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要学会变通
明朝时,安吉州有一位老吏,在审讯一盗贼时,别出心裁地请妓女出庭,巧妙地制服了盗贼,听来别有趣味。这天,州内一富裕人家办喜事,家中张灯结彩,亲朋满堂。这时,有一小偷趁热闹之际,偷偷溜进了新房,钻进床底,想等到天黑时偷窃新娘的首饰财物。由于这家人家大业大,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新房里一连三天灯火通明,小偷下不得手。苦捱了:天三夜的盗贼,饥渴难忍,趁新房里只有新郎新娘时,爬出床底拔腿就窜。 “抓小偷啊!”新郎见有人从床下出来,大叫一声追了出去,新娘则吓得浑身颤抖。
院内站着一些帮忙的人,见一陌生男人鬼头鬼脑地窜出新房,又传出抓小偷的喊声,便立即扑将上去,擒住小偷捆了个结实,直接送到了官府。县令即刻升堂审讯:“盗贼是何许人也?”小偷镇静自若:“大人,我是医生不是贼。”县令喝道:“既是医生为何躲到人家新房内?”小偷对答如流:“大人,那新娘患有特殊的妇女病,出嫁前求我跟随着她,以便随时医治。”县令不管怎么审问,小偷都能有根据地回答,而且对新娘家的事也说得头头是道。小偷见县令无可审问,心中暗想:幸亏在床底下憋了三天三夜,新婚夫妇的私房话,这会儿全成了我的挡箭牌,真是天助我也!县令无奈,只得对原告说:“被告到底是医生还是小偷,只有请新娘上堂作证了。”
新郎的父亲回家一说,新娘子死活不肯上堂作证,刚结婚就上堂打官司太失脸面了!况且那贼竟然在床底下躲了三天三夜,想到自己的言行都让贼知道了,她觉得无地自容。县令听说新娘不肯上堂,就问身边的一位老吏怎么办。老吏早有一计,他说:“新娘爱面子乃是人之常情。依我之见,那小偷不一定认识新娘,若请另外一位年轻的女子出庭作证,就有好戏可看了。”于是,按照老吏的吩咐,一位由妓女装扮成的新娘,款步来到了堂后。 “现在新娘子来了,你敢和她对证吗?”县令指指妓女问。小偷牙一咬说:“敢!怎么不敢!”这时,老吏领着漂亮的“新娘”走进了后堂。小偷急步上前:“新娘子,可是你叫我跟来治病的吧?为什么又让你婆家将我当作贼,送到衙门呢?现在,你要给我作证啊!”小偷忽然跪了下来。
“哈哈!”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妓女装扮的新娘笑说:“真正的新娘还在新房呢?不信你去看看?”小偷一时傻了眼,县令再一审问,便老实地认了罪。
故事看完了,令人捧腹,这就是变通的结果,既然新娘不肯出来作证,那么就换一个人,没有想到达到了更令人吃惊的效果。
在遇到问题时,既然这个办法上行不通,那就灵活的开动脑筋变换一下自己的想法,从其他方面入手,想出变通的方法,变通,就是要灵活,不要固执。让我们开一则古人如何偷梁换柱来巧妙制服盗贼的有趣故事吧……
千万不能过河拆桥
人们常说“友谊之桥”,又说“一个好汉三人帮”,这都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本事再大,但要想成就大业,毕竟还要朋友的帮助,别人的帮助就像一座桥,一艘船,没有桥和渡船,便难以到达彼岸;由此也可以看到桥和船之可贵。但是世上却有这样一种人,自己借助桥与船过了河。过了河之后便拆桥毁船。过河拆桥这种行为,在普通百姓中有之,在掌堂天子中也有之。中国人都十分厌恶这种行为,把过河拆桥的人称为“小人”,而过河拆桥的天子,则冠以“昏主”之名。无论是小人,还是昏主。都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人常说知恩图报,不报也就算了,可千万不要再进一步阴损,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禽兽犹知感激,人,孰能禽兽不如?
