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COOH显酸性,而H2O显中性,这是由于HCOOH分子中存在(填吸或斥)电子基团,这种基团是。【答:吸 醛基或羰基】
(2)CH3COOH的酸性弱于HCOOH,这是由于CH3COOH分子中存在(填吸或斥)电子基团,这种基团是。 【答:斥 甲基】
(3)C6H5?也属于吸电子基团,故C6H5COOH的酸性比CH3COOH。【答:强】
这道题就是要求你在学好有机物的官能团的性质基础之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物就像搭积木搭出来的,几个官能团一拼凑,就是一个新的有机物,至于官能团之间的影响,一般不需要考虑,即使需要题目中也会明确指出。所以看到一个每见过的有机物大可不必惊慌,一个一个分析官能团,把性质一条一条加上去就可以了。
3.基本理论
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元素周期律、反应平衡和酸碱理论。理论部分相对难学一些,但不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那一部分那么零散。元素周期律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它是统领整个无机化学学习的,因此与那一部分结合的较为紧密。反应平衡和酸碱理论联系比较多。关于反应平衡理论,我曾经把它和物理中的一些规律联系起来。电磁学中有一个楞次定律,说的是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系统变化的。其实化学反应中也是如此,你加入一种反应物,化学反应就会向着新的方向进行,但是总有一种趋势,阻碍着新的平衡真正达到,而最终在中途的某一点妥协。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理论时,总感觉是双方互相妥协,互相让步的过程。例如溶液中总是保持着[OH-]和[H+]的乘积为一个定植,想水中加入酸,强制使得[H+]加大,那么[OH-]必然减少,少的部分,就只好让水分子少电离一点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抑制水的电离。同样用这样的思路来理解不同酸碱度的溶液混合,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玄妙了。说到本质,就是[OH-]和[H+]此消彼长,达到妥协(平衡)的过程。
化学学习知识告诉了你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有代表性的反应,可是真正需要你掌握的不仅仅这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你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扩展所学的知识去猜测推断新的性质。信息给与题就在这样的要求下应运而生,而且还在不断壮大和完善中。其实做这样的题没必要害怕,只要你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了,到考试中大胆推测就可以了。例如这样的一道题:
在一定条件下RO-3,与R-发生如下反应:Ro-3+5R-+6H+=3R2+3H2O,下列关于R元素及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R位于VA族(B)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属于强酸
(C)Ro3中的R只能被还原(D)R2在常温常压下一定是气体
我想,谁看到这个方程式都会想起卤族元素的(除非你卤族元素的性质根本就不牢),那么你就当它是一个卤族元素好了,看看相应的判断哪一个正确(答案是B)。
对于信息题,没必要专门的做什么训练,其实大多数信息题不会做,归根结底还是书上的知识没学好,还是看看相应的章节,回去修炼内力吧。
4.化学实验——化学考试中的最高峰
化学考试与其它不同,最难的题不在最后,也不是计算题,而是实验题。
实验考查的重点有如下三条:
(1)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
这类试题的特点通常是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一些操作步骤,要求正确完成某项实验操作,既有常见仪器的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辨别,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正确运用实验原理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
这类试题通常是给出限定的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要求考生根据实验原理及试题所给予的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选用仪器药品,正确认识、选择装置,说明装置中某些仪器的作用,描述实验现象,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数据分析,指出实验中必须注意的某些问题等等。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或处理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给出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连接,或给出全部或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排正确的实验步骤或补充实验。
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训练发散思维以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信息迁移水平。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许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培养和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用心感受出来的考场胜术
伍平/北京大学工程物理系
北大是令人向往的,济济才俊,智慧云集。但要走入北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当我以主人的姿态走在北大的校园里面的时候,总要经意不经意的回想起高中阶段挑灯夜战时的情景,不禁唏嘘感叹。而那些在独木桥的那头怀着与我当年同样的美梦学弟学妹们,正在艰辛的摸索着往前行,一如那时的我;不禁恻隐之心大生。能有今天成就一半功劳应归功于智远教授。在高中时,看过他的指导书并且切实行动了。才有我的现在总结过去希望能给大这以帮助。
一、语文:用心去感受
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问题。其他各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靠公式、定理等比较理性和僵硬的东西支撑的,不管有没有学习它的兴趣,只要掌握了这些条条框框,应付考试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而语文不同,它我们民族的文学、文化、文明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它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去触摸,需要提升到灵魂的高度。如果对它没有兴趣,是怎么样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但是,话说回来,对语文产生兴趣并不是一件难事。下面我将从实际出发介绍自己的一些感受,并客观的讲几点语文学习方面的经验。
首先,如何对语文产生兴趣。正如我刚才说的,学习语文需要兴趣,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并不困难。那么,具体的讲,怎么样来产生这种兴趣呢?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要认识到语文的实用性。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说话、写信、表达意见等等都要遇到语文的知识,语文学习好了,你会说出很有水平的话,让人仰观,你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会很好的说服感染别人。这当然再好不过。然后,学习语文实际上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感悟,是对个人文化底蕴的一种积累。譬如,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屈原,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让人感动;我们会接触到曹操,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伟气魄,让人惊羡;我们会接触到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的恬淡况味,让人陶醉;还有李白,还有杜甫,还有……我们在接触到这些人,这些诗句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或记住一些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一种内心的震撼,一种人格的陶冶,一种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感悟,只要你有一次被打动了,你就会彻底爱上语文了。第三,学习语文是一种品味。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很多文章读起来很美。譬如说,《与朱元思书》中的: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三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返……”
