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03

第3章 百善德为先:品行决定你的一生(3)

责打石板,本是件可笑之事,没想到包大人却动了怒。众人不敢再造次,一齐跪下口称:“知罪,望大人息怒。”包拯一拍惊堂木,言道:“既知罪就好,那你们是愿打还是愿罚?愿打,每人打40大板;愿罚,每人举保画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违者严惩!”众人纷纷言称愿罚。心想:包大人今儿反常,找不到凶犯,倒让我们献孝布来了!

三天之内,近街远集的粗大布—购而空。衙吏们一边收布一边核对布头上的印记,发现不少的粗大布上,都印有“宋记’’的戳子,与死者的印戳一模一样。后经查问,此布是某布庄的。包拯忙命人将布庄老板抓来。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顿时吓瘫了,面如土灰的老板,只得供认:死者宋某从外地收购粗大布,盖上印戳后寄存他那里,他谋财害命,于匆忙中忘了毁掉马褡裢子了。

身外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最大的、最永久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双手以及我们的健康。拥有这些财富,我们就拥有一切。不要像上面的那个老板一样,为了一点的小利,就害人性命,最后也一无所有。

做人要以和为贵

西汉初,匈奴国在首领冒顿的领导下,力量越来越强大,经常对中原边疆掳掠抢劫。他们能骑善射,出没无常,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汉高祖亲率大军到西北平乱,却几乎丧身于边陲。边境警报频传,可急坏了高祖。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都愁眉相对,惟有一向不苟言笑的刘敬上奏道:“臣认为制服匈奴,不能单凭武力。如今有一个办法,不仅能使冒顿伏首称臣,而且能使他们世世代代都老老实实。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好似雪中送炭,龙颜顿时一振:“快快讲来,但说无妨。”“为了国泰民安,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公主嫁给冒顿,实行政治联姻。这样匈奴就与我们结成了亲戚,公主成了王后,冒顿成了您的女婿。自古以来,哪有女婿攻打岳丈的道理?他们就不便再在边界惹事生非。皇上不费一兵一卒,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高祖一听,不太乐意,心想:凭我汉室之尊,把堂堂公主如此下嫁,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脸面何在?刘敬又进——步劝说;“宫女三千,您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漂亮的收为义女,再以公主身份嫁给冒顿。”汉高祖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把“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陪送一批金银财宝及随从人员。冒顿也以能娶到汉室的公主为妻而倍感荣幸,并且从此以后,历代匈奴首领单于都以能娶汉室的公主为荣。尽管和亲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根本办法,以此换来的和平也不是长久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仍不失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与边境驻重兵防守相对比而言,这算是软的一手,它以汉室公主的个人幸福,换回了整个民族的暂时安宁,这可以说是失小获大。

昭君出塞有许多无奈,一曲曲悲歌记叙了多少伤感,然而她的出塞带来了两个民族的和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厮杀。我们也该学学这种做法,以和为贵。使我们团结了一切力量为我所用,就为我们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要敢于承担责任

明将钱藻在密云(今北京密云)驻守时,地方官府交来一桩案子。原来是两名驻守京城(今北京)的军士外出公干时,结伙在路上抢劫财物,被密云衙吏擒获。解到官府,那两名军士自恃是京城守军,地方上奈何不得他们,便口出狂言,目无官府。官府难以治服他们,便解到地方驻军长官钱藻处,请他代为审理此案。一经审问,那两名军士也不把作为地方驻军长官的钱藻放在眼里,照样刁蛮不讲理,并口出威胁之言。钱藻手下人都十分生气,吵着要揍他俩。钱藻一摆手制止了他们。钱藻明白,这两名军士的长官也是自己的上司,若这俩军士不能招供认罪,上司怪罪下来,于自己也不好。想了一想,他生出一条计来。

他看那甲军士性情火爆,使命手下人将甲军士押出军门外数丈处,让他看着自己审讯乙军士。钱藻装出温和的样子跟乙军士闲话起来。乙军士见这长官变了态度,且问些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因此也平静下来回答。每当乙军士说一段,钱藻就在纸上写一阵子。那甲军士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过了一会儿,钱藻让人押走乙军士,传来甲军士,晃着手中的纸说:“看,乙军士都招供了,这事是你的主谋,还不快快认罪!”甲军士一听就火了,大跳大叫着说:“胡扯!这事都是他的主意,他怎么能赖我?”钱藻笑了笑:“他说了,这事是你先出主意抢劫的。”甲军士更火了,一跳老高,叫着:“他放屁!我俩出来公干,不小心把盘缠丢了,难回京都。他说:‘人家偷咱的,咱不会抢人家的吗?咱手中有家伙,哪个不害怕!’于是领我躲在路边上,抢了那个商人。”钱藻一一记下来,又问了些细节,让甲军士画了押,押了出去。

