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19

第19章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1)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

朋友一词,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诗经》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孔老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警世通言?喻们牙摔琴谢知音》中,这位楚国上大夫曾经发出过“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感叹。可见,交友之道,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

所谓朋友也者,后汉郑玄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是离不了朋友的。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却不容易。“朋友”之中,固然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但也有“廿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发”,还有“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再说,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他们之间,也可以叫做“朋友”的。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古人说:“雪里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这“添花”的不用说也是“朋友”。由于“朋友”有多种多样,慎重选择真朋友,就成了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墨子在《所染篇》中把择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说得不错,他打比方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为落实“慎其所处者”,他老先生还提出了择友的标准,州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与正直的、讲信义的、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才能获得益处;与那种谄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只会受到损害。

陈毅曾说:“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即“友直”,就是直言过失,能够互相批评劝勉的朋友。这是“益友”之冠,交朋友首先就要交诤友。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夫过者,自大贤所不能免。”犯了错误,能够有朋友及时指出来,帮助改正,甚至打打预防针,使之防患于未然,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三国”时,东吴的吕岱和徐原就是一对诤友。吕岱有什么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给以批评。有人看不惯,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说:“这正是我看中徐原的地方啊!”徐原去世时,吕岱痛惜流泪说:“从今而后,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已的过失呢?”诸葛亮也有不少朋友。而在他的众多朋友中,他最敬佩的莫过于徐元直和董幼宰,何以如此?在《与群下教》中诸葛亮说得很明白,他说:有的人不肯把对我的意见尽量说出来,只有徐元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外还有董幼宰,他在幕府里做了七年事,看到我处事有不妥之处,能三番五次以至十次地提醒我。如果你们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能象董幼宰那样认真负责,忠于国家,就可以减少我的过错了。原来,徐、董二位都是诸葛亮的诤友,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朋友啊!诤友是最难得的、最好的朋友,交友就要交诤友。而对于“当面说好话”,以投人所好为能事的人,则是交友时需要警惕的!

再者,交友要多交一些学友。《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曹”中的曹丕,诗、文都不错,就很得益于学友、文友。他常与当时文人“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从中获益不浅,其弟曹植也有不少学友、文友。每有著述,常请文友“讥弹其文”,并愿“应时改定”。曹植“才高八斗”,于此大有关系。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更是美谈,这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情同伯仲,同游山川,诗词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对李白“怜君如弟兄”,李白对杜甫“思君若汶水”,他们一起“细论文”,共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君子之交淡如水

烦恼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和朋友间交往之道的人,往往是很多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可见处理人际关系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如何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可说是老生常谈的新问题。精通人类相处之道的中国人,对于这点也有很多的名言可供参考,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其中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君子淡得以亲,小人亲得以绝,是故亲得以合者,乃得以亲而离。”《庄子》山木篇)

君子是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就象英国所谓的绅士一样,而小人则被认为是无趣之人。另外,所谓醇乃指甜酒。如此说明,读者大概对《庄子》那段话已能理解了吧3亦即和君子交往其淡如水,与小人交往则如甜酒之腻了。中国理想的与人相处之道,无庸置疑的,自然是偏向君子淡淡之交。

经常保持一定距离,能反戒恶言。

《论语》则以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样的事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即君子虽富协调性,但却不做没有原则的协调。小人则刚好相反,容易妥协,却缺乏真正的协调性。

《论语》还有一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对人表示真正的友好,但却不偏袒。小人则偏袒,而却缺乏真正的友好。

另外,《史记》里也如是说: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亦即即使绝交也不说对方的坏话。

这些与人相处的心得在中国依然存在。而且,中国人对所宿的“人际关系”开始都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轻易将心交给对方,但一旦决定坦诚相见时,便广开胸襟把你当作朋友地交往。

但若遭到信赖的朋友背叛时,又当如何呢?大抵中国人是会先悔恨自己交友不慎,却很少因此责怪朋友的不是,或者背后说坏话的,因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的不察而导致的结果,应由自己负责。

有学问教养,始为人上人

人们常说要了解中国,可以读《三国志》开始。构成《三国志》的主要灵魂为魏、吴、蜀三国鼎立,他们都梦想能统一天下,于是展开了一连串的外交斗争或武力争斗,每个登场的人物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从这些个性中将欲望与怨恨表露无遗,在他们征服整个中国大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各展其权谋术数的绝招。《三国志》这本书不但读起来有趣,也可顺便进一步认识中国。

