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21993000000036

第36章 佛教艺术与养生文化(5)

佛教素斋与天下菜系相区别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的取材。佛教的素斋不仅仅要求“素”,而且还要求“鲜”,要有营养,所以山上遍地的野菜、山珍、土菜、菇类、豆类等,都是素斋的必备物品。这样做出来的菜肴,不仅清新扑鼻,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历来都受到了僧俗的欢迎。

佛教禁止吃肉的原因是什么?

大乘佛教禁止吃任何肉,这里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大乘佛教认为所有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都做过父母,现世的动物有可能就是我们前生的父母或者子女,如果吃肉,就可能会吃到我们往世的父母或者子女的肉。

其次,按照《大般涅盘经》中的说法,人在吃肉的时候,身上会留下动物的味道,使别人不敢接近,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恐怖甚至畏死的感觉。

最后,按照佛教中的教义,人如果吃肉,就会间接扼杀动物的生命,那么在轮回的时候会投生于三恶道中。

佛教禁止吃大蒜、小蒜、葱、韭菜和洋葱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的辛,是指具有辛味的蔬菜,也称为五荤,佛教弟子是明令禁止食用的。

在佛经中,关于五辛的记载有很多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这五种食物;第二种说法是指蒜、葱、兴渠、韭、薤这五种食物。

按照《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记载,如果熟食五辛能够令人发淫,生食五辛能够使人易怒,而十方天仙都会嫌弃臭味,远离他们,饿鬼也会舔他们的唇舌,经常和鬼在一起会将福德抵消,不利于修行悟道,因此佛陀明令禁止食用五辛蔬菜。

佛教禁止吃鸡蛋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鸡蛋并不属于素食,而是佛家禁止食用的食物。因为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即使不能孵出小鸡的鸡蛋,母鸡在生产鸡蛋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痛苦,所以佛家禁止吃鸡蛋。

生命有四种形态,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鸡蛋属于卵生,蛋的存在就代表一个生命的存在,所以吃一个鸡蛋就相当于杀了一个生命。

在《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还曾经提到有人终生没有子女,佛陀说这是因为这个人在前世的时候不相信福报,曾经在百鸟产乳的时候,用瓶子捡拾鸟蛋煮来吃,使得诸鸟丧失子嗣,因此获得了没有子嗣的报应。

佛教禁止饮酒的原因是什么?

在佛教的五戒中,严格禁止佛教徒饮酒。佛教认为,饮酒会乱性,世间的许多罪恶都是由于喝酒引起的。在《四分律》中还指出,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比如败坏颜色、丧失威仪、损害名誉、流失智慧、制造疾病、耗费钱财、令人不敬、坠车及落水等,这些罪过都会造成新的业障,使人在轮回中不能够自拔。

另外,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上说,如果饮酒过量,会影响人的记忆力、判断力,同时给肠胃和心脏增加负担,因此佛教禁止弟子饮酒。

中国佛教为什么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中国僧人来说,品茶不仅能够醒脑提神,而且是参禅的前奏曲,参禅与品茶是二位一体的,所谓“禅茶一味”、“茶意产禅意”、“茶禅一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追求的是洁净和修心,以此得到智慧并且开悟,而茶的形成和饮用方法几乎与佛教追求的境界是很相似的:首先要有制茶的“苦修”,然后才有茶的清香,人们在碾茶的时候要轻拉慢推,煮茶的时候要有“功夫”,点茶的时候要有提壶三注,在啜饮的时候要观色、闻香、品味,这些都使人在领悟自然美味的同时联想到生命的真谛,进而能够领悟佛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参禅就是品茶的一种目的,所以寺院中一般才会存在专门的茶寮、茶堂、茶鼓、普茶、化茶、茶汤会,当全院寺僧听到茶鼓响时,就会聚集到一起饮茶,于是茶就成了日常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对于茶禅一体的最好写照。因此,自从魏晋时期品茗被引入进了佛教以后,饮茶就日益成了佛教弟子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行方式。

什么是“茶有三德”?

