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34

第134章 避免功高震主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功高震主,否则轻的招致他人嫉恨,重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如果能与他人共同拥有完善的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加害。

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美的人。

汉代时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以前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忌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人主震慑,这样的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

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功高震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争雄时期他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豨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于未央宫。

从韩信之死来看,功臣极难自保。像这种功劳很高、使人主震慑惧怕的功臣,如果再有什么居功自傲的表现,恐怕就得不到安宁了,弄不好就会招来灾祸。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震主,以求自保呢?如下几条可供参考。

(1)要守法

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在一个组织里,注意按照规则办事,就是守法的表现。

(2)不参与

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3)不长久

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胜任

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险。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请教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既能保全自己,又显示了自己的谦虚。

一般而言,功高震主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聪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上司的高明。他们在别人眼里似乎有点“弱智”,但上司却备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