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
22024500000039

第39章 蟾蜍

蟾蜍是青蛙的堂兄弟,俗称癞哈蟆。它生活在菜园、田边、地里、庭园、住宅周围、路旁、池塘边和堆草垛的地方,人们经常见到它,对它也很熟悉。

蟾蜍的样子和青蛙相比,外貌的确丑怪。广东见到的蟾蜍,头宽短,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和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这种蟾蜍叫黑眶蟾蜍。鼓膜大、呈椭圆形,体色变异大、变为黑褐色和黄棕色。它的皮肤很粗糙,除头部无疣突外,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突,显得可怕,难怪有人不敢动它。蟾蜍这样的长相和它生活的环境异常相近,它的敌人和被食的昆虫难于发现它,这样既能防敌又利于捕捉食物,一举两得。

蟾蜍的后肢不像青蛙那么粗长发达,故对跳跃运动很不在行,它一般是作一步一步的爬行,偶尔也作小小的跳跃,但有的蟾蜍跑起步来像老鼠那样快,任何青蛙都望尘莫及。蟾蜍口腔里的上下颌及梨骨上皆无牙齿。舌端不分叉,但照样自由翻出口外,捕捉昆虫。

蟾蜍头的两侧有长椭圆形的耳后腺,能分泌白色浆状的毒液,这是制造蟾蜍酥的原料。当蟾蜍受伤或遇到危急时,从耳后腺喷出白色浆状的毒液自卫,使敢于吃它的敌人麻痹,不敢再去惹它。有人不敢捉蟾蜍,怕它喷毒伤人,这是多余的惊恐,因为蟾蜍的毒液是宝贵的,不会随便喷出来白白浪费掉的,用手提蟾蜍是不会喷毒液的,只有用针刺或用酒精涂擦其耳后腺时,才会有毒液喷出来。

蟾蜍的样子丑怪,可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有益动物。它的胃口很大,每天要吃近百只的害虫。蟾蜍是夜将军,喜欢夜间捕食那些夜游的害虫。每当夜幕降临,蟾蜍就四处巡游,发现蚊虫或为害庄稼的害虫时,就步步紧迫,行近之后,就地一跃,伸出长舌,立刻把它捉住吞下肚里,蟾蜍从不吃不动的食物,专门吃活蹦活跳的害虫,如果害虫见到蟾蜍装死时,蟾蜍一时真假难分,就耐心地蹲在原处守候,一旦害虫以为厄运已过准,准备逃走时,蟾蜍立即把它逮住,绝不手软。蟾蜍虽然生活在陆地上,可它还得像青蛙一样在水中产卵,冬天也要躲藏在土洞内、石缝中、泥穴里、墙脚下和树根下冬眠,一睡就睡到明年春天。一觉醒来就忙于繁殖后代,下水产卵。卵成带状,数目约为3000~7000个。小蟾蜍的发育与小青蛙一样,受精卵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和三胚层,最后分化形成蝌蚪,蝌蚪再经过变态发育才变成小蟾蜍,登上陆地独立生活。

蟾蜍毒液,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蟾蜍酥或各种蟾蜍毒注射液,在医药上作用很大。它具有强心、兴奋、止痛、抗毒散肿和通窍的功用,主治各种疔疮、胃痛、腰痛、咽喉肿痛、慢性心脏衰弱和支气管炎等。另外还能用来治疗猪喘气病和鸡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蟾蜍除去内脏、晒干制成的蟾蜍干也是很好的药材,治疗小儿疳积、小儿痨热腹胀、泄泻和外治恶疮,都有很好的疗效。目前,人们正在不断地深入研究蟾蜍毒的应用,蟾蜍毒将会有更加广泛的用途。

可以提取蟾蜍毒的蟾蜍除了黑眶蟾蜍外,还有大蟾蜍和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全国均有分布,体长在10cm左右,雌蟾蜍略长,头部较平滑,无黑色骨质棱,两侧有较大而长圆形的耳后腺。背部无花斑,体色变化不大。花背蟾蜍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体长60~80mm,头宽大于头长,耳后腺又大又扁,因背面花斑及红点艳丽,故称花背蟾蜍,腹面为乳白色,无黑斑。

蟾蜍毒历来都是靠捕捉野生蟾蜍来制取的。由于当前人药和兽药上需要大量的蟾蜍毒,靠捕捉蟾蜍制取蟾蜍毒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再者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农田、鱼塘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严重破坏了蟾蜍的生长环境,致使野生蟾蜍产量大大减少。因此,为了制取大量的蟾蜍,各地正在开展人工饲养蟾蜍毒,均取得了好成绩,并且饲养蟾蜍的投资比饲养青蛙要少,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