中国的禅宗认为,茶具有其他生活用品不具备的“三德”,这三德包括:

一是能够提神解乏。僧人们通常连续好几个月坐禅,老和尚经常因为精力不济难以坚持下来,小和尚又会因为道行不深容易犯困,所以,饮茶完后再坐禅相对就要容易得多。

二是能够帮助消化。僧人一般都会在饭后坐禅,一动不动地静坐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使禅定难以继续下去,所以,茶能够帮助消化的作用在这时也发挥了出来。

三是能够抑制性欲。长夜漫漫而佛门清净,年轻的小和尚很难不被红尘诱惑,在静坐的时候难免会想入非非。通过饮茶能够帮助他们驱除心魔,使人的注意力能够凝结在一点上,不作他想,于是那些青春年少的年轻和尚就避免了犯错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茶的这些品德正好能帮助僧人平心静气地修行,因此佛教的教规中只规定戒酒,但是从不戒茶。

中国禅宗为什么重视饮茶?

在中国的禅宗里面,茶不仅能够辅助僧人修行,而且也是僧人参禅的重要内容,茶禅一味就是禅宗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茶一向被人赋予高雅而安详的内涵,一杯茶在手,自然无限风流,因此,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都把品茗作为洗尽铅华的一种象征,犹如一杯茶饮下之后,凡尘之心尽洗,世事之浊唯我独清,人生的沉浮也随着这一杯茶而不足为道。此时此刻,茶的宁静淡泊和清心寡欲也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吟歌颂道的题材。

在禅宗的眼里,茶正是如此的超尘脱俗而又宁静淡泊,这与禅宗空灵而又博大的精神不谋而合,茶就是禅,品茶就是在参禅,茶禅一味既是茶和禅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也是二者进行完美融合的一种保障。

什么是寺庙中的茶会与茶宴?

所谓茶会,就是以茶会友,以茶论道。据说这种交际方式最早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的僧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茶,然后论佛谈玄。直到今天,僧人们仍然在听到茶鼓响起后,就会聚结在一起品茗学法。

禅宗的茶会通常都在春天举行,参与茶会的人除了有寺院里的僧侣,有时也有爱好佛学的文人居士们前来参加。在茶会上,所有的人不管身份地位,也无论是不是佛门中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提出对佛学的建议,气氛很热烈,场面也雅致清幽。

后来,随着茶艺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佛门茶事自然也就越来越兴盛了,除了在茶会上论道,茶宴也成了僧徒之间最为常见的一种聚众学法的方式。

当茶宴开始以后,众多的僧侣会聚坐在一起,这时,有一个相当于主持人的法师会按照规定的程序为大家冲茶,然后由专门的小和尚为众僧一一奉茶。当大家接过了茶碗以后,首先会掀开杯盖闻一闻茶香,然后再端起碗来观察茶的颜色,然后才是品茶,在喝茶的过程中还会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称赞沏茶禅师功夫高超和茶的芬芳。再然后,大家会对茶事进行评议,诵佛论经,或者谈一些关于寺院或者功课的话题。

也有的寺院并不区分茶会和茶宴,只是大家坐下来以茶论道。不过总的来说,茶宴的规模更大,场面也更热烈,举办茶宴也不需要拘泥于季节和时令,形式更为活泼。

在禅宗里,和茶有关的公案主要有哪些?

虽然僧人戒酒,但是和茶的关系却很密切,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公案都和茶有关。

最先把茶融入禅意的人是赵州禅师,他那至今闻名的“吃茶去”不但说明了茶像禅那样美妙却无法言说,而且还首开了茶禅一体的佳话。日本僧人珠光就根据这一点,把禅的思想融入了茶的文化之中,并且创立了举世瞩目的日本茶道。

自从赵州禅诗以后,有很多有名的公案都和茶有关系,例如打骂禅道、一碗好茶、人生若茶、死期到了、无心之茶、谁是侍者、茶饭禅、茶中乾坤等,还有一些公案虽然主题并不是茶,但是僧人论道或者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茶的参与。茶已经如同禅定一样成了禅宗弟子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禅宗茶道主要有什么样的内容?

唐朝的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这样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茶道”概念,从此以后,禅宗的茶道精神就开始不断地发展。

直到今天,茶禅一味已经成了禅宗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茶的朴素、养性、修心、见性,不仅是僧人们推崇的一种精神内涵,也是僧人们不断修行不断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僧人们不管是坐禅还是念经,或者是会友和祭天,都会以茶为先锋,从而表现出了礼茶的虔诚和敬茶的习以为常,茶禅一体不仅是禅僧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他们悟道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