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28

第28章 编辑过程(2)

为读者服务是策划选题时必须遵循的另一条基本原则。发行量的大小尽管不是考虑的根本因素,但它与读者紧密相关。有无读者是产生经济效益的重大前提。适用读者才是服务读者的根本。策划选题是在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它当然会对读者有一个基本的估量,从企业经济效益出发,这可保证出版成本的收回。但是,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有无他们所需要的书,而是能否提供优质的书。一般而言,平庸图书出版太多,精品图书感觉不足。有“很大”出版价值与有“一点”出版价值的书稿都有可能出版,区别在于读者只想购买前者,万一买到的是不满意的书籍也只好自认倒霉,但从此会对此出版社“严加防范”。必须牢记读者是一群实用主义观点很突出的人。实用并不是只看眼前,倘若购买此书会给他今后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也就是实用类书籍。很有价值、很实用是指书中讲述的知识,准确清晰地讲清了读者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点破了困扰读者的难点,教会了读者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的技能技巧,传递给了读者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读者的思想、行为、修养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编辑在选题策划时如果定位不准,读者服务意识不强,策划能力欠缺,在自己知之甚少的领域里选题,一般而言,出版的图书价值极小。

3.成本效益原则

策划任何一个选题都有成本核算问题。有些选题可能符合其他所有原则,但却违反成本效益原则,同样失败。在经济实力强的出版社制作的某一图书,可能成为畅销图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样的选题放在经济实力较弱的出版社运作,图书效益就可能大打折扣。一厢情愿地进行选题策划,不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图书出版效益会受到很大影响。换言之,求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对作为企业的出版社来说是必须的,不能获取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能力去制作大规模的“双效”图书。一般成本核算都会考虑纸张、印刷、包装材料等,但除此之外,还须计算编辑力量,出版经验等因素。选题很好,却需要编辑投入过多精力,耽误了更多的事项,也是得不偿失的。那种跨越自己专业和自己较为熟悉的知识领域而去别的不熟悉专业领域中进行选题策划的情况也是有的,不过这种选题基本上也是失败的多。

讲究效益是指要让每一本图书都成为获取效益的途径,那种可出可不出的书坚决不出,因为即使是出了的话,既产生不了社会效益也不可能有好的经济效益,反而要耗费编辑精力及其他资源,远不如将编辑所有力量都放在可以为社会和出版社谋取利益的图书上。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满足于政治上合格、内容上不出错、经济上不赔钱的出书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那些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的书,说不上赔钱也说不上发行量大的书,使出版社不断面临着书店退货、库存过分增多的问题。大量的平庸书、低水平书的出版和操作模式,使许多出版社一直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徘徊。平庸书的不断出版,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滋长了经营者和编辑人员的平庸思想和平庸行为,使好书、精品书战略难以实施。

选题策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任何一个出版部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效能。选题策划一方面要考虑自己内部的条件,如是否有操作该选题的编辑力量、人员、经费、生产和营销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环境,如市场状况、读者层面、预测销量以及收回投资的时间等。在充分论证了上述两方面的情况之后再来决定该选题确立与否,最终投入规模等。

因此,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选题策划对出版部门的资源配置起优化作用。

4.特色原则

即选题时必须注意到出书的整体特色。是否具有整体特色是衡量一个出版部门成功与否的标志。整体特色可以从专业优势、作者资源、编辑特长、地域所在等方面来考虑。专业优势是形成出版部门特色的前提与基础,但坚持了专业优势不一定会形成特色。要在同类出版社中拥有特色还应对图书市场定位和细分,在现实和潜在市场中找到空位。作者资源能够保证所出版的图书具有较高的水准,拥有其他出版部门所难以拥有的作者队伍本身就是特色的保证,否则,一切都是“空头支票”。编辑特长能够保证所出版的图书具有较高的编辑含金量。因为无论多么著名的作家所写的作品都必须经过编辑加工,而编辑加工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该编辑甚至该出版部门的专业技能高低。它是保证选题特色的具体环节。地域所在是指选题的地方特色。图书的地方特色是整体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个编辑的选题假如呈现个性色彩,发挥每个编辑专长便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选题形态,从出版社的品牌与特色出发,每一个编辑的专长都可围绕出版社的特色进行。特色有其基础层面、过渡层面、尖端层面,属于哪一层面可由编辑提出,社内决策层决断,长期保持下去便可以做出别人没有的或者是别人即使有也无法超越的品牌。

