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21993000000032

第32章 佛教艺术与养生文化(1)

灿烂的佛教文化中有很多内容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譬如艺术与养生文化。如今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都与佛教有关,就连风靡全球的瑜伽运动也是源于佛教,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佛教艺术是指什么?

佛教艺术是指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作品。佛教艺术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多年,主要的发源地是印度次大陆。

在最早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像,这个时期被称为无佛像时代。此时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遵从了印度的无佛像传统。在公元1世纪左右,才出现了佛像,也就是说从此进入了有佛像时代,而这个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随着佛教向世界各个地方的传播,佛教艺术也随着各个国家的风俗,演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地方特色也凸显了出来。在东亚、东南亚都属于佛教艺术的分支,这里的佛教艺术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佛教艺术和本土文化结合,出现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佛像、佛教戏剧、佛教石刻、佛教绘画等。

在印度早期的佛教中,没有佛像是什么原因?

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中是没有佛像的,这主要是由于早期佛教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够把其相貌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并没有佛像。

在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的教义才开始衍化成为故事、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后人会在佛生前到过的地方都刻上一个脚印,在佛说法的地方也刻上一个法轮、宝树或者菩提树等。

佛像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犍陀罗艺术时期。此时,大乘佛教刚刚兴起,人们开始了对佛像的崇拜。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犍陀罗也出现了佛像,而且这一风俗又对印度德阿玛拉瓦底艺术产生了影响,于是印度开始有了佛像。

佛传故事是指什么?

佛传故事也称为佛本行故事,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各个阶段形象的一种整体表现。

佛传故事贯穿了释迦牟尼的一生,从佛陀诞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佛陀圆寂,包括其诞生前后的各种各样的事迹,其太子生活,以及佛陀放弃太子地位出家修行、成佛后的教化事件、圆寂时候的故事等。

在中文的佛经中,主要有《修行本起经》,包括了同本异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太子瑞应本起经》、《佛本行集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由于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期,所以在不同的版本中的叙述稍微有些不一样。

在现在的佛经中,有许多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记,但是在最开始,并没有详细完整的记述,只是在各部佛经中零散地记录了一些释迦牟尼的生平纪事,后来,才有后人将佛陀的一生事迹整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佛传系统。

佛本生故事是指什么?

佛本生故事是指叙述佛生前累世修行的故事。

所谓本生就是指一个生命在降生以后,会在六道中轮回转生,永无休止。

在早期的印度佛教教义中,是相信轮回转生的,并且提出了三世二重的因果说,主张信徒修行十二因缘和苦、集、灭、道四种圣谛。

在《大涅盘经》卷十五中是这样记载的:“何等名阁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熊、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所可受身,是名阁陀伽。”这种说法是在告诉信徒,人世间的所有苦难都来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要消灭苦难,就需要拥有自我觉悟的能力,要做到自我净化,所以,信徒就更需要重视前世今生的修行。

因缘故事是指什么?

因缘故事是指用来传播佛教义理因缘的故事。

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一条基本义理,是指一个事物的起因之缘。在《五分律》中,是这样叙述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以,因缘也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因缘故事主要表现在壁画上,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号召信徒供养、布施,从而得到更多的善报,有的还表现佛在普度众生时显示的各种神通,显示出了佛的伟大。

在我国,因缘壁画主要出现在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在克孜尔石窟中大约有三十七种,莫高窟中有十来种。著名的因缘故事壁画有梵志燃灯、沙弥守戒自杀、须摩提女请佛、五百盲贼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等。

地狱变是指什么?

所谓地狱变是指各种描绘地狱的种种苦状的劝善惩恶的画面,也称为地狱图、地狱绘、地狱变相,是十界图、六道图之一。

这种类型的图画最早出现在印度阿旃陀第17号石窟中,在我国新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克孜尔石窟和敦煌千佛洞中,也有类似的作品。柏孜克里克石窟上的地狱变壁画,上半部分主要描绘了饿鬼、畜生、人等,下半部分详细描述了地狱苦相,例如剑山、被鬼驱缠、罪人上山、灼热的火焰、毒蛇、狱卒用刀刃鞭打罪人、把人投入热锅等,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在地狱中的各种苦难,从而告诫人们要弃恶从善。

从唐朝开始,地狱变就在我国流行起来,著名画家吴道子和张孝师都擅长这类画作。

四相图和八相图是指什么?

