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复审、终审都要认真负责地审稿,初审在文字上把住了关,复审在学术上把住了关,终审在政治政策上把住了关,三审制才算落实。书稿三审制一环扣一环,一关连一关,环环紧扣,关关相连。
审读书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必须掌握与被审读书稿密切相关的知识。因为知识相通才可能看出内容是否重要,是否前沿问题,是否过去的重复,论述是否有条理等。属于前沿性者方才具备出版价值,属于重复性等则不需再次浪费资源。因此,不掌握相关知识就不会看懂书稿的内容,无法肯定或否定书稿。编辑不可能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可能都具备审读任何书稿的知识功底,即使是审读自己所学专业的书稿,也会由于知识更新而面对陌生的内容。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一是坚持编辑主体专业分工,不去审读自己尚未知晓的书稿;二是认真做好审读前的知识储备工作,涉猎一些相关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
(2)必须掌握与被审读书稿内容相同的图书出版信息。例如,某书主题确实很重要,但刚被某家出版部门出版,如果再来出,有可能失去市场,而如果搭上顺风车又说不定会给其带来较好的经济利益。但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了解该选题的出版信息总是很必要的。
对于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最好选择专业审稿人。欧美地区的科技书刊,同我国科技书刊采用的审稿方法大体一致,都是“同人审稿系统”,即在同行领域内选择审稿人。这种形式被看成是保证科技书刊可靠性的关键。审稿人的主要作用不是替编辑作决定,而是向他们提意见。审稿人可以是编委会的成员,或负责某一学科的编辑,或其他单位的人。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是出版社决定稿件是否正式出版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依据。如果审稿人不能对所审书稿作出客观评价,则会对出版社决定书稿取舍与否产生误导。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审稿工作是出版社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审稿人应具备的条件:
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科学研究工作者;
站在学科前沿并全力投入该领域研究者;
在影响较大的学术刊物上频频发表学术论文者;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者;
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审稿工作者。
有时,出版社也挑选一些学有所成、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来做审稿人,特别是遇到自己对该领域理论难以驾驭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学术领域里的学术水平确实有较深的造诣,学术研究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但并非一定能成为最佳审稿人。他们也有不足。这种不足常常表现为对传统理论、观念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对新思想、新概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抗拒。尤其对于与传统理论处于背离状态的新思想,其抵制心理更为强烈。
另一现象与此恰恰相反,对作品不是抗拒而是拔高。对于出版物的学术价值加以认可无可厚非,但评价过高,随便一本书籍就可得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桂冠,实则名实不符。这种拔高风气的滋长,无形中就会降低专家评价的标准,为平庸之作大开绿灯。作为审稿人必须考虑其时间投入是否足够,敏锐感知最新信息是否迅速,思维创新活力是否依然保持等问题。
专家审稿是编辑工作中一项必要的环节,可以弥补编辑“精专”的缺陷。专家的评价意见可以成为重要参考,或成为决定性的意见,但编者不能放弃主体意识,完全为专家的意见所左右。正像科学研究的发现依赖于科学家一样,书稿科学价值的发现也依赖于编者。
三、审稿的方法
审稿的基本程序是: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掌握全书稿的思想内容,然后审慎地作出评估。对决定采用的稿件要肯定其优点,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便于作者进一步修改。对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具备出版水平的书稿,则视作者有无修改能力而提出下一步意见;对于不拟采用的书稿,也应在认真分析其优点的基础上,指出其不适合出版之处,坦诚地向作者说明不用的理由。
由于编辑客体的丰富多彩,编辑主体的审稿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科技书稿编辑中,有人总结出系统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范畴方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审稿方法。也有人认为,“编辑审稿,实质上就是对稿件的新与真做出判断”。它需要不断地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借鉴信息方法、直觉方法,可以判断稿件是否新;将美学原理运用于编辑审稿实践,则有助于编辑判断稿件是否真,这也是一种审稿方法——美学审稿法。
