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便秘腹泻痔患者的饮食
22099200000005

第5章 便秘的分类

便秘的原因和病机复杂多样,其分类方法也很多。1990年和1999年我国两次全国便秘诊治学术研讨会提出并修订了《便秘诊治暂行标准》。将功能性便秘分类为:①结肠运输功能障碍型:常见的疾病有:Hirschsprun病:继发性巨结肠;痉挛性结肠;部分结肠冗长;结肠迟缓无力: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②功能性出口外梗阻型:常见的疾病有直肠-前彰出;直肠内套叠或脱垂;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盆底疝或盆底脱垂;直肠子宫内膜异位;会阴下降;肛门直肠狭窄;痉挛性肛门痛。

1.按病因分类便秘按病因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

(1)原发性便秘:又称为特发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指由于正常排便受干扰引起的便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食物残渣不足:饮食中缺乏粗糙纤维,粪便容量不足,缺乏对肠道运动的有效刺激,肠内容物在肠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冰分吸收过多。②摄食过少:挑食、偏食、厌食使粪便容量小。③忽视或抑制便意: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而忽视便意或有意识地抑制便意时日过久,排便反射减退。④老年体弱,活动过少:食物摄入少,肠道运动收缩功能低下,排便动力缺乏。⑤肠易激综合征(IBS):为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之便秘型,以便秘、腹痛为主要表现。

1990年和1999年我国两次全国便秘诊治学术研讨会提出并修订了《便秘诊治暂行标准》。将功能性便秘分类为:①结肠运输功能障碍型:常见的疾病有:Hirschsprun病:继发性巨结肠;痉挛性结肠;部分结肠冗长;结肠迟缓无力: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②功能性出口外梗阻型:常见的疾病有直肠-前彰出;直肠内套叠或脱垂;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盆底疝或盆底脱垂;直肠子宫内膜异位;会阴下降;肛门直肠狭窄;痉挛性肛门痛。

参考以上标准,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将原发性便秘分为:

1)慢传输型便秘(结肠型便-喃):主要是指粪便在结肠通过缓慢,水分被肠黏膜大量吸收,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此类型,结肠运:输缓慢,盆底肌肉功能正常;临床上表现无便意、便次少、腹胀。轻者口服胃肠动力药有效,重者可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吻合术。但需要排除肠易激综合征。①结肠无力性便秘:见于老年体弱,肠平滑肌衰弱者。②排便动力缺乏性便秘:膈肌、腹肌、肛提肌衰弱,见于多孕、多产、肥胖或急剧消瘦等。③肠壁刺激匮乏性便秘:见于食入纤维素过少、活动太少、人为抑制便意、精神抑郁者。④肠蠕动抑制性便秘:如长期应用泻剂等药物抑制肠蠕动。

2)出口阻塞型便秘(直肠型便秘):出口阻塞型便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功能不良的顽固性便秘,多见于女性。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服泻药常无效;重者,骶尾部坠胀,女性可伴有阴道或子宫脱垂,常需病人用手挤压阴道或手抠出存在直肠末端的于粪便。

直肠指诊,可见肛管内压力增高。直饧黏膜松弛、堆积,有的直肠前壁向阴道膨出。排粪造影和直肠压力测定显示盆底肌功能不良,而结肠传输试验正常;