所谓四相图是指摘录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主要重要事迹,用四幅连续的图画,将佛陀的生平都展示出来。四相图也称为四相成道,是南传佛教的主要传统。

四相图大约出现在公元3世纪,最早出现在秣菟罗佛教艺术中,使用了释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涅盘等四桩大事的四相图表现出了释迦牟尼佛祖的一生。

八相图是指摘录释迦牟尼一生的重要事迹,用八幅连续多幅的图画,将佛陀的生平展示出来。八相图也被称为八相成道,是北传佛教的主要传统。

八相图又有大乘和小乘两种说法。大乘佛教中的八相图包括了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住胎说法、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双林入灭等八幅图。小乘佛教中的八相图,包括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右胁诞生、逾城出家、降伏众魔、树下成道、初转法轮、双林入灭等八幅图。大乘佛教中的八相图和小乘佛教中的八相图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大乘佛教中的八相图表现出家前的内容要多一些,小乘佛教中的八相图表现出家后的内容要稍微多一些。

本生故事画有一些什么样的种类?

根据主题的不同,可以把本生故事画分为四大类型:宣扬忍辱、施舍;宣扬孝行;宣扬闻法、持戒;宣扬仁智、信义。

在这四种类型中,最多的是宣扬忍辱、施舍,例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鸽、施眼、施牙、钉身等故事都很有名;像善友太子、四兽、智马、猴王救母等,都以宣扬孝行为主题;像商主、大光明王、独角仙人、昙摩钳、婆罗门闻偈舍身等,都是宣传佛法、持戒为主题;像狮子王、猴王、鸽王、樵人背恩等,都以宣扬信义、仁智为主题。

经变画是指什么?

所谓经变画,就是利用绘画手法简洁明了地把深奥的佛经内容表现出来。

经变画是经变的一个种类,也称为变相或者变,凡是根据佛经绘制的画都称为经变画。

在中国的佛教中,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经变画。唐朝的张彦远画的《历代名画记》,记述了梁代儒童的名画《宝积经变》、南朝宋袁倩的名画《维摩诘变》、隋代展子虔的名画《法华变》、董伯仁的名画《弥勒变》、杨契丹的《杂佛变传世》等,这些都是经变画。

在敦煌莫高窟中,有三十三种经变画,其中著名的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等。

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什么?

所谓佛教史迹故事画,就是指在佛教感通故事画中,记录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历史故事画。

佛教史迹故事画是佛教感通故事画中的一部分,这些画都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在历史上都有明确记载,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非佛经编纂出来的故事。

在我国的石窟中,有许多这样的真实佛教故事,真实记载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和经过,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隋文帝请昙延祈雨等,这些故事大多数都是人们熟悉的,都是佛教中的经典故事。

佛教感通故事图变是指什么?

佛教感通故事图变是指通过讲述佛的神通和异能,传播佛教的信仰,把佛教的神圣观念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信奉佛教。佛教感通故事图变,就是通过对这些故事进行描绘来说服众生信佛,并且展示了佛祖的慈悲为怀。

在我国的石窟中,有许多这种图变,例如莫高窟第323窟中的佛教感通故事图变,有汉武帝得到祭天金人,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佛问道;康僧会说服吴王信佛;佛图澄用法术将幽州四门火熄灭;吴郡石佛浮江;东晋扬都金像出水;隋文帝敬法感应上苍降雨等故事,这些画都配上了文字,图文并茂,生动详尽,对众生信佛得福的道理作了充分的说明和宣扬。

龟兹佛教艺术是指什么?

龟兹佛教艺术是指以龟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佛教文化。

龟兹在我国西北塔里木盆地的北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交流的要道。在大约三四世纪的时候,佛教就已经在龟兹广泛流传开了,龟兹成了西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直到唐朝时期,龟兹佛教艺术仍然很繁荣昌盛。

龟兹佛教艺术继承了印度佛教、犍陀罗佛教的精髓,同时还影响了新疆以东,以及远东地区的佛教发展,是北传佛教的桥梁。龟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了频繁的交流,并且兼具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以及中原汉文化的各种佛教因素,从而创造出了独特、开放、兼容并蓄的佛教文化。

高昌佛教艺术是指什么?