周勃曾经跟随刘邦东征西战。战功卓著,后封为绛侯,周勃死后,其长子周胜之继为侯爵,但因罪被除。汉文帝乃择周勃庶子中贤德的人,众皆推崇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以续绛侯之后。
汉文帝临终时,训诫太子刘启说;“假如有急事,周亚夫是真正可以付与统兵作战重任的人。”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三年,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叛乱军队力量十分强大,并且叛军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因为吴王濞所在的吴国地处东南膏腴之地,不但物产丰富,而且还有产铜冶炼之业。其他各诸侯也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吴、楚早有叛乱之意,军队也训练有索。相形之下,汉代天子的力量反而不及吴、楚。敌强我弱,叛乱军队很快占领了大片地盘,形势万分危急。汉景帝刘启想起乃父临终的嘱咐,马上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周亚夫出发前,对景帝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请求让梁国先吸引他们的主力,我先断绝他们的粮遭,这样才能战胜他们。”
周亚夫用此计果然平了七国之乱。但功勋太高,因而跟景帝有了介蒂。有一次,景帝在皇宫中没事,宣诏条侯周亚夫进见,赐食。孤单单地在餐桌上摆下一盘大块肉,又没有刀具可将内切碎,甚至连筷子也不摆。周亚夫心不平,回头叫宫中尚席官去拿筷子。景帝视而笑日:“这些不能令君满意吧?”亚夫免冠谢,景帝站起了身,条侯周亚夫“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日:“这个人如此心怀怨恨,断不肯做我少年皇帝的下臣!”
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为了替年老的父亲预办后事,便违反规定,到国家工官尚方署买了甲盾五百副,准备殉葬之用,后来有人借此事告周亚夫想兴兵造反。景帝知道此事后,便把此事直接交给一般狱史办。吏簿责条侯,条侯周亚夫心想自己乃高贵出身,便不答理狱吏,景帝骂之日:“吾不用也。”便叫把亚夫解到廷尉处。廷尉责问周亚夫说;“君侯欲反邪?”亚夫日:“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于地上,即欲反可地下耳。”这真是欲加之罪,问患无辞。周亚夫被下到狱中,吏侵之益急,周亚夫因绝食五天,呕血而死。
燕昭王伐齐,取其七十城,所存者推莒、即墨、田单一举为齐全部收复失地,又迎立沦落民间的公子为襄王。而襄王听幸臣九子之谗,田单几不免,
前秦苻坚举百万之师伐晋,赖谢安指挥淝水反击战,打退敌人,而孝文帝听王国宝之谗,致使谢安不能在朝廷安身。
朱此据京师、唐德宗播迁奉矢、李怀光继叛。李晟孤军坚壁,浴血奋战,竞为唐平大难。而德宗用张延赏之谗,旋罢其兵,且百端疑忌,致使李将军怏快而死。
这样的例证还很多,像隋朝的高颖,既是开国元老,曾助隋文帝杨坚篡周;又是建国重臣,曾为恢复战乱后隋朝的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作出过巨大贡献。他担任宰相20年,终于使隋朝江山稳固。这时,隋文帝便听信独孤皇后等人的谗言,罢免了高颖。并且还厚颜无耻说;“自从我罢了高颖后,便瞑然忘之,如本无高颖者。”到炀帝时,更是把高颖对隋朝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最后竟罗织罪名杀了他。
周亚夫乃一代英豪之子,在西汉王朝危难之时,为其平定七国之乱,对刘汉王朝来说,可谓功益日月,恩泽千秋。可是一待政局稳定下来后,汉朝皇帝便全忘了急难之时,反以功高盖主而嫉恨周亚夫,屡屡找岔刺激他,终至死地。汉景帝这种做法,确实太过苛刻,失去了人君应有的气度,更失去了知恩图报的千古美德。虽然景帝日后多有善举,但在对待周亚夫这件事上确属不光明之举。以上这些君主过河拆桥,残害功臣,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使国失大臣、忠臣,导致国家处于危亡境地,像东晋最后免不了被篡夺、隋朝因炀帝的胡作非为而成了短命王朝,唐朝最后也逃不脱覆亡的命运。这个道理很简单,尽忠报国,反遭灭顶之灾,那谁还敢再尽忠报国呢?这个教训,从赵宋王朝的倾覆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民间传诵着杨家将的故事,宋朝天子难至则用杨家将,难平则弃,则害,这些传说并非没有根据。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统治者一直对武将防范,猜疑。高宗乃至冒天下之大不韪,杀了岳飞。从此,有志,有能力之士为此寒心,不再以习武报国为本,到孝宗时想再行北伐,可朝中已无可用之将,最终导致惨败。从此宋朝的苟延残喘,蒙古铁蹄一到,便随之瓦解了。
过河拆桥,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可见。为人在世。应该心性明了,功过分明,知恩图报,这样才会使人向善呀。不然的话,人情世故就会更加败坏了。
成竹在胸,料事如神
睿智的人善于分析事物的发展情况,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成功的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成竹在胸,料事如神,决策于千里之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事物的发展进程掌握与股掌之中。让我们看一看高拱决策千里平变乱的故事。
明穆宗隆庆年间,贵州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原来土官安国亨受人挑拨,杀了安信。安信的哥哥安智便起兵为弟报仇。双方聚众仇杀,死了很多人。巡抚王诤派兵镇压,没有成功,便报告朝廷说安国亨起兵叛乱,眼看一场朝廷与当地人的大冲突就要发生。
明穆宗见王诤办事不力,便改派阮文中新任巡抚。阮文中早就知道宰相高拱足智多谋,于是在上任前去拜见高拱。高拱分析事情经过,对阮文中说:“现在贵州实际上是土人相互仇杀,跟朝廷本没什么关系。只是巡抚偏信安智,安国亨心存疑虑,不服拘拿而已。这算什么反叛?”阮文中恭敬地向高拱请教:“那我应当怎么处理这件事呢?”高拱说:“有些做官的人,喜欢搞欺骗蒙蔽,地方出了事情,总是隐瞒不报。又有些人,喜欢小题大做,把假的变成真的,将小事激成大乱子,这些都不是君子所为。你到了贵州,应当查清真实情况,公平处理。先为安国亨洗刷叛国的罪名,制止他们的仇杀,这样他才会听从审理,然后你再判他违拗之罪。这才公平合理。” .