要想扩大选题思路,举一反三是一种极好的方法。或因类似而产生联想,或因相关相异而引发新的思绪,或因因果关系导致更开阔的选题空间。掌握了举一反三之法,也就容易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多层次、多角度中构思新的选题。安徽省产生过多位历史名人,近现代的一部分名家还自称为“徽骆驼”,安徽人民出版社由此联想到出一套近现代皖籍名人传记丛书,特命名为“徽骆驼丛书”,既在选题构思上有所创新,又在出版特色方面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出版部门要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图书是出版部门的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它会产生一种形象效应,从而带来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不断提速,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出版部门惟有不断策划新的选题,才能推出新的品牌,保持与巩固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选题开发的模式

在寻找选题过程中许多出版社的做法可以给后人一些启示与借鉴,总结概览,大多出自以下模式:

1.梯形开发模式

假如出版社已找到一个市场价值大、社会效益好且易于挖掘的选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正如已触到一个梯形的上底,然后向纵深发展,将梯形做大,最后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梯形开发模式的特点是:

(1)内容具有较大相似性;

(2)形式不规则;

(3)不同图书的读者市场变化不大。

2.环路开发模式

出版社在某一选题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时间、地点、人物、种类等)展开,通过环路串联起来,形成一整套选题资源。

其特点是:

(1)形式相同而内容不一定相同;

(2)读者市场变化较大。

有些选题已被他人抢先“注册”,但以组合出版的形式或丛书的规模效应,既可为读者带来成套书的便利,又可对某些已有选题进行系统化工作,同时,也是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环路选题有两种开发模式:其一,选题策划时便以丛书形式设计;其二,在一种书形成影响之后,开发出与之配套的其他选题。如人民出版社策划的系列图书“东方书林之旅”,就是选题策划创新的范例。这套系列书包括6套丛书,策划者根据各丛书的内容特点,创造性地分别将6种宋词的词牌作为丛书的名称,如《满江红书系》、《清平乐书系》、《西江月书系》、《采桑子书系》、《如梦令书系》、《一剪梅书系》,从而凸现了这6套丛书典雅的文化意蕴,出版后在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环路开发模式与梯形选题模式的区别是前者选题内容不同,后者选题内容相似;“环路”遵循较严谨的逻辑关系;“梯形”则较随机。

3.点面状开发模式

开始时并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只有粗浅的指向,在相对广泛的平面上,不断往上打点,自然形成一定背景图案。此背景图案越明显,出版部门选题特色越突出。此模式特点是:

(1)随机性较梯形更大;

(2)长期自然形成而非主观定夺。但是编辑主体的灵感和顿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哑铃状开发模式

即“两头大”、“中间小”的出版选题开发模式。某些出版社开发选题或者是以学术价值高见长,追求社会价值,或者是以获取利润为上,崇尚经济效益,而对“中间书”不屑一顾。此种选题开发模式的特点是:

(1)内容亳无关联;

(2)形式呈“顶天立地”状;

(3)读者市场变化大。

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选题开发模式,而如何把所谓的“中间书”做大才是出版策划者智慧与能力的真正体现。

组稿

组稿是选题的后续策划工作。任何选题只有通过组稿才能落实。如果说选题主要依靠的是编辑一方的工作的话,组稿则是靠编辑与作者的合作才能完成的。组稿能否成功关系着选题计划的实现及策划的可操作性。无法完成的组稿宣告选题流产,表明策划失败。组稿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活动。组稿的过程既是编辑心理的较量也是体力的拼搏。

一、组稿准备

组稿前必须对选题及组稿对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编辑较高的学术水平,洞察学术的发展态势,了解作者与读者各自的需求,熟悉市场行情,一旦遇有某种信息碰撞立刻能把潜在的资源开发出来,经过组稿转化为现实的资源。