高昌佛教艺术是指以高昌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佛教文化艺术。

古代高昌在今天的吐鲁番地区,现存的高昌佛教遗迹主要有吐峪沟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等。吐峪沟石窟在鲁克沁的北边,是依山开凿的,上下交错,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石窟造型,窟中有壁画,壁画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小千佛。

伯孜克里克石窟是从西魏时期开始开凿的,现存大约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画,后来在佛教兴盛时期,也有很多僧房被改建成了石窟。

高昌地区的石窟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从壁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故事的了解和熟悉,雕刻技法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石窟的含义是什么?

石窟就是根据山势开凿出来的寺庙建筑,包括佛像、壁画等。在我国,著名的石窟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石窟原本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由于佛教主张隐世修行,因此有许多僧侣就会隐藏在偏僻幽静的山上开凿石窟,并且居住在里面修行。印度的石窟和现代石窟稍微有些不同,印度石窟一般以一个方厅为中心,在四周围上一圈柱子,在其中三面凿了几间方方正正的小禅室,专门用来修行。

最早,中国的石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风格大多数都是模仿印度石窟的风格,在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达到了鼎盛,后来开始逐渐减少。

历代帝王都热衷于修建石窟的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自始至终都服从于政治,宗教始终都是为帝王服务的。

根据佛教中的教义,一个人在出家以后,就不再需要敬奉父母君王,只能够敬奉佛教三宝。我国自从北朝的时候开始,佛教就成了政治权利的一种附属品,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兴利,为帝王祈福。帝王修建石窟的目的也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甚至有的石窟还具有陵墓的功能。例如云冈石窟的开凿,并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之所以会选择在这里开凿,是由于武州山在很早以前就是为帝王祈福的神山。

中国的佛教还具有一个特色,就是把帝王当作如来进行参拜,这种做法不仅是由于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有利于佛教的发展。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就是为唐高祖、文昭皇太后、唐世祖开凿的,里面分别是他们的雕像,供人前来参拜。

在中国佛教史上,灭佛对石窟造像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其中最有名的是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的事件。

在公元446年,太武帝颁布了诏书下令灭佛,根据记载,当时“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这次灭法前后持续了整整七年,所有的石窟都遭到惨重的毁坏。在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又下令灭佛,损毁了寺庙等佛教所及之物,下令还俗的僧尼多达300万人。当时的石窟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公元843年,笃信道教的唐武宗又下令拆毁寺庙,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史称“会昌法难”,佛像石窟都遭到巨大损失。后周世宗禁佛的事件发生在公元955年,当时全国总共废弃了3336所寺院,佛像石窟都被破坏殆尽。

中国大石窟都和佛教有不解之缘的原因是什么?

石窟是僧侣宣讲佛经佛法、储藏佛经的场所,在石窟中有各种佛像和佛教绘画,是僧侣修行的场所。

总的来说是先有佛寺,再有石窟寺。我国的石窟基本上都是从北朝时期开始盛行的,在当时,石窟大多数都采用了后凿石窟、前接木结构殿阁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我国北方的石窟建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国的石窟通常都是三宝皆具,是佛教弘扬佛法的一处重要场所。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可以同时容纳上千名僧侣,当时的云冈石窟也是翻译佛教经文的中心,高僧昙曜曾在这里和国外高僧一起翻译出了《杂宝藏经》、《付法藏传》等多部佛经。

佛塔是指什么?

佛塔也称为宝塔,是佛教的一种象征。一般来说,佛塔都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

佛塔的塔基有很多种形状,通常可见的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塔身一般都是用阶梯一层一层地向上垒建的,并且逐渐收拢。塔刹位于塔顶,一般呈尖细的形状。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就有了佛塔建筑,在东汉末年,佛塔已经非常普遍了。在我国,佛塔的数量有很多,样式也有很多种,并且富有建筑装饰的美感,而且还结合了山川、河流、村落的形式,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佛塔的建筑也是相当考究的,建筑选料都是上乘的,结构很巧妙,而且建造技艺相当高超。

中国佛塔主要的类型有哪些?

中国的佛塔式样繁多,最常见的形式大致有:

一是楼阁式塔:这是一种汉民族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塔层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看起来就像一座很高的楼阁一样,而且塔都比较高大,塔内有楼梯,能够攀登到塔顶,塔身的层数与塔中的楼层大多都是相同的。这一类塔在中国的历史是最长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二是密檐式塔:这种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演变而来的。一般来说,塔的第一层都很高大,从第二层开始,各层之间的距离变得特别短,各层塔檐紧密重叠。塔的内部通常是空的,不能够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