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经济表面上很风光,但实际上却处处是暗礁,但这些暗礁被信息产业的繁荣景象所遮盖。一旦微软这个信息产业的领头羊失去动力,受损失的不仅是比尔·盖茨,微软的竞争对手们损失可能更大,而损失最大的将会是美国的整体经济。因此比尔·盖茨有足够的实力和魄力去进行这种化敌为友的行动,微软的未来不在于压垮对手,而是要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或许再过几年人们将能看到一个显着有别于以往的、全新的微软。
比尔·盖茨的经历也启示我们,市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没有人能轻松赢得竞争的胜利,即使他是比尔·盖茨。正因为市场形势的复杂多变,所以变通能力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良好的变通能力会消减竞争的摩擦性,避免很多正面冲突,能使企业把每一个挑战都变成发展的契机,步步为营,时时领先。
“不平等条约”也要签
成功的捷径是跟成功人士合作。这好比搭“顺风车”,能大大缩短自己的行期。
盖茨深明此理,愿意跟任何有助于自身成长的个人及公司合作。他将激情传导给自己的追随者,而将善意传导给那些业务伙伴。微软公司呈现出人财两旺的顺景,并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1980年8月的一天,IBM公司有人给比尔·盖茨打电话,说有两个人希望会见他,请他安排一个时间。比尔·盖茨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一件普通的生意洽谈,因为此前IBM公司曾与他商量过购买软件的事,他这天刚好有个约会,便告诉来电话的人,说会晤是可以的,但只能定在下周。对方却没有理睬他的话,只是说,这两个人是IBM公司的特使,两个小时后就将飞到西雅图。
比尔·盖茨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会派特使主动来访。他马上意识到事关重大,就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原来的约会,打起精神准备迎接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即全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建于1911年。20世纪20年代,它是最大的时钟制造商,后来又研制成电动打字机并独霸市场。从1951年起,这家公司开始经营电脑。到70年代,它控制了美国60%的电脑市场和大部分欧洲市场。由于这家公司数以千计的经营人员身着蓝色制服出没于世界各地,所以被人称为“蓝色巨人”。
到1980年,IBM公司已有34万雇员,在电脑硬件制造方面独占鳌头,占据了80%以上的大型电脑市场。而且他们的软件也一向自行设计,不依赖微软公司之类的软件设计公司。这也是比尔·盖茨对IBM公司没有多大热情的原因。
那么,IBM公司为什么派特使“下顾”微软这家小公司呢·原来,IBM公司一向致力于发展大型电脑,对微型个人电脑不屑一顾。当微型电脑市场呈现蓬勃之势时,IBM公司才意识到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了迎头赶上,公司决策层打算收买发展潜力最佳的苹果公司。然而苹果公司正在走鸿运,并没有出售的打算。
于是,IBM公司决定实行“象棋计划”,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开发自己的个人电脑。委员会的成员详细研究了苹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这一领域领先一步的经验,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鼓励和支持那些独立的软件开发公司,让它们大量开发软件;一是建立起一个公开的结构,带动一大批软件公司发展。委员会决定按这个路子走。这等于改变了IBM公司过去一切“自力更生”的传统。为了日后的宣传造势,这个委员会决定与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以取得一鸣惊人的轰动性。
这个委员会发现微软公司在众多软件公司中特别引人注目,该公司包括BASIC在内的几个基本软件已经在微型电脑领域成为标准,它的产品销售量每年都要翻一番,显示了很强的发展前景。因此,该委员会决定同微软公司接触。
虽然比尔·盖茨对那个电话的确切含义还拿不准,但知道肯定是一件大事。为稳妥起见,他找史蒂夫·鲍尔默一起来商量。鲍尔默也猜不透IBM公司的用意何在。但他也同样认为,对IBM特使的到来,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
会晤那天,他们穿得整整齐齐,这种情况在微软公司实在是不常见的。在这里,人们惯常的装束是圆领衫、休闲裤和耐克运动鞋。也许是没穿惯西装的缘故,比尔·盖茨的西装很不合适,也没有派头。所以一开始,IBM的特使萨姆斯和哈灵顿还以为比尔·盖茨不过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办事员。
但是很快,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他们认为比尔·盖茨是他们所见过的最了不起、最聪明的人。这就叫做“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鲍尔默也参加了那天的会谈。在会谈之前,他们被要求先在IBM公司协议上签字。协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泄露专利信息和与IBM合作的秘密,但可以自由地披露讨论中没有限制的内容。
