知识,人格的形成与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格与知识是产生观念的基础。
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编辑客体现代化
编辑客体现代化包括三方面内容:
1.载体材料的现代化
编辑面对的客体已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变为电子媒体,书稿载体、记录状态都有了较大变化,编辑主体在进行选题、审稿、加工、装帧设计、校对时必须有相适应的技术手段与之同步。因而,在这种客体面前,编辑技术手段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从换“笔”开始,硬件建设是第一要务。如果编辑主体不能跟上客体的发展便会产生危机感,甚至被淘汰。相反,如果编辑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文字处理、版式设计和封面创作,就可取得与客体同步的发展,也可改变目前编辑过程低效、周期长的弊病。
2.出版物的现代性
编辑客体现代化还有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即通过主体加工使客体成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出版物。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出版物是编辑出版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与重要的检验标准。判断编辑客体现代化的标准首先表现在出版物的内容上——它是否传播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是否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否能够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编辑客体的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的内容所决定的。其次,表现在出版物的形式方面。
它是否能够用最先进的工艺来反映出版物的内容?是否提供了与读者不断增长的审美水平相一致的形式美?是否将封面、环衬、扉页、开本、目录、字体等大大小小形式因素都统一于整体的出版风格之中?内容的现代化必然要有形式的现代化相配合。最后,表现在出版物提供的有效利用方面。商务印书馆研制成功的《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它和以纸为载体的印刷本在功能上的悬殊非常大,纸本辞典上只有一个固定的字词集合方式,而电子辞典却可以组合排列出多重可能,以满足读者种种需要。现代化的编辑客体应该在阅读、使用、收藏、传播等方面日趋快捷便利,尽量通过网络流通、发行,扩大读者范围和出版物影响力,占领市场。应既能满足读者传统“用书”、“治书”的需求,又可满足读者声像图文立体化的全方位需要;应既有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方式的途径,又有与读者互动的友好“界面”;应既能满足读者对“书卷味”、“珍藏版”、“羊皮书”的喜好,又有与现代生活快节奏相适应的光盘、缩微胶版、有声书等多媒体电子读物。
3.用户现代化
用户是编辑的间接客体。现代化背景下的用户不仅是出版物读者,还包括磁带、磁盘、录音带、光盘的听众和观众。用户在科技进步、社会文化发展环境的影响下,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阅读习惯、消费手段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判断不再占主流地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带来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不再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深刻的学术著作,而追求轻、薄、短、小的“文化快餐”,由上书店买书变成“网上购书”、“货到付款”,由在书桌前阅读变为电脑前点击,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编辑主体。因此,研究用户,适应用户现代化转变成为编辑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三、编辑手段现代化
编辑手段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以现代化先进的物质手段作基础,应用现代出版技术为文化信息生产、交流与传播服务。它必须在一定规模的现代编辑出版机构出现之后得以实行。
现代化的编辑出版机构为新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场所,也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园地,辅之以新的编辑出版管理思想,则更能推动现代化手段在出版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因此,编辑手段现代化是资源重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所必需的。
1.调查研究
网络时代下的信息传递具有高速度、低成本、强互动性等特征。编辑出版在网络时代的深刻变化包括编辑模式、编辑手段、编辑流程等几乎所有编辑出版过程。首先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获取编辑出版信息。网络环境的出现为编辑出版业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市场定位手段与途径,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迅速地获取第一手读者需求信息,从而对未来市场需求准确定位,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某些错觉。没有上网的编辑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上网,否则,网络的诸多优势不能享有,工作难以跟上潮流。编辑出版工作是有目的地不断搜集信息、经过处理再传播新信息的过程。例如,编辑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要求反映本学科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学科前沿,有超前意识;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此,编辑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研究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取得的新成果,能预见新学科的产生,以便跟上学术发展潮流。
调查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2)国家和省、部委下达的重要基础性、应用性或高科技研究课题。
(3)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关注和掌握学术带头人的科学研究动向、学术进展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