3)弛缓性(直肠无力性)便秘:是指直肠及盆底生理机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等。①直肠前突:又称直肠前膨,直肠前突患者大多数为女性,尤以中老年病人为多。排便时粪块在压力作用下进入直肠前突内而不能从肛门排出,停止用力后粪块又“弹回”宣扬内,由于排便不全感迫使患者做更大力量的排便动作,致使前突逐渐加深,形成恶性循环,便秘越来越重。病因:女性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撑,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构成,内有肛提肌的中线交又纤维组织及会阴体,常由于肛门直肠疾病、产伤使直肠阴道隔松弛,则直肠前壁易向前突出,男性直肠前壁与泵道、前列腺等毗邻,其支撑较女性坚强得多,故很少发生直肠前突。临床表现:中老年女性多见,亦可发生于青年女性,主要症状为排粪困难、费力、肛门阻塞感,因不能排净大便,而有排空不全感,少数病人有便血或肛门直肠疼痛,部分患者需在肛门周围加压才能排出大便,或将手指伸入阴道以阻挡直肠前壁突出,甚至用手指伸人直肠内抠出大便。②直肠内套叠:又叫直肠内脱垂,本病多发生于直肠远端,部分患者可累及直肠中段,由于直肠指诊、乙状结肠镜检及钡灌肠时,套叠多已复位,故临床诊断困难,只能通讨排粪造影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乙状结肠冗长、直肠冗长是发生本病的必备条件,排便无规律性,经常蹲厕所阅报看书,大便干结用力过度,妊娠,经产妇,直肠炎,肛管炎等。由于便意增多,腹压增加,加重症状发展。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女性,青年、中老年均可患病,其主要症状为:直肠排空困难,排粪不尽及肛门阻塞感,但用方越大阻塞感越重。患者常将手指或栓剂插入肛门协助排便,排便时有下腹部或骶部疼痛。部分病人伴有精神症状,或抑郁或焦虑。多因直肠过长,加之长期排便用力,使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指诊能触到堆积黏膜,可经肛门行直肠黏膜结扎,但效果不持久。③会阴下降综合征:为放射学诊断,上端肛管在耻骨联合与尾骨连线处,若排便时低于2厘米,即为会阴下降。

4)失弛缓性(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是指由于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内括约肌失迟缓症、外括约肌失调综合征等。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一种因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粪障碍性疾病,可能与肛管长期慢性炎症、滥用泻药及盆底痉挛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病史缓慢,以进行性排粪困难为主要特征,排便过度用力,粪条细小,便次频繁,排便时间明显延长,甚至可达1~2小时。排便时肛门或骶都疼痛,精神较紧张。指诊,肛管延长,肌张力增高;肛管压力测定,静息和收缩压均增高;X线检查存在“搁架征”。可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治疗。

5)直肠外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的直肠功能性便秘。包括子宫后烦位、盆底疝等。

6)混合型便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类型经常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数型并存。它们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具有多种类型的共同症状。

(2)继发性便秘:是指与排便有关的肠道及辅助排便的腹肌、膈肌等病变引起的便秘。此外。全身其他病变影响到肠道而发生的便秘亦称继发性便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直肠、结肠和肛门疾病:肿瘤致肠腔闭塞或狭窄:炎症致肠腔狭窄、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或蛔虫团块阻塞,偶有胆石致肠梗阻者。肛门疾病有痔疮、肛裂、豇周脓肿和溃疡等:②局部病变致排便动作无力:如大量腹水、腹肌衰弱、膈肌麻痹、盆底肌衰弱、系统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等:②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肠肌松弛,张力减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肠的动力减弱;尿崩症伴失水,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硬皮病等,均可出观便秘。慢性肺气肿、严重营养不良、多次妊娠、全身衰竭、肠麻痹等,由于肌力减退而排便困难。慢性铅中毒以便秘为主要表现。④药物和化学品:吗啡和阿片制剂:抗胆碱能药、神经节阻断药及抗忧郁药;碱式碳酸铋及氢氧化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长期服用泻剂,特别是蒽醌类、番泻叶、大黄等可引起泻剂性肠病,排便发射减弱三排便无力。⑤神经系统疾病: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累及支配肠的神经,先天性巨结肠等,均可发生便秘。

2.按粪块积留的部位分类分为结肠性便秘和直肠性便秘。

(1)结肠型便秘:是指食物残渣在结肠中运动过于迟缓而引起的便秘。

(2)直肠型便秘:因直肠壁牵张感受器兴奋性下降,不能对到达直肠的粪便及时产生排便反射,致粪便滞留过久而引起的便秘,又称为排便困难。病人常有肛门下坠感。

3.按发病机制分类分为高迟缓型便秘和痉挛型便秘。

(1)高迟缓型便秘:因肠壁肌神经丛兴奋性低下、肠壁张力减弱、肠内容物通过迟缓致便秘一类,称为高迟缓型便秘。

(2)痉挛型便秘:因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肠道痉挛性收缩和运动失调而致,称之为痉挛型便秘。这种病人神经常较敏感,粪便如羊粪状。查体时常可于左下腹触及条索状痉挛的肠管及硬结的粪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