阮文中到了贵州,经过秘密访查,事实果然如高拱所料。于是他做出几项决定:责令安国亨交出挑拨是非的人犯;按当地风俗,命令赔偿安信等被杀的人命;加重对安国亨的处罚,惩治他的违拗之罪。
但是命令公布之后,安国亨看到安智居住在省城,疑心巡抚设计诱杀他,因而仍然拥兵自固,拒绝赴审,同时又上书为自己辩白,申诉冤情。阮文中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奏请朝廷征剿安国亨。高拱考虑到派兵征剿不是办法,不征剿又有损朝廷威信,于是同意阮文中派兵征剿,但同时又派吏部官员前往贵州审讯安国亨。
安国亨听到吏部官员奉命前往审讯,非常高兴,他说:“我是听审的人,巡抚大人必定不敢杀我,这样我就可以辩明自己的冤情了。”于是他交出挑拨是非的小人,而赴省城听审。对于阮文中所做的决定,安国亨全部同意,并自愿交出罚银3.5万两,以补偿自己的违拗之罪。阮文中又解除了安智的职务。没有派兵,就使一场大动乱烟消云散了。
高拱凭借自己的才智,准确分析了事情的缘由,千里之外定决策,解决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冷静才不会方寸大乱
冷静有利于思考,有利于妥善处事,做出正确的决定。一旦头脑发热,常常会出现错误,发生悲剧。刘邦以计骂破成皋城,正是因为曹咎不能冷静,轻率出击,造成了悲剧。所以做事一定要冷静,以不变应万变。
公元前203年,正是楚汉相争最激烈之时。西楚霸王项羽离开成皋率军东进,此举被刘邦认为是夺取成皋城的大好时机。因此,当秋高气爽时节,刘邦率数万大军把成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成皋城内,项羽手下镇守城皋的大将曹咎坚守城池,拒不出战。他深知刘邦大军远路而来,人困马乏,粮草缺少,只要壁垒坚守,刘邦大军不日而退。所以尽管刘邦大军在城下耀武扬威地挑战,曹咎置之不理,刘邦急得不得了。如果再僵持下去,粮食已尽,而且一旦项羽派救兵来,很难取胜。刘邦召集谋士商议。有个谋士深知曹咎性格暴躁刚烈,便献计派数百军士每天轮流在城下辱骂曹咎,使曹咎暴跳如雷丧失理智。
果然此计生效。一开始只有十几名、数十名汉军骑兵在城下来回大骂曹咎,骂的话非常难听,曹咎怒气冲冲。但曹咎深知项羽临走时的嘱咐:无论如何不要出城与汉军作战,只要严守成皋城,拖住汉军,就是建功。所以曹咎强忍怒气,不予理睬。谁知汉军更加猖狂,一连数天,加入谩骂曹咎队伍的汉军士兵越来越多,有的躺在城下叫骂,有的扬起白布招魂幡,上面写着曹咎的名字破口大骂。最后,一介勇夫曹咎终于忍无可忍,他提刀上马,带领兵士杀出城门。汉兵大乱,纷纷逃离,曹咎怒火万丈,非要把汉军杀败,他率军渡汜水时,军队刚过去—半,就被埋伏的汉军拦截出击,汉军前后夹击,直杀得曹咎溃不成军。
曹咎无处可逃,看看部下军士们尸体横遍野,成皋城早已插上汉军旌旗,曹咎在悔恨与无奈中拔剑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