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高效学习法
21975200000048

第48章 附录 与成功学子谈心得(7)

四、物理:选择题目实际上比埋首题海更重要

课内学习主要是针对书本上的概念而言,这些是物理大厦的基石,应牢牢地掌握,可以用一本笔记本抄录,但切记不要死记硬背,理解记忆是学理科的法宝,效率比机械记忆高百倍。勤于思考,理清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记忆,同时学会联想思维,把基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曾经与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用拇指与食指夹住一本书的边缘部分,显然书的重心可以不在夹点的正下方,这就违背了物理规律,因为重力矩应该使书的重心下移。这个问题使人感到迷惑,但只要根底扎实,考虑支点的定义,就不难发现,物理学中的支点是一种理想模型,是个点。而手指夹书的所肯“夹点”却是一个面,问题迎刃而解。可见多思考这类问题对基本功的巩固效果很显著。

做题是课内学习不可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目实际上比埋首题海更重要。当前各书店的参考资料常使人无所似从,无从选择。但分一下类,不外乎三种:一类是知识归纳加补充题,另一类是题海型还有一类是模拟试卷,多取其一为上策。用分为振。第一类适用于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每学完新的内容便可同步地练习,另有不错的知识整理,可及时加深印象。第二类则是高三学生必不可少的,题海战术有众多弊端,所以请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场题海战宜早打,以高三寒假为最佳,开学后便可以与他人切磋战术,共同提高。第三类书的运用放在寒假后,定期如一周两次地做试卷,必须持之以恒,既不必一日数张,也不可间断。做模拟卷应选择适当时间,独自一人,为自己营造一个考场氛围。

做题后,经常与同学、老师讨论切磋,把答错之处列出,加以归纳,弄清错误的原因。到了高考前夕,累积成一本,翻阅着,当你看到这些“堑”,便能感到自己长了许多“智”。最终该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做题变成条件反射,对各种类型的题目了然于脑,见题而知意,思路自然形成。

阅读课外的物理书籍是学好物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从小我就读过《趣味物理100题》之类的书,被其深深吸引,进了中学就学会主动寻找书来读,主要是物理类的科普读物。像别莱利曼著的《趣味物理学》,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趣味物理学》中所描绘的引人入胜的物理世界定会使你大开眼界,而《时间简史》则介绍了当今最前沿的物理科技,恐怕只有用心才可能读懂这本书。读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崭新的思维方式。我的一位同学就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其周围将产生磁场而对场中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然而电荷的运动是相对一个参考系而言的,但磁力却是绝对的,这之间的矛盾将如何解决呢?”这场讨论最终并无结果,可是我们这些爱好者在讨论过程中无疑巩固了电磁学、力学、运动学的众多概念,收获着实不小。

五、化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和本质

化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和本质,就是指中学化学所要求的化学原理。中学化学所牵涉到的原理并不多,因此要掌握它们并不难。难的是要在题目迷人眼目的外表下认清其本质,即这道题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与哪些化学原理相关,这道题想要考你哪方面的知识。如果你面对一道看似令人摸不着边际的题目心慌意乱,那只会越看越糊涂,这时候,你要冷静地分析,找出其本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光看清本质是不够的,还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掌握题目的解题规律。如果说化学原理在课上可以学到的话,那么规律则需要你在平时的学习解题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做习题时,不要单纯地做题,而要不断地总结:哪些题目属于一类;同一个问题能有几种提问方式,能有几种回答思路;哪些题目属于原理,常常以哪些形式来提问……诸如此类。这些总结不一定要写在纸上,而是要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可能一开始时会让人觉得又麻烦又糊涂,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做大量的习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必要的练习,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大量的练习有这样几个好处:培养解题能力,开阔眼界,锻炼心理。第一和第三个好处自不必讲。关于开阔眼界,许多的有机题目乍一看很吓人,但是只要曾经遇到过这类问题,就毫不可怕。许多小规律都可以从平时的练习中不经意地获得。

六综合方法

高考竞争很激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靠自己在日常的学习中摸索,和向别人学习。我以为在学习每一科时应将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我们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学会不断总结。学习成绩绝不是与学习的时间成正比的。最重要的是学习效率。一天到晚埋在书本里,既无张也无弛,这是在打疲劳战、消耗战,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过度疲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造成恶性循环。完全没必要在学不进去的时候硬把自己拉在书桌旁,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一分一秒,真正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情,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在立体几何中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方法:①直接法②公式法③转化成线到面的距离,再转化成点到面的距离,最后借助体积转化的思想来求点到面的距离、其中③中包括了很多的知识环节——点面距,线面距及转化的思想。这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应善于总结。另外我们在平时做题时应适当的掌握一些所谓的典型题,当再见到与此差不多的题目时我们可以直接的找到解法,避免了思而不决,从而节省了时间。