在《三国志》里有一名叫吕蒙将军的人物。他仕于吴国的孙权,是帮助吴国扩大疆土的谋将。他因出身微寒,又欠缺教养与学问,起初无法获得大部分人的尊敬。不过吕蒙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便努力研习用兵的学问,渐渐地学识也好起来了。

某日,有一个叫鲁肃的将军造访吕蒙的屯营。鲁肃告诉吕蒙他正往前线途中,刚好经过此路,便顺道来访。

在几杯酒过后,吕蒙以另一种口气问鲁肃:

“请教您这次赴前线,将用什么样的作战方式?”此时,将吕蒙视为是门外汉的鲁肃便很骄傲地回答说:“什么?哦!不,我们将看情势而定,再采取对付的方式”吕蒙听了便说:

“对方可是关羽这一号棘手的人物,最好能有相当的准备再去作战。”

说了便帮鲁肃想了五个对策。

谈对策之际,话题渐渐展开,渊博的兵法知识,终于让鲁肃得以了解吕蒙。

不一会,鲁肃便拍着吕蒙的肩膀说:

“我原来以为你不懂兵术,现在一席谈话之后,才知您学识渊博,您已非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于是两人便因此而拜为兄弟。

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吴下阿蒙”这句成语,表示“没有学问教养的人”,现通用于中国。

所以应避免先入为主的批评。

上面这个故事另有一说,吕蒙得知鲁肃不再小看自己,便对着鲁肃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这句话也被引为通俗用语,这句话明显地表示,我们不能以从前的观点来评论一个人的是非。

相信每个人都不喜欢当“吴下阿蒙”,而期待让别人“刮目相看”吧!不过,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的话,倒更期望年轻人能有让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孔子不也言“后生可畏”吗?可见孔子对年轻人期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人,在容貌、才能、言谈方面并没有什么卓越之处,可是与人交往却堪称能手。

你时常想;“若论长相我比他还要英俊几分呢!可是,为什么他的交际能力胜我一筹呢?”

只比容貌,你的确在他之上,只比较才能,你的确是在他之上,但是,他之所以受人欢迎,关健不在容貌之佳、才能之优上,而是在于他是个能够衷心与别人在一起而感到充实乐的人。

比如你乘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了某地,又累又乏,对方公司派来接你的人在门外站着,举着的标牌上写着“某某先生有人接您。”你拎着皮包走了过去,对方马上放下自牌子,接过你的皮包握住你的手;“您就是某某先生吧?旅途辛苦了!”然后把你领到汽车前,打开车门让你先上车。沿途又不停地指点介绍着风光古迹,经过这一番接触交谈,你们仿佛成了十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你把他当成了此地最信赖的一个人,他把你当做远方来的亲兄弟。你们在一起谈工作、谈家庭,谈收入,达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靠着你的努力,加上他的帮助,你此次出差的一切任务都顺利完成了,到走时真成了难舍难分的好朋友。

《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靠的就是这种一见如故,十年知己的缘份而结成“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手足之情。终成大业,创立蜀园。

一见如故,犹如十年的知己是说你首先要从言行上表现出你的真诚。与初次见面的人说一句“今天能够遇到您,实在叫人高兴”这种发自内心的话,已经够使对力对你产生好感了,剩下的就要看你今后的行动了。如果你俩一起散步,天又热得很,正巧走到冷饮点,这时你掏出钱要买饮料,而对方也要争着买,你轻轻地用手一挡说:“都是朋友,有什么客气的。”他会默默地把钱收回去,在心里他已经承认了你刚才的提议,喝完饮料之后,你们彼此的心理设防就都打开了,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高谈阔论起来,彼此也就成朋发了。有一部电影叫《陌生的生朋友》,讲的是一个姑娘因故出走,而跟她同车的一些旅客就耐心开导她,帮助她,使她感到了生活的美好,鼓起了她重新生活的勇气。有的旅客说一见她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看待,这就是真诚,而又被对方真诚地接受了,架起了心灵的双向交通。如果是虚伪的甜言蜜语,口蜜腹刽,笑里藏刀,人们凭着直觉一眼就会看穿。许多火车站的出口处都有这样的骗子,他们专找那些农村打扮的人,凑上去:“大嫂,大姐我帮你们拿东西”,或者“我领你们找旅馆又近义便宜。来,这个包我给你拿着”。尽管他们说得多么热乎,多么天花乱坠,但这些旅客还是躲得远远的。

燕太子丹一见荆柯,便发出了“非此壮士不可”的赞叹,给他美女、黄金、锦衣、玉食,使得荆柯感遇之恩,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歌,踏上刺秦王一去不复返的征途。