他又把乙军士传来,说:“甲军士都招了,主谋是你。”乙军士是个奸诈人,起初还不相信,听钱藻念出细节之后,也火了,说:“主意是我出的不假,但动手的是他。”于是把经过也讲了一遍。钱藻记下之后,也让乙军士画丁押。

这样,钱藻两边巧施离间计,让两个军士互相攀咬,终于审出了案子真情,把那两军士分别治罪,并呈报给两军士的长官。那长官看有军士供状,也就不好说什么。

成功的人总是将过错归于自己,失败的人总是将责任推给别人。责任与权利是互相对应的,光追求权利而推卸责任是行不通的。承担责任需要勇气,承担责任需要信心,承担责任更需要道义。

做人要有骨气

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075—1135年)即位后,国力渐强,一面玩弄与北宋和睦相处的友好邦交关系,一面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伺机攻宋。

公元1125年,天会三年十月,完颜晟正式下诏伐宋。金兵以完颜呆兼都元帅,兵分两路侵略中原。一路由宗翰兼左副元帅,自西京入太原;另一路由宗望为南京路都统,自南京攻燕山。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政治上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欲的误国皇帝。他重用奸相蔡京,排挤贤能,敲剥民财,大兴“花石纲”,激起了宋江、方腊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但北宋王朝已在义军的打击下风雨飘摇,败乱不堪了。徽宗担心义军东山再起,企图借助金国兵力威胁农民起义。然而,正是“联金”的政策,才助长了金太宗完颜晟入侵中原的野心。

金军宗翰进攻太原,遭受到张孝纯等人的顽强抵抗,一时无力向南推进。东路金兵在宗望统帅下,轻易地占领燕京,相继攻下邢州、相州。汴京城内,徽宗皇帝歌舞饮宴,既不派兵救援太原,又不关心黄河的防务。当金兵大军逼近黄河时,北岸的宋军不战而逃,放火烧毁桥梁,弃甲焚营,使金兵从容地用小船渡过黄河。宗望叹息说:“宋军若有1000兵马抵抗,金军纵然插翅,也难飞越黄河啊!”

然而,金兵渡过黄河的消息,却把宋徽宗惊吓得气塞昏迷过去。侍臣灌药急救,他苏醒后便索要纸笔,下诏传位太子赵桓,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准备逃跑。钦宗皇帝即位,朝廷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大敌当前,李纲以文臣而兼领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急速组织京师防守,一次又一次击退了金军的攻击。

宗望兵围汴京久攻不下,随时都有被宋朝四方勤王军队包围聚歼的危险,一时进退两难。金太宗闻报,密遣信使授计宗望玩弄议和骗局。宗望得到金太宗的密诏大喜,将议和信射入汴京城内。宋钦宗果然派出使者去金营议和,送给金军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各万头,缎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山川土地,还派康王赵构、丞相张邦昌出使金营作人质,并尊大金皇帝为伯父。甚至为了讨好金军,罢免了坚守汴京的李纲相位。宗望终以全师退军,满载而归。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二月,金太宗经过整顿军队,撕毁合约,进兵南侵。八月,任宗翰、宗望为左。右副元帅,仍分东西网路南下攻宋。太原城被围八个多月,终因弹尽粮绝失陷,知府张孝纯被俘降金。宗翰、宗望合兵攻下中山,十一月兵临汴京城卜。宋朝廷乱成一团,钦宗只好派使到金营求和。宗望故伎重演,对宋使说:“我们不想灭宋,只要赵佶亲自来商议割地议和,我们就退兵。”十一月末,堂堂大宋天子钦宗赵桓,居然屈膝跪在完颜示翰、完颜宗望脚下,呈—亡降表云,“既烦汗马之劳,敢缓牵羊之请””—上皇负罪以播迁,微臣捐躯而听命。”真是懦弱无耻到了极点。十二月初,金营放回钦宗,派使入城检视府库,将92个内藏库中积攒了170余年的金银财宝全部查封。

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又要钦宗至金营。钦宗去后被拘留,随即派大员24人去汴京掳掠,除金银财帛,又掠走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祭器等不计其数,掳走百工、技艺、嫔妃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后妃亲王贵族3000余人。宋徽宗、钦宗站立于木笼囚车之内,押解向茫茫大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

金太宗利用北宋皇帝的昏庸无能,软弱可欺,在孤军深入的情势下以缓兵之计赢得了时间,终于灭亡了北宋。

一个人的尊严高于一切,没有自尊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骨气的人生活在世上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树立威严,只有让自己的脑袋变得富有,才能让别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