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他出身于“细门孤族”,没有什么储备,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这样叙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童年时与其他儿童游戏,不随便打闹,“侪伦(指小伙伴)好掩雀、捕蝉、戏钱”,“充独不表”。他6岁开始识字,8岁进书馆学习。他请老师讲授《论语》、《尚书》,一天能背1000多字。约15岁时王充到京师洛阳进太学深造,开阔了眼界。但太学里的学习并不能使王充感到满足。《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即学习时不拘于经典词句,而是广读群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的书肆中去看书。在热闹的街市里,他也能全神贯注,甚至暗暗背诵下特别好的词句。王充学成之后,回到故乡,一面授徒讲学,一面开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当官出仕的王充有过相当大的政治报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但是当时门阀豪族控制仕途,英俊皆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见解又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赏识。所以他只做过几次慕僚一类的小官,当时还常常因意见不合而被迫辞职。
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当王充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会顺利时就专心治学,著书立说。王充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静,但仍旧潜伏着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出发,把先秦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糅合,改铸为“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儒学,成了官方的正统思想。在这一基础上带有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在东汉时亦冒头。谶,就是伪造上天所谓的文书,其中有预言、启示之类;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去注解古籍。显然,这种谶纬学说是充满了各种迷信的荒诞之说,其影响所及,使“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王充对此“疾之无已”,因而奋笔著书。针对当时思想界的问题,他写下了《大儒》、《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分30卷,85篇(现存84篇),约30万字,这是王充从34岁开始,前后用30多年,写出的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在写这部书时,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婚丧庆吊的应酬。在自己卧室的书架上,到处放着笔砚、刀和竹木简,一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直到临死时才完成此书。王充解释《论衡》这一书名时这样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是衡量言论得失和真伪之作。在这部巨著中,在对已成为官方思想的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进行系统的批判中,展现了王充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对先秦以来的主要思想流派进行了评论,从思想的承继关系中,对汉代思想作出总结。
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岁时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东汉末年,经过蔡邕、王朗等人的推许,一些著作才逐渐流传开来,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伟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如果没有王充当时的勤奋学习,珍惜分秒的精神,就只会是“产”不能“遗”了。
“成大事者,需要养成良好的时间习惯,估秀的学习作风,方可走向成功。明末谈迁,即是又一个这样的人物。为了弥补堂堂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终编成一部900卷、500万字的《国榷》。不幸书稿却被窃贼盗走。受如此大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矢志不渝,从头做起,凭其记忆,终于在其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早年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节衣缩食,“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夜尽一烛为率”,勤奋工作,“乐在声色犬马之上”,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隐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奋著述40载,著书324卷,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如此,在天文、历史、数学方面他亦成为一代学术大师。明人罗钦顺“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辍”,成《春秋左传诂》20卷。中华民族惜时敏学的进取精神在这些人刻苦勤奋的行动中得以昭示。
知识就是力量,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来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可以助你在副业上得到一分上讲。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年薪很你,工作动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自修学习以求上讲,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一个人的“优越”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光便是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你没有看见那些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吗?
知识的实质之高,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无过于今日。在日趋剧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就在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一个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个没有知识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并不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是一种奢侈的家庭藏书,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一种取向。
学生在学校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你要学会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的庞大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这种能力,对于人的一生,真是大的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从事知识开拓,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也是实现你的志向的惟一途径。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人,都曾告诉我:‘那些有选择书本能力且善用书本的大学生是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而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穿褴褛的衣服破旧的鞋子,这都不打紧,但千万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过分节约。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么就供给他们必要的书本,从而将他们从现在的地位举到较高一级上去。让他们拥有知识而更上生活的一级台阶。
有一户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读书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罢,他们便一直休息及游戏,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作各种玩意儿,极尽欢娱。但当一小时后,各自进行阅读、写书或别项自修时,静得连细针坠地都可以听见。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即使这个人异常忙碌,也还是会虚度或浪费许多光阴,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善于利用,则一定能生出大益处来。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他得读好的东西,汲取的是有力量的知识。”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出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没有借口可找。只有不停地向着你的目标奋斗,培养好你的志向,并通过学习来完成它,不停地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学校以外,你的生命将不虚此行。
你没有必要为自己已人到中年却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而灰心。现在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你的身边就有无数的机会。
假使你真的是有向上的志愿,真的是想补救你早年失学的遗憾,那么你就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益你的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获得印刷技术;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前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几点上,也可能会比你聪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搏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广大、深厚的。他的人品将是宽厚的、仁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