为了保密,萨姆斯和哈灵顿并未透露IBM的“象棋计划”,只是暗示IBM正在考虑某种项目,可能是和另一种电脑一样的插入式卡,还说这是一个紧急任务。
萨姆斯掌握了许多微软公司的情报,但他没想到微软公司已经有了40名雇员和一个很不错的办公室。他掌握的是微软公司几个月前的情况,他的确想不到这家小公司的发展会这么快。萨姆斯相信微软公司能够成功地为IBM搞出软件来。但能否按IBM提出的日子交货,他还是有些担心。
萨姆斯对安全问题尤其担心,在他看来,以比尔·盖茨一伙人的本事,很容易偷窃一两个IBM技术,为此,他要求比尔·盖茨必须减少这方面的危险。
萨姆斯和哈灵顿返回IBM时,对微软公司已有了底,他们确信这伙年轻人的确是能干大事的人。
比尔·盖茨对IBM公司的主动合作既惊讶又惊喜。这是美国电脑市场上最大的一家客户,一个小小的软件公司能够同它做成生意,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再看IBM,果然与众不同,不论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管理水平还是市场形象,无一不显示出一派大家风度。只不过,合作项目到底是什么,比尔·盖茨还猜不透,因为IBM公司的特使没有说明。
1980年8月16日,IBM公司终于确定该合作项目是开发8088芯片。此前,IBM公司还给微软公司送来3页正式文件,上面详细说明了微软公司应履行有关保密责任的临时条款。
文件上说,对于IBM的机密消息,微软公司不得泄露给第三方,同时必须采取防止泄密的措施;IBM可以在不预先通知微软公司的情况下,随时检查微软公司履行保密责任的情况。此外,该协议还规定,IBM不愿意接受微软公司方面的机密信息,因此也不负保密责任。这个临时条款,使IBM立于不败之地。而微软公司却丧失了很多权利,稍有闪失,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微软公司不慎泄露了IBM公司的秘密,将承担法律责任;而微软公司的秘密为IBM公司所用,连官司也没法打。尽管比尔·盖茨知道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还是爽快地签了字。因为他知道,除非他不想与IBM公司做生意,否则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虽说IBM与微软公司签订的条约被认为是“不平等条约”。但是,即使是“不平等条约”,这也是来之不易的。
盖茨不仅是聪明的,还是英明的,自从签订了这一“不平等条约”之后,微软开始渐露王者之气,之后,微软频频与IBM、苹果等大公司合作。因为,比尔·盖茨深知,只有靠和强者合作才是微软走向成功的捷径。
借鸡下蛋,他为我用
如果说微软在海外的公关时刻面临挑战的话,那么微软在海外的产品还是成功的。微软在海外产品的策划上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手段,看似极为简单,收购当地产品与当地的产品竞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98年,中国软件业没有太多的亮点。12月8日,汉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世界软件巨擘——微软授权,这一破天荒的事奏出了中国软件业的强音,刘迎建和他的北京汉王科技公司让我们看到了软件业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段当时的报道,反映出当时汉王公司的心情。根据当时的协议,微软在其嵌入式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用操作系统Windows CE中文版中,全面使用汉王科技公司的手写汉字输入技术。微软为什么在Windows CE上买汉王的五笔输入法,道理很简单,因为Windows CE要求应用程序很小,微软自己的笔输入法还不能满足。汉王的手写技术可以运用到速度很慢、空间很小的手持式运算设备中,名人、快译通、好易通、神宝、桑夏等几乎所有的PDA厂商都是用汉王公司的技术。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微软买汉王公司的技术,比自己开发成本还低。
据知情人后来透露,汉王之所以把“绝活”贱卖给微软,还有一个重要的“筹码”:微软承诺在Windows 95、Windows 97和Win dows98中不集成手写输入技术。但协议没有许诺Windows2000版本中不集成手写输入技术。微软的输入法将压倒其他所有的输入法,最后垄断这个市场。多年来,汉王、蒙恬、紫光等公司的努力都将变成为微软做嫁衣裳。
用过微软笔输入法的专业人士认为,它的技术水平不及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其缺点是识别率较低,识别连笔字差,它需要用到笔顺信息,即要求写字时有严格的笔画顺序,对某些常用字的不同写法也不能适应,这些都使用户使用起来感到不便。但是,市场的巨大优势可以弥补技术的某些不足,因为微软笔输入法将捆绑在Office2000和Windows2000上,用这两个软件的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不另加钱都可以用它,市场份额会一下子压倒其他所有的笔输入法,那时谁能和它竞争呢·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1992年,微软通过将它的IK和Windows捆绑,打败网景公司的情景!
