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08

第8章 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做一个会讲话的人(1)

病从口入,福从口出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舌招惹是非。是指在与人打交道之中,不注意言语的对错轻重,率直而言,直露胸臆的做法。大圣人孔子也把语言做为祸的根子。的确,要想招惹事非,投有什么比语言更容易的了。《易·系辞》上说:“君子的话很少。”言为心声,语出明心迹。所以,与人交往,慎言为上。即是智能者,也言多必失。

《诗·大雅·抑》中说:“白圭之玷,尚可靡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玉的缺损,还可以磨砺得一平齐。但言语一旦失当,没有办法能够补救它。)古人把白玉和语言作为了比较,认为白玉有瑕,尚可磨去,而语言闪失,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了。以此来深深告诫人们言语要谨慎。晋朝王献之和他的两个哥哥一块儿去谢安的家里。他的两个哥哥说了很多话,王献之只不过寒暄几旬而已。他们出来以后,有人问谢安,王家兄弟中谁好谁差,谢安说;“说话少的好。吉人的话少啊。”

载恬继位时年仅四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平。1881年初,慈禧忽患疾甚剧,征集中外名医治皆无效。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置酒,与慈禧共饮。酒既半,慈安太后撤去左右,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在一个匣里拿出一卷黄缓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慈安太后完全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索回遗诏,焚于烛上,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慈禧所毒死。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辄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提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诗集,这样便得罪了皇帝。后以沈氏《泳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句兴狱,死后剖棺碎尸。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对于那些清高的文人墨客,有办法治你。这多少也跟传统文人一面自视清高,一面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有关,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娇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想当年,如果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方孝孺,不是那样愚顽,缺乏机智,就不至于连累宗族亲友八、九百人。因言获罪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切不可忘记。

“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要看讲话对象,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古人在对待因言获罪的问题时,提倡恶语善说,既要表达“志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又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把这种保身哲学引伸开来,就涉及到古人很重视的如何表达“察与不察”的处世之道。善于明察的人并不是明智的,能够明察也能够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质,却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只好装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到不测。内精明而外浑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这是明哲保身的道理啊。

说话要说到别人心窝里

说话要说到别人心窝里。说不到心里去,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等于没说。《战国策》上有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表示要以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为人质,齐国才肯出兵。赵太后不愿意,群臣劝说,她都不听,还发了脾气。老臣触龙分析了她不同意儿子作人质的原因是溺爱儿子,不能为儿子的长远利益打算。针对这一思想,他从自己的儿子讲起,然后讲到赵太后疼爱女儿,胜过疼爱儿子。赵太后不以为然,触龙就分析说: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作长远打算。您送别燕后出嫁到燕国去时,尽管为她远行而悲伤,但每逢敬神祭祖时,您总祝福说“一定别让她回来”,难道不是为了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孙三代做燕国的国王吗?当太后点头称是,逐渐谈得融洽时,触龙就针对她的思想说:现在你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分封给他大量肥沃土地和贵重财宝,这赶不上趁早叫他对国家建功劳。要不然,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呢?为此,老臣认为您老人家没有替长安君长远打算啊,所以我认为您对他的疼爱不如对燕后。一席话,正好说到太后心窝里,使她顿开芽塞,当即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了人质。请看,由于话说到了点子上,使她终于想通了。

与触龙说赵太后可以媲美的,是“20字召回一颗心”的故事。说的是法国医学家卡雷尔在美国获诺贝尔奖金后回欧洲讲学,被那里的同人深情挽留,里昂大学还专门为他兴建了一座研究所。这使卡雷尔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法国了。这时,他的美国同事但津博士给他发了一封只有20个字的电报,电报说:“几颗心还活跃地在玻璃瓶子里,等候着你的归来。”这20个字,是如此神奇,以致卡雷尔接到电报的第二天就启程赴美了。原来,那是几颗鸡心,是卡雷尔为了试验心脏移植,特地用营养素培养在试验瓶里的。但津博士正是选择了最易打动卡雷尔的语言,以触发他的事业心,使他即刻回到了自己身边的。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

九鼎是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相传为夏禹用九州贡金所铸,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九鼎在东周洛阳。

周王朝衰落,各诸侯争雄,都想据九鼎为已有。这一年,秦国扬言要发兵到东周国索要九鼎,东周国君为此忧虑不安。策士颜率自告奋勇,向东周君保证:他去东方的齐国求借救兵,用计策使九鼎得以保全。东周君问他想用什么计策,他说:“如今各个诸侯国都不甘示弱,雄心勃勃地想争得霸王的地位。他们之间矛盾重重,我们就可以借他们的矛盾,来保住九鼎。”东周君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依计而行,先到齐国去搬求救兵。来到齐国,颜率求见齐王。齐王根本就没把东周小国的使臣放在眼里,勉勉强强总算是召见了他。颜率刚施过礼,齐王就摆出一副极不耐烦的样子,问:“东周国的使臣来此有何贵干?”颜率早就看出齐王的冷淡,心中很是气愤。但为了完成出使任务,只能先忍气吞声。为了引起齐王的注意,他故意说:“我这次到贵国来,并他无事,只是为了九鼎……”。

“九鼎?”齐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忙吩咐给颜率赐坐,一边迫不及待地询问根由。颜率这才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到我们东周国索要九鼎。我们君臣私下商议,认为齐王您是有道的明君。我们与其把九鼎拱手送给秦国,还不如送给大王您呢。不知您意下如何?”