还有李乐薇的《我的山间小屋》,其中有: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志一点。”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宁静……”
这些都是至美的语言,读之如甘露,品则咂然有声。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和谐、柔美,会不自觉的闭上眼睛,在文章提供的美的空间里去自由翱翔。而且,只要你看到一篇令你感动的文章,你也会爱上语文。所以,以我个人的经历,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先是要认识到以上三点。然后就是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去体会,去感受,你会渐渐的发现,语文确确实实是一门很值得学习的科目。
其次,对语文产生兴趣以后,如何去学好语文。古人有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你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学好语文当然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讲的。下面,我将分文学常识、短文阅读、作文三个大的板块一一介绍我的一些经验。
文学常识方面,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持之以恒。中国文化,绵延千年,成家成派者翰如烟海,名章隽句更是数不胜数,要想在一个短的时间里去搞突击记忆,把全部的东西都记下来,显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而且也违背了我么学习语文的初衷:品味文学,感悟文化。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文学常识的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我从高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把每篇课文里面涉及到的文学常识都摘录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里,并且每部分都预留一部分空间,以备日后遇到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补充之用。并且遇到特别有体会的人或者文章或者仅仅是一句话的时候。我会专门的把感受写成一篇短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个例子,我在有一次看语文书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单元小结里面提到刘协的《文心雕龙》里面的一段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觉得很好,把一个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便摘录了下来,并且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小文章,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后来在高考的时候,我还引用了这段话作为论据呢。如此的日积月累,到高三的时候竟然积累的厚厚的两大本,掌握的不少的文学常识,所以在高考的时候我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去死记文学常识。
关于阅读短文方面,我的体会就是重在理解。必须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就培养一种理解文章、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这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老师在课堂上面给你讲解课文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引导你如何一步一步的去深刻的理解文章。那么这个时候你最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课后再温习一下,看自己能不能独立的把文章的思路走通。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渐渐的培养那种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次就是需要必要的历史文学常识,在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每讲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先介绍作者的情况,然后再把整个文章的历史背景介绍一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更好的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至于看完了文章不知所云。譬如鲁迅的文章《论“痛打落水狗”》,在学习它之前必须先了解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啦,象陈西莹与鲁迅的瓜葛啦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你就会觉得鲁迅的文章空洞,没有内涵,甚至认为“痛打‘落水狗’”不人道,但一旦了解的这些,你也就明白鲁迅的良苦用心了。而在考试的时候,短文阅读一般是不给你背景知识的介绍的,这就需要你要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的常识,这就与我刚才谈的第一个大的方面扯上了联系(可见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有一道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选择正确的分析:
近试上张吏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
A:朱庆余写这首诗是为了向夫婿询问自己的妆画得好不好。
B:朱庆余以新娘自喻,而以夫婿喻张籍,以舅姑喻主考官,实际上是在向张籍探询自己是否能够中第。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阅读理解题,但是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学常识,不知道朱庆余和张籍的关系或者不知道朱庆余这个人,更或者不知道张籍做过吏部员外郎,那这道题你就很有可能选错了。然后你就要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些资料,对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作者诗中的隐含意思,然后才能很有把握的把这道题选对。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首先要从平时锻炼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然后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从而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短文阅读并不在多,而在于精,每一篇文章都要精读,弄懂弄通了,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比随随便便的读十篇文章也要管用。
最后就是在写作方面。在高考时,虽然大纲规定的作文体裁有诸多种种,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对高考而言,只有议论文才是最有价值的体裁。因为记叙文、说明文太简单,不容易拉开分距;而诗歌、散文又难以给出一个好的界定标准。故而我在这里仅介绍议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写议论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立论、论证、结论三部曲。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就按照这三部来,不要寻求什么标新立异,那样虽然能证明你的水平,却并不实用。因为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很严密的思维逻辑,一旦控制不好,你就会离题万里,这样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尤其是在高考的时候,阅卷人一般都只按照即定的三部去框你的文章,第一段看论点是否正确,中间看你的论证是否有条理,是否有足够的论证,最后看看你的结论,然后就给你一个分数。因为高考的阅卷时间确实是太紧了。我们来算一笔帐,一个省每年有几十万高考考生,也就是有几十万份语文试卷,阅卷的老师大概就不到一百个,整个阅卷的时间就那么十几天每天八小时,出去最后复查、统分的时间,算下来,每个老师每分钟要给三到四个人的作文评分,他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看你的文章,一般都是一眼望去,感觉字写得可以,印象可以,然后在看看什么论点论据什么的,最后给你一个分数。如果你标新立异,把中心论点写到文章中间的某个地方的话,那么不管你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你就有被阅卷老师判为“论点不明确”或者“论点不正确“的可能了,那将是比较危险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