1.把握选题内涵与特征

选题的性质、读者对象及大致的篇幅既是编辑必须知晓的,也是作者写作之前必须明白的。选题的学科性质不同,组稿对象肯定也完全不同。即使是相同性质的,如果读者对象不一样,作者写作也还有不同要求。给大众看的通俗读物与专业科研人员阅读的著作对作者写作要求不一样,前者可以广泛介绍学科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方法,后者对此则可简写或一带而过,将重点放在国际国内领先领域或重点研究难点上。篇幅长短也与作者关系重大。如果只是一部书,一般一位作者(主编)即可,而如果是一套书,则可能需要多个作者(主编)。因为时间、出版时效等原因,可以多个作者齐头并进,最后统一定稿。

2.为选题找到最贴切的作者

作者永远是出版部门紧密联系的对象,最好的作者永远是最适合选题的作者。从一本书的具体执笔者到每套书的主编,选定了作者意味着选定了一种文化品位,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象征性文化。对于一些著名的作家更是如此。每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手中都会有一份令人眩目的作者名单,他们善于组织到最适合的作者,并让作者具体、深入地介入到文稿的整体构架及写作创意之中去,最终使选题得到最恰当的完成,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一次能够组到较理想的作者的稿子并不难,而每次都能组到最理想的作者提供的“原料”则十分不易。编辑与作者沟通的层面都会化做一个个文字凝聚于作者的笔端,对作品的成功构架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编辑要全面地了解有可能成为作者的人。对这些人的信息了解得越多越有益于明确写作对象。作者的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资料

包括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籍贯、性格等,为沟通寻找突破口。作者个人资料掌握越全面,找到共同语言的可能性越大,今后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政治态度

作者的政治态度关系到出版物的观点、立场及论据的组织。每一个人的政治态度都与延缓性功能因素和即时性功能因素有关。所谓延缓性功能因素即是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因素。例如,哪一个编辑都不会要求一个基督教徒撰写宣传无神论的文章;也不会向一个整天信奉“性解放”的人去要求写有关宣传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内容的书稿;而对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够乘上宇宙飞船的人,编辑则有可能把他发展成科普类书稿的作者。这都是延缓性功能因素所产生的作用。所谓即时性功能因素是指一种偶然的临时性的事件影响了主体行为的因素。例如,一时兴起就某一偶发问题发表言论;家里冰箱坏了才想到应该去看看家电维修方面的书籍等。编辑组稿了解作者的政治态度主要从了解延缓性功能因素入手。

(3)专业知识

了解作者原学习的是何种专业,从事的是哪一专业方向,专业造诣是否很高,已发表的作品研究范畴有多大等对组稿成功极有帮助。如,某人为经济学研究者,那么就要了解他究竟是偏重于理论经济学研究还是偏重于经济学实务,其方向是金融保险还是工商管理,只有将这些问题弄个一清二楚,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4)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关系到作者交稿时间与稿件质量。作者中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擅长实验技能,有的写作经验不足,也有的已出版过多部作品,编辑向有写作经验者组稿也是选题成功、组稿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5)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虽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与读者对象阅读适应性密切相关。如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作品就必定要用孩子的语气、稚雅的文笔、幻想的思维形成一种少儿风格。因此,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为选题计划的最终落实起决定作用。作者中有擅长抒情者,有不喜语言修饰者,有快人快语风格,有细腻深沉特点,发挥各人所长可以为不同作品找到最适合的作者,可适合不同读者类型。

二、组稿心理

在编辑与作者联系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人际交流理论和商业谈判技巧来指导实践。在确定选题过程中,编辑有可能已有目标对象,如果目标对象明确地接受了出版部门的邀请,编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算是初战告捷。然而并非每次都会如此,当然也会有出师不利的时候。作者可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将编辑拒之门外。如果这位作者是理想的写作对象目标,争取他便是对编辑智慧的挑战。倘若要攻下这个堡垒,必须了解目标对象心理。一般情况下,目标对象会有以下几种心理:

1.不认同态度

当写作目标对出版部门的选题持不认同态度,不愿意成为某一选题作者时,会以某些托词为借口,如时间不便、联系不便(暂留国外)、内容不明确等回绝出版部门。此时,需要编辑耐心讲解选题的宗旨、内容与前景,争取目标对象的理解直至最后承诺。

2.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