齐王想得九鼎之念由来已久,听颜率一问,忙说:“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这九鼎嘛,好商量……”颜率见齐王信以为真,借机说出了求发救兵一事。齐王二话没说,当即应允。随即派出5万大军赶往东周国,为东周国解了秦兵之围。派兵解围之后,齐王就美滋滋地等着东周国送九鼎来。但一连好些天,都不见音讯。齐王心中不由大怒,派人去质问东周君,索要九鼎。东周君又有些担忧,而颜率却还是胸有成竹,请东周君派他再次出使到齐国去。齐王一见颜率,厉声质问:“你们为何言而无信?寡人派军队已经为你们解了围,但为何还不见你们把九鼎送来?”颜率仍不慌不忙地说:“东周国幸亏有大王您相助,才得以保全。我们君臣感激大王还来不及,怎么会言而无信,欺骗大王您呢?我们这些天都在为奉献九鼎做准备,只等大王派人来取了。不知大王想从哪条路上运来?”

齐王说:“这还不好办,从魏国借路不就行了?”颜率忙说:“不可,不可!难道大王不知道魏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吗?他们已为此事商谋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如果九鼎从他们国家借道运输,不正中他们的下怀吗?”齐王暗自思忖了好一会儿,又说:“我向楚国借路,如何?”颜率又赶忙说:“也不行!楚国也和魏国一样想得到九鼎。他们更是蓄谋已久。从楚国借路,九鼎肯定也不会安全送出来的。”齐王想不出办法了,只好问颜率:“你看寡人应从哪条路上运九鼎呢?”颜率故意为难地说:“说的是啊!我们君臣也正为此发愁呢。这九鼎并非一般的东西,不能拿在手中、夹在怀里顺利地送到贵国来。想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得到九鼎时,可是动用了81万人护运啊!大王您就算有那么多人,可是从哪条路上走安全呢?唉,真是愁人啊!大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您想好了,就通知我们,我们等候大王的吩咐。”齐王绞尽了脑汁,也没想出个好主意,只得作罢。颜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借列国间的矛盾,拒秦却齐,为东周国保全了九鼎。

颜率不愧为是个战略家,他已谋划好怎样收场。他以道路这样的小借口,使齐王的非份之想落空。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道路问题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所以看起来颜率并没有失信。颜率也不是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而且齐王在道义上就应该救助东周。何况,九鼎之宝是小国家随便就能拥有的吗?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万军队都难以完成的事,这完全是运用智慧和口才的结果。

说服人的好办法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集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诸位以为如何?”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抢一头牛。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士,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

这则故事证明了语言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说话办事时,有例可循是说服人的好办法,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比盲目地发泄自己更重要。

用语言来表达你的自信

公元826年,唐敬宗派宦宫出使幽州,赐给节度使朱克融春衣。朱克融认为朝廷所赐的春衣质地粗劣,因而拘扣了宦官,同时又上奏朝廷说:“本部将士今年春衣缺乏,乞请补给30万匹布。”又奏请说:“我打算率领5000兵马和工匠来帮助朝廷修建东都洛阳的宫阙。”

敬宗担心朱克融会发兵叛乱,就与宰相裴度商议,说自己准备派遣一位有威望的大臣前往幽州安抚朱克融,同时救出被朱克融拘扣的宦官。裴度认为:“朱克融对朝廷极为无礼,必将自取灭亡!这就像猛兽一样,在山林中跳窜奔跑,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困乏,就必然不敢随便离开自己的窝巢。所以,我希望陛下不要急着派人去幽州安抚朱克融,也不必解救宦官,等10天以后,再考虑下诏给朱克融,说:‘朕听说宦官到幽州后,行踪去留稍有差失,等他回京后,朕自当有所处理。朝廷所赐予你的春衣,有关部门制造时很不严格,朕也很想知道真实情况,现在,已经下令有关部门调查查办此事。关于幽州将士的春衣,从来都不是由朝廷征调供给,而是由本道自行解决。朕并非舍不得几十万匹财物,只是朝廷向来没有先例,不能只给幽州。’至于朱克融上奏声称要帮助朝廷修补东都洛阳的宫阙,其实都是假话。如果陛下想直接挫败他的奸谋,就应当在敕文中说:‘助修洛阳宫阙的工匠,应当迅速派来,朕已命沿途各地安排接待。’这样,朱克融接到这个诏书后,肯定惊慌失措。如果陛下还想对朱克融的跋扈无礼表示宽容,也可以说:‘洛阳修补宫阙的事情,已命令有关部门安排,不必劳驾幽州的工匠远道而来。’这样,就足以解决问题,不必再劳陛下担忧。”

敬宗听后十分高兴,欣然采纳了裴度的意见。朱克融接到诏书后,果然不敢轻举妄动。

朱克融想试探皇帝是否对他有所忌惮或者恐惧,但诏书完全显示出自皇帝坚定自信的威严的口吻,朱克融也不敢轻举妄动。

一个人是否有信心,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看说话是否坚定有力,不卑不亢,让人不容怀疑和轻视。如果一个人的言词躲闪不定,吞吞吐吐,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个有自信的人。这种心理上的较量也很重要,忽视不得。

话里有话,不言而喻

汉武帝刘彻自小由乳母带大,乳母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饿了弄饭,冷了添衣,出门怕碰着,在家怕闷着。小刘彻对乳母十分感激,发誓长大了一定报恩。乳母无儿无女,又死了丈夫,听了小刘彻之语,激动得把刘彻抱在怀里,流下了热泪。从此,对小刘彻更加疼爱,照顾得更加周到了。

年逝岁长,刘彻终于即位为帝,登上至尊宝座,但在乳母眼中,刘彻仍是个孩子,所以他的起居生活,吃饭穿戴,乳母仍旧像以前那样处处照管,事事过问。对此刘彻渐渐厌烦起来。一天,刘彻宴饮多吃了几杯酒,回宫后乳母又唠唠叨叨,刘彻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大喝:“滚!明天就让你滚出宫去!”乳母闻听大惊,继而泪如雨下,哭着回自己住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