编辑应当尽量避免选题雷同,完全避免虽然不现实,但也绝不能低层次重复别人。其中把握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坚持特色,出版部门的性质、任务是形成特色的有利条件,以“我”为主,刻意创新,不赶潮,不趋热,逐渐开发具有本出版部门特色的图书,长期努力,形成品牌与特色。二是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道路,遇到书稿与已经出版的图书雷同的情况,立即认真研究,了解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色,然后把它们作为目标,或者在内容的深度上或者在形式的新颖上超越它们。
有人把审稿方法分为三种,即“黑厢”式审稿、“白厢”式审稿和“灰厢”式审稿。所谓“黑厢”式审稿,就是由于编辑角色特性和专业限制等原因,编辑主体对自己需要审理的稿件的内容全然不能理解,即文稿的内容对编辑主体来说是一“黑厢”,其内部机理、结构方式深藏于箱内,编辑从外部不能直接探究到内部奥秘,因此难以对其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准确的解释。所谓“白厢”式审稿,即编辑对文稿内容一目了然,犹如一“白厢”,其内部机理、结构方式显现于外,编辑很快就能对其质量作一个准确判断。
“但在现实中,就编辑主体来说对文稿的全然无知或一眼洞穿,即完全的‘黑厢’或完全的‘白厢’都只能是个别的现象,更为常见的是一种‘灰厢’现象。”所谓“灰厢”现象是指编辑仅对文稿的一部分有所了解,或对全部内容有所知晓,对另一部分或某些内容并未有透彻了解,介于“黑厢”与“白厢”之间。就编辑过程中主客体的一般关系来看,“灰厢”现象的存在是编辑审稿中的一种常态。它对编辑审稿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知之较少的领域中担任审稿工作既然是避免不了的,那么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具有普遍意义了。
现代科学所揭示的“生物全息率”告诉人们:任一生物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都与整体有着相同的物质分布形式,局部是整体的一个成比例的缩小,局部中蕴含有整体的所有信息。“全息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还进一步证明,“生物全息率”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有着相同普遍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灰厢”式审稿法正是运用的这一原理。
通常,“灰厢”式审稿法采用的是分析作者思维能力、寻找真实可靠依据、对照前人有关著述等方法增加对文稿质量的判断能力。“灰厢”式审稿法可以从论题、论据、论点多方面考察作者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据的资料信息中判定其是否具有真实可靠性;从前人著述中了解该研究的价值及发展前景。如果文稿的已知部分所显示的信息真实可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便可说明作者治学严谨,有深厚的学术与写作功底,且对该论题有研究基础,从而也就对文章的未知部分有信心;而如果看到已知部分零乱,结构无序,语言冗长,便说明文稿整体质量不高,也就无法作出采用决定。总之,“灰厢”式审稿法是一种由部分推断整体,由已知推断未知的方法。
四、审稿的标准
审稿的意义在于保证书稿取舍的正确性,而书稿取舍决策的正确性是保证出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审稿的标准总的来说只有一条,即“质量第一”。质量高于经济效益,高于名人名家的声望,高于人际关系,高于编辑个人好恶。自然,编辑审稿应该不惟上,不惟名,不惟利,不惟亲,不惟个人兴趣喜好,惟质量定取舍,排除种种干扰,保证书稿取舍的客观公正,保证出版物质量。
1.符合时代特点
审稿的首要标准是稿件必须符合时代特点,即时代生活与时代精神的完整统一。
(1)时代生活
稿件必须真实地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不论作品的创造性如何,它必须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寻找素材,以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为创造的基础。换句话说,稿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只有和一定时代真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相结合,才具有时代性。
(2)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在稿件中以鲜明而突出的立场观点、表述语言、情感态度体现。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先进与落后、革新与腐朽等多方面的对抗,作者主体时代精神在稿件的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编辑审读稿件不仅要审读出作者所赞扬、反对、提倡、厌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察作品的主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只有当二者保持一致时稿件才具备正式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审稿是把政治关、质量关的决定性环节,书稿的政治思想倾向和质量水平,经过审稿可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使稿件的取舍建立在科学、现实、效益高的基础之上。
2.注重社会效益
书稿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常常干扰着编辑取舍决策。