能达到与人初次相见,犹如十年知己的程度,除了真诚热情地和对方相处之外,还有一些技巧,尽管因人而异,目的则是相同的。的则是相同的。

一、在与对方见面之前,必须掌握对方的各种详细资料,描绘出对方的正确形像。勃朗宁夫人与勃朗宁见面前已经通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信了,他们把对方想象了千百遍,一见面时都说:“你就是我想的那个样。”勃朗宁夫人在爱情力量作用下战胜了瘫痪和家庭的阻挠,他们幸福地结合了,勃朗宁夫人也以美丽的十四行爱情诗而垂世。

二、针对那个形像,决定自己的态度。你可以把这个形像设计成A、B两个人,如对A需要热情而周到,又要照顾对力的自尊心,对B要处处比他先行一步,使他感到你对他的照顾体贴入微。如此,你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见到对方时,你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才会发自内心,全身表露无遗,才能达到一见如故,犹如十年知已的效果。

人生难得一知己

明朝时候,有个年轻人叫费宏。他20岁就考中了状元,于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一次,费宏跟一个朋友谈天,谈着谈着,两个人争论起来了。争了半天,谁也不肯让谁。费宏火了,就打了那个朋友一个嘴巴。那个朋友捂着脸,气愤愤地走了。打那天起,两人就绝交了。

这件事不久就传开了。费宏的一个老乡,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费宏的父亲。那时候,费宏的父亲住在乡下。他听说儿子对待朋友这样无理,很生气,立刻写丁封信教训费宏,说:“你年纪轻轻就这么不尊重朋友,太不像话了。你赶快去向那个朋友赔不是,要不你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随信还寄去一根竹板子,叫他拿着竹板子到那个朋友家里去赔罪。

费宏收到信和竹板子,又惭愧又后悔。他立刻照着父亲的话,赶到那个朋友家里。可是那个朋友还在生气呢,不愿意见他。他一连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那个朋友。费宏着急了,第四次到了那里,就先求别人把父亲的信和竹板子送给那个朋友看,希望那个朋友能原谅他。

那个朋友看了信和竹板子,心里感动极了,哭着跑出来接待费宏。费宏见他这么伤心,以为他还在生气,就连忙向他道歉,说:“我太对不起你了,请你别再生我的气吧!”那个朋友摇摇头,说:“不,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想,你有那么好的父亲,你有了过错,他会来教导你;可是我的父亲早死了,我有了过错,他不能再教导我了。我这才难过啊!”费宏说:“这不要紧。咱们朋友之间,也能互相指出过错,互相帮助改正过错啊。”打这以后,他们俩不但没有吵过架,并且经常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这真是让人感动的友情故事,如果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位朋友,我相信在我们的一生也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真正的好朋友在你的生命旅途中一定会是一个积极地向上地与你分享幸福和悲伤的好知己。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的一生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是不容易的,朋友不在乎数量,而在乎质量,不但有共同语言,还应是在你有困难时给予你帮助,在你有缺点是给你指正,能够互相勉励。

做人要懂得将心比心

明朝宰相严讷很重视教育,有一年他准备资助家乡建一座学堂,在规划地基时,自然要碰到民房拆迁问题,他告诫当地政府,一定合情合理地处理拆迁一事。由于处理得当,房屋地基规划进行得很顺利。眼看就要结束时,在地基边缘有一座破旧的民房,主管人查看时,见是一家卖果酒蔬菜的小店,就对户主说:“严宰相资助家乡盖学堂,你这房子正好在其范围内,需要拆迁,您出个价吧,亏不了你们家的。”

户主世代居住此处,恋根性自然很强,但他也从内心钦佩严讷的义举,心中矛盾又不能不说:“严大人为民着想,小民感激不尽。可我这房屋是祖上传下来的,在我手中丢了又觉愧对列祖列宗,小民很为难啊!您就把俺的心事回严大人吧,望求得他的谅解。”这位户主语言婉转,但话中的意思很明确:他不会卖房的。主管人反反复复地解说,这户主只是一个劲地称赞严宰相,卖房的事却一字不吐。主管人又急怒不得,因为严宰相一再告诫不能对民粗鲁无礼。他只得回头向宰相禀报。

严讷听了汇报,想了想说:“他不肯卖就不必硬买。先动工兴建其它的房屋,这户人家我自有办法让他搬迁。”主管人磨破了嘴皮都未能说服这户人,听宰相如此说,甚觉好奇,便向他讨计。严讷说:“不过是投其所好罢了,工地需要的果酒蔬菜,全由这户人家去买,价格随他,而且咱们要预先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