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错误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青年人学习中,一定要掌握好方法。
如果没有掌握住做某一事物的方法,纵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劳。学习也是这样,对于不同的知识,应该具有不同的方法来学习、消化和据为己有。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理解法——
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大的额外功夫。比如说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健美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苍茫的大地、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我们就非常清晰了。
联系法——
事物处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朽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份。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知识,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中来认识它。
联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有思维,有了思维,人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面前就不是无动于衷,莫可奈何了,而是能够积极地促成条件,来解决问题,而联想正是人类充分发展的一种象征。
看到天上的鹰在不停地盘旋,我们会想到它可能饿了正在觅食;看到河里的鱼一动不动,我们认为它可能死了;看到人们对你笑,你会想到灿烂、友善。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一种产物。在我们的学习中,联想,同样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数字很枯燥无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紧相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记,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对比法——
从猿类分化成人类以后,人类就在地球各个地方进行生活,而这些地方的环境和人类生活习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导致了欧洲人与亚洲人身材、肤色、毛发等等方面的不同。但在生理学上,均用人这个概念来记之。而实际上,欧洲人与亚洲人是有很多不同的。
在学习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搞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搞清楚二者之间的明确意义。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独特特征。理解了这些独特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复习法——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来做了一形象的说明,教育学家们又强调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也包含了这一层含义。
这一点,特别是青年们更应该注意的。
综合法——
我们运用了前面那么多方法,获得的知识都是一块一块的,这些知识在人的脑海中,是四分五裂的,随时都有可能被遗忘,从而使前功尽弃。如果把已有的知识像计算机一样,统统分成某几个类别,同一类别存入某一区域,到需要时再“取”出来使用,岂不更好吗?再把某几类的知识用来综合记忆分析,不就会得出更我的新知识吗?这其实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一种方法。
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方向和准则。用目标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应该是青年人必备的一种学习方法。
陈景润是我们熟知的大数学家,当他第一次在他的老师沈元处听到“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见,有了目标,人就具有了前进的路标,就会不管道路多么的泥泞艰难,而向着目标一步步的前进。获得知识,也应该这样,不停地用目标来激励自己前进,前进,不停地学习,才能使人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奋力拼搏。
从实践中大量获取知识——
关于学习与实践,前面已讲过许多,这里再补充一下。
俄国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讲述过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位巴格达商人,在路上行走时听到一下神秘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说:“请你弯下腰去,捡起路边的小石子,明天早上你就会获得快乐。”这个巴格达商人将信将疑,但他还是遵照这个神秘的声音的意愿,捡了几颗石子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这位巴格达商人打开自己的口袋,拿出第一粒石子,石子马上变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他惊呆了,接下来的事更使他目瞪口呆,他掏出其余的石子,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堆光芒四射的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这位商人高兴得合不扰嘴,但是马上又懊悔不已,为什么当时自己不多捡几粒石子呢?
讲完这则寓言,巴甫洛夫就告诫学生说:“你们现在就是巴格达商人,而石子就是知识,知识的价值你们将来就会明白,你所所学的知识就是你们的无价财富,你们也一定会懊悔当初学的太少了。”
青年人应该记住这个比喻,更应该理解其中的涵义。
青年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懂得这个道理,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多学、多做、多用、多努力,只有如此,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第五节关键是学以致用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所学有所用,所学为你所用。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一番苦读这后,他认为他已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渠流进了村里,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部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的进行变通,不知道把学与用结合起来,所以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希望你以此为鉴,将死书读活,学以致用。
顾炎武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
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只要我们掌握这种读书方法,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书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若成功,便证明了书上的知识的合理性。如果与实际结合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便是与实际相联系地读书。
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人类为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就在为一堆废物。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学生们对于书上的是非叙述,往往只当做是一种知识形态,因此不大受震憾。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憾。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先进典型孔繁森的事迹,学子们都听说过,但在英模工作的地方,他们的心对老百姓发出的肺腑之言所洗礼,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善恶与美丑。
某高校的学子对天津的大邱庄进行考察时,看到了大邱庄经济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禹作敏的另一面:
住着豪华别墅,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门口还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禹作敏所说的话在大邱庄就是“法”,无人敢说不,禹作敏就像是大邱庄的“土皇帝”。
学生们认为禹作敏的所做所为已不再是一名共产党员该具备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学子们的感受。
第三,开拓创新意识得到强烈激发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状况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学生们在总结中分析了某些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克服的办法。
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他们通过对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见证,学子们不断探讨改造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
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子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并在经济案例中,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还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这对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传业。学以致用,是学的一个境界。青年人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将来的事业中更好地得以利用和发挥。
§§§第六节不