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14

第14章 编辑工作(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与之相随,文化市场经济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领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为了顺应改革的大潮,出版业正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处在这一时代潮流中的中国出版业必然而且已然感受到这份动力与压力并存的影响,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和浮躁的心态,一方面要承担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学会经营管理,一方面要把握大政方针,一方面又要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迅速见效,产生更大吸引力,于是,物质利益原则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为部分编辑价值观念构成的重要基础。本是一公认的文化职业却大多以追求利益为上策,故而自觉与普通商业者没多大区别,或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应坚守的阵地,或在大潮中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迷失了自我的编辑出版业将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例子。

20世纪50年代,日本制定了经济倍增计划,在美国的帮助下进入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实力急剧增强,经过了50~60年代的经济起飞阶段后,70年代的经济水平居世界各国之前列,为世界瞩目。借助经济起飞的机会,日本出版业在70年代达到最高峰,进入鼎盛时期,遂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从70年代中期起,情况发生极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大为减慢;至90年代末期,出版业出现零增长,退书率达40%。反思其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当归结为日本出版业在经济起飞的年代里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过于追求经济倍增,过于追求产值,完全市场化了,失去了出版业本应坚持的文化地位。因此,如果今天我们中国的出版业丢掉了出版原本赋有的在文化教育上的追求,而单纯去讨好与乞求市场或时尚,如果我们不去引导读者的阅读口味和视野,而单纯去迁就与附和读者喜好,不说提高出版水平,单是自我生存今后都将成为问题。长此以往,不仅文化建设的重任难以为继,读者水平得不到提高,出版物的种量与数量也都将下降,编辑出版之路必然越走越窄。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

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出版人到底承担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又应当做些什么呢?

1.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出版者更应凸现文化人角色在《新闻出版报》上曾有一篇文章对社会转型期的编辑群体进行了一番透彻的描述。文中说道:“近年来,在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过程中,存在着从计划本位的极端走向市场本位的另一个极端的不良倾向,对出版经济运作方式的强调远远盖过了对出版物文化内容的强调。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编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等,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对编辑进行熟悉市场、学会经营、成本核算、收支挂钩、参与发行等市场经营方面的改革。出版行为的企业化,使人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生产经营,而编辑的文化意识似乎过时不提;对出版市场运作的强调被简化为顺应市场,而文化思想含量在实际操作中则被忽略或淡化;编辑的角色俨然等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经营者,文化企业的特殊性被相对忽视;‘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的说法在‘大发行部,小编辑部’等说法的流行下显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编辑角色的功能认同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与误解。”文中所述实实在在,恰如其分。

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从宏观来说,发生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两个变化,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从个体思维来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反映在出版物的选择上,读者偏好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这种极端活跃的思想引导得好,有利于文化的传输,引导不当则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假如在此时,编辑迷失自我角色,头脑发热,一味顺应、迁就,则与一般商业行为无异。也即是说,如果此时放弃出版事业的文化积累、传播、引导、教育的基本功能,毫无保留地与市场拥抱,我们就将丢弃我们所拥有的,而最终失去市场,因为文化建设、引导与积累是编辑出版业安身立命之本。

这里,我们必须说明,市场经济与这一切并不矛盾。并不是搞市场经济就只是赚钱,讲文化就是赔钱。市场经济提供给编辑出版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了解并学会利用它,将给文化生存与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提供更好的条件,扩展更大的市场。

2.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出版者是科学知识宣传者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把关人

编辑出版事业是党和人民手中的一个重要的舆论工具和文化阵地。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思想、生活等情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编辑如果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牢固地占领思想政治阵地,而让各种唯心论、有神论、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钻了空子,就是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弃了自己应尽的神圣职责。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该是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文化知识的积极传播者,努力地提供更多的科学、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食粮,引导广大读者发扬科学精神,消除愚昧、反对迷信。对违背科学常识和基本科学规律的来稿拒绝出版;对经不起科学检验的内容不盲从、不迷信,杜绝其流向社会;对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作品坚决抵制。

无论是从信息生产、传播的中介角度,还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守土有责”的角度,编辑出版者都必须强化自我的“把关人”意识。这是因为:其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残余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先进的思想观念长期并存,无人把关便会使读者良莠不分;其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变化,人们思想极端活跃,正确的与错误的相互交织,进步的与落后的相互影响,无人把关则会搞乱人们的思想;其三,市场经济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思想中,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其四,对外开放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同时,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也会乘机而入,“把关人”代表一种文化导向,代表国家的根本利益,代表编辑的立场。因此,“把”好此“关”并非易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被动消极,是非不分、美丑不辨是素质低下,只有学会过滤,重组优化,积极引导,才无愧于“把关人”称号。