在复习的过程中,大概有的同学几科中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头补起,查漏补缺。特别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对于课后习题不熟悉的要重新再做一遍。总之要以本为本,不要求难求偏,争取在第一轮复习中把劣势补上。这样做到了,把基础踏实,然后在第二轮复习中,在重新巩固基础的条件下适当向深处钻研,从而真正把劣势转化成优势。但是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科兼顾突出重点。不要因为一味补劣势,忽视了其他科的学习,最后优势也变成了劣势。一定要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每科,只是给差项以较多的时间,最后做到各科均匀,且有自己拿手的强项。具体该怎么办呢?我先来谈谈我自己:我语文基础很差,一进入高三便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学习,但在高考时也只是考了79分,那么劣势科目就不提高了吗?当然也不是的。首先你提高劣势科目时应保证其不影响你的优势科目。在这个前提下去突一突还是很应该的。应尽量向老师、同学找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在复习阶段,每一科都要做大量的习题。我认为做这些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我们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程度,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也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尽量的每一套习题都按高考的要求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不能因为是练习就觉得无所谓,准确率低、速度慢。在复习过程中,我和同桌就展开了比赛。老师发下习题,我和同桌就规定好时间,看在一节课内谁做的题最多,准确率最高。以前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而现在有了竞争,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把这叫做考试效应。把每一次练习都当做考试,当做高考的练兵。久而久之,速度快了,准确率也高了,而且真正考试时轻车熟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这样在高考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这其中模拟考试是的训练我们的最好机会,我们更应正确地对待。发下试卷后我们不应马上扔到旁边去,而应认真地分析,哪些题目我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是不会呢?还是失误?找出失误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认真克服这些缺点,巩固试题中反映出的我们还没有掌握的问题。只有经常这样地分析,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这才是我们不断考试的真正意义所在。光做我们会的题是无太大的意义的。另外我还要提醒大家在做题中一定不要忘记课本。经常看课本,课本是我们最好的工具书。抛开课本一味做题没有意义。高考不仅是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考查,而且是对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考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尤为重要。这就像万米长跑,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我有个同学高考前两个月,天天头疼、眼花、耳鸣,还有的同学高烧不退,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在高考中取胜?越是在紧张复习阶段,越是要保证充足的运动时间,这既能增强体魄,也是对繁重复习的调剂。在下午与晚上学习之间,打一打球。跑一跑步,你就会发现头脑格外清醒,而且运动能使心情愉快,充满信心。

七、心理:其实高考很平常

最后,我讲一讲临考时的心理问题。不管怎么说,高考都是一件关系到人生前途的大事,因此每个人在迎考时都会或多或少有些紧张,怎样才能将紧张情绪降低到最低程度呢?建议大家考前几天就可以不必再拼命做题了,只要抽出一点时间复习一下基本概念就够了;其余时间则要好好休息,轻松一下,不要再想高考有多重要这种问题,保证轻松、愉快的参加高考。我在高考前几天,就不再想高考的重要性和如果考砸了怎么办这种问题了,我想的全是高考后自己该如何娱乐,该如何放松自己。这样我便有了一个轻松的心情。

高考其实也很平常,它不过是人生中诸多关口中的一个。不是吗?面对高考,要说一点儿也不紧张,恐怕不太可能;可老是紧张过了头,则又谬之大矣。我想,面临高考的考生最需要的,不是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也不是一天一套的模拟训练题,甚至也不是最新的“敌情动态”,而是一颗平常心。

我现在这里能够如此坦然的谈论高考,只是因为我早已从“黑色七月”中走出而已。1996年6月的那些晚上,静寂的黑夜对于不能成寐的我而言总是显得那样漫长;闹钟的“呼哈南喀”不停地提醒我别睡过头,——虽然我根本就不能入睡;整个1996年上半年那些一月一次甚至两次的模考。我的成绩在坐标纸上勾勒出了一条严格递减的曲线;进入7月,又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到了7日,早晨,我刚刚吃过早饭,该进考场考语文了,便感到肚子一阵紧过一阵的绞痛,吓得母亲都快哭出声来;到了下午考化学时,天公不作美,先是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68分钟之内,惊雷41次(据本地报纸事后公布的统计)……现在我。可以轻松的调侃这些琐事。可当时我的心境却远不是轻松的。还好,我3年苦读磨成的利刃并未被雷电劈断。

对于我刚才列举的那些小麻烦,我只能顺其自然—一我既不能和老天爷着急,总不能跟自己急吧?!

我有一些同学也如我一样,在高考前夕的那些日子里碰到了一些小麻烦;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处理不当,把小麻烦闹成大麻烦,最后影响了高考时的正常发挥。这能怪那些小麻烦吗?不,这只能怪他们自己!

苦读三年,却在最后关头生了大病,甚至在高考期间也不得不天天到医院去打点滴,是不是很不走运呢?我有6位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没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准—一我的意思是说,一半的人考砸了,另一半则超常发挥——寻致这种差异的并不是不同的疾病,这一点我可以肯定。

我想,对待高考的正确态度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高考的两天半,和高中三年的其余那些日子不会有什么两样;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迎接高考的那些日子里,外界干扰是很多的:售货员的冷脸,突降的暴雨,都会令人(尤其是考生)心烦意躁,不过这些都还算不上干扰;父母的千倍呵护,老师的百倍督促,这些都是为你好,但在我眼中,这才是真正的干扰。一句话,“外界干扰”总是有意无意的提醒你;高考要到了,这可是个特殊的日子,不要紧张,千万不要紧张,对于这些外界干扰,你无法刻意避免,但你一定要正确认识干扰,头脑要清醒,否则,你真以为自己是多么娇贵,需要特殊照顾,你便很难在平静的心境中去复习备考。你将会变得日益敏感,甚至一些日常琐事也会吸引你大部分注意力,令你一连几天焦躁不安,不能专心复习。这可太危险了!

你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了吗?你是否对诸如售货员的冷脸、突降的暴雨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显得特别在意?如果答案是“否”,我向你表示祝贺:你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我提醒你:你必须赶快跳出这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