其实,这些不过是微软一贯的以购买为主的兼并战略。截至1999年9月,微软在中国除了有自己的注册公司外,还与中国18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这些国内的软件企业将与微软合作开发在微软操作系统上的软件,并协助微软汉化其操作系统,这些公司在向广大中国用户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也助长了微软产品的需求。
微软的海外产品策略除了收购、兼并就是价格战。微软(韩国)公司近日在韩国将其“Word 2000”软件售价降低到1万韩元,而这种软件正常的市场价格应为20万~30万韩元。该公司称,“Word 2000”比韩国软件商生产的同类产品如韩国计算机公司生产的“韩国815”等更好。微软调低软件价格是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微软产品。
微软采用降低价格竞争的做法,掀起价格战,企图打垮本地民族产业,一段时间内它也遭到了抵制,可它的那种收购兼并的价格战,却使它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借助外力再次腾飞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如果比尔·盖茨确信外力的帮助能够使微软获得巨大成功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同意这么做。事实上,正当比尔·盖茨借助推出Windows 2000获得成功之时,他仍然邀请了安盛咨询公司对微软的商业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设计。
2000年2月17日在旧金山推出的Windows2000,则是微软对未来的最大赌注。这个前后耗时4年、投资超过10亿美元、规模达3000万美元的操作系统是当时最复杂的软件,也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这是一种为管理网络和互联网终端服务器而设的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在美国旧金山一个会议中心举行的仪式上告诉所有与会人员:“Windows 2000是微软集团和计算机业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他说:“在过去的4年半里,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目前视为通信与商业的未来。”而Windows 2000便是专为这个用途而设计的,微软希望它的推出将带动软硬件新一波的发展,并成为架构电子商务的最佳平台。
比尔·盖茨通过分析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得借助外力。为此,他选中了安盛咨询公司。安盛咨询公司(原名安达信公司,是全球三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之一,专长于电子商务)将是帮助Windows 2000成为电子商务平台首先目标的最佳合作伙伴。它们将联合组建一家拥有5000名职员的技术服务公司AVANADE,新公司将帮助建立使用微软软件的网上商务。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说,要使Windows 2000有机会进入最大的网上和电子商务企业项目中,公司就必须同已经进入这一行业并设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适当公司进行联合,安盛咨询正是世界上这类公司中最大最好的。他说,AVANADE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公司,有很多要做的工作。事实证明,由于安盛咨询公司的介入,微软有关网上的设计方案进展十分顺利,比尔·盖茨给微软这个巨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巧借他人创意
比尔·盖茨能够成为今天的世界首富,创建微软霸业,是因他善于抓住机会,能变他人的东西为己所用,善于借力发挥。任何成功的取得都并非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20世纪80年代初,比尔·盖茨的MS-DOS操作系统的完成,不就是以低价购买了QDos系统之后,再对其加以改造为己所用的吗·若当时比尔·盖茨并不引进别人的产品,那样他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IBM公司的要求,那么微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机遇让他掌握了市场先机和技术,独占初期的操作系统市场,使微软初期开发的操作系统占尽风光。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功者之所以走向辉煌,就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抓住上天赐给他们的良机,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实力创造机会。
微软除了为IBM公司开发操作系统外,又与苹果计算机公司合作,共同开发GUI图形软件系统,为Macintosh建立了先进的图像环境应用软件。此举为微软成为最先进的软件厂商奠定了基础。与苹果公司的联姻已不像以前同IBM公司合作时那样,微软已有了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同苹果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了。
与苹果公司合作是微软“多元计划”中的一环,“多元计划”的实施,是公司壮大的重要环节和保证。比尔·盖茨认为“多元计划”不仅凭经验猜测你的某些意图,提供窗口,同时显示电子表格程序的多个区域,也可以帮助公司解决他们部分的分类账或汇总等问题,并自动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