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编辑还应该努力地保护、支持科学和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认真审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采用那些有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的优秀书稿,为科学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具有鲜明编辑思想的出版人

从个体的编辑来看,编辑思想与经营意识是并驾齐驱的双轮。

商业思想固然需要,然而它绝对不能替代编辑思想。坚守个性化的出版品位与追求必须以特定的思想品质为基础。它需要编辑角色偏重于学者化、专业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商业与市场意识上。编辑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是编辑成熟的标志。一名优秀的编辑出版者一定具有恒定的编辑思想。因此,编辑思想具有独创性、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辑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在他人的启发下拿到金子,可以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势维护他所坚持的,这也便是他所遵循的编辑之“道”,也便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人的编辑风格。编辑“道”的境界取决于编辑出版者的文化情结,是一种对精神本体的形而上的追求,在现实中,既表现为一种超脱,又有着眼于长远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追求。

编辑思想不仅包括确定选题、构思作品的总体结构,而且包括图书装帧设计风格和市场营销策略的总体策划。有无编辑思想在图书出版中会出现区别十分明显的两种操作手段。前者做什么书,为什么做书概念十分清楚,后者则一般是看到别人出版什么畅销后赶紧跟风搭车,把大量精力和财力放到市场炒作上。虽然有时也会获得较丰厚的市场,但随着读者的逐渐成熟和市场的逐渐规范,最终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冷漠和反感。当然,要形成鲜明的编辑思想并非易事,需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专门的修养;有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强烈的学术责任心,对相关的学术前沿发展动向有广泛的了解;有深邃的学术眼光等。就像信息是选题创新的源泉,创新也就是编辑思想的灵魂。一个完整的编辑思想过程就是知识和信息的分合、相交、增减、变革的过程。

编辑思想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保证了选题策划的完美成功。出版人一旦形成鲜明的编辑思想,他会在各方面工作中获取创新的活力与动力,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会在编辑智慧花园中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出版业内外部环境,应该创造出一种比传统编辑思想更有适应性的新理念,建构出更加完善的编辑思想理论体系,创造出更能激发全体人员的编辑出版体制和编辑劳动方式,充分发挥编辑的文化与经济功能,做大做强出版业,使之成为参与推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是编辑理论研究的重大现实理论课题。

4.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是出版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正取代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社具有物质资本投入比例低、劳动力比例少的特点,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知识资源在其产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资金相比较,知识资源对于出版业显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家出版社有无竞争能力,固然要看其资金、资产、营销管理、分配制度等各方面的实力,但最主要是看它是否拥有丰厚的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其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编辑策划出的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胜过众多的平庸图书。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是决定出版社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的提法。我们承认,编辑过程不能代替出版经济增长的每一个环节,但是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编辑工作,“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的提法实为编辑工作客观地位的真实反映和体现。从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关系来说,产品本身的品质是各种营销手段与方式的运作对象,是经营的具体内容,惟自身品质为上。除此之外,任何手段的运用、任何渠道的流通都受其局限。明白这一点对于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动性、能动性都是极有帮助的。何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编辑观要求编辑不但要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负责,而且还要对图书进入市场的结果负责。

总之,图书出版虽是一种商业运作,编辑虽是商业中人,但图书的精神产品特性决定了编辑的第一身份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望者,这是编辑不同于一般生产者的根本所在,也是作为一个编辑所拥有的特殊价值感所在,每一个编辑都应该珍惜它、坚守它并为之骄傲。明确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有助于出版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编辑将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己任,如此,也就能够使我国的图书出版业避开他国发展中所遇到的歧途,快速走出出版高速发展之后的发展步伐停滞、文化品位失散、附庸低俗口味的困境。

编辑规范

所谓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或法式。编辑规范是编辑出版部门根据需要制定的规则,对于编辑及其编辑部门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应为编辑所共同遵守。

编辑规范分为道德规范、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内容。编辑规范必须适合精神产品的特点,有利于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有利于出版物的创新,有利于形成新的出版特色。编辑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对象、适用范围的改变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而言,道德规范中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反映了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有普遍的、长期的适用性。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中的基本程序、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其他的一些规范则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出版物的性质、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一方面要坚持编辑规范,另一方面这些编辑规范又要适应情况的变化,还有一些规范允许区别情况灵活变通执行。这样既有利于实现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又有利于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出版物的特色和风格。

一、编辑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规范正当的事理,“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孔子所说的也就为仁义道德。《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中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