对文化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经济效益不一定会很理想,反之,在经济上可能会产生很高效益的书籍,却不一定有等量的社会效益。完全不顾经济效益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也是不可取的。正是基于某些编辑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效益,故而在审稿中强调社会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审读对象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备时代政治意义。政治意义的大小表现在稿件社会效益的高低程度上。作者的社会阶级性决定了稿件阐释客观对象的立场、观点、态度和策略。稿件的思想内容决定了稿件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凡是与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标准一致的作品,就是已经具备了出版的先决条件,其他标准都在此先决条件之下。
审读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中政治性最强、最突出的环节,在审读中能否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出版工作能否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要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并列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是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考虑其他两方面的要求。
认同出版事业的文化属性,努力实现出版事业的文化功能是审读者的执著追求,也是审稿中注重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准。审读的作品必须有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从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将作品放在是否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存、是否有利于新文化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开拓未来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检验。
3.强调科学性
传播科学文化是出版物的重要职责。审稿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是审查作品中科学性的有无。在一部分编辑意识中,理科作品不会有政治问题,文科出版物不会有科学性问题。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理科作品中的政治性问题相对于文科作品来说确实少,但绝对不可说没有。而作品中的科学性问题,无论是文科作品还是理科作品都绝对存在。更何况现在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即使是纯理科的作品也不可忽视其有出现政治性问题的可能。同样,即使是纯文科作品,在科学性的要求上,也应该是和理科作品没有区别的。
4.追求美学价值
审读后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独立的美学意蕴。审读作品的一个基本美学价值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一旦作品的思想内容明确,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也被编辑审读出来,对作品的判断也就基本结束了。
作者创作会遵从一定的创作规律,运用一定的材料和创造技巧使作品具有独立性,从而产生较高的美学意义。编辑一旦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欣赏到书中诙谐、幽默、深刻、悲愤等的风格,就审读出了作品的美学价值,无疑会对作品持肯定态度。作品的美学价值一般与材料的组织形式、展示主题的意境和高超的语言结构有关系,技巧与表现形式相联,编辑与作者相通。
正确作出书稿取舍必须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即取舍书稿要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克服非理性行为,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审读书稿是编辑个体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情趣、风格、喜好等主观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控制非理性的行为极为重要,可以从提高编辑素质、加强文化修养方面入手,也可以坚持“三审制”,靠集体审读的力量克服其局限性。
五、审稿要求
审稿必须做到及时、严格、全面、深刻、细心、精心。
及时。稿件是作者的创作成果,是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作者价值的再现和实现。作者将稿件交给编辑后,会一直关注稿件的审读情况,忐忑不安地等待评判意见。编辑必须理解作者这一心情,及时将稿件审读结果转告作者。
严格。即审稿标准的严格控制和把握。应以质量作为审稿的惟一准则,即使作者是名人大家,也不可因此放松对质量的要求。人情不是审稿的质量原则。
全面。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不足之处。全面地评价审稿对象可以从一般文稿中发现闪光之点,再挖掘作者潜力发展出好的文稿。全面还包括审查作品的插图、目录、前言等形式内容。有一种重选题、轻审稿的观点认为,经过选题把关之后,出版物中不会出现政治错误和质量问题,因而放松审稿把关责任,不看稿件就签字发排,这种以选题把关代替审稿把关的做法有极大的危害性。
深刻。稿件既包含着表层的事实和现象,又有着深层的内核和本质。审稿人要透过事实和现象看出深层意蕴。
细心。粗枝大叶的工作作风会使优秀作品失去与读者交流的机会,会在白璧中留下瑕疵,遗憾千古。细心是每一个编辑都应该有的素质。
精心。撰写审稿报告不可敷衍了事,必须精心精当,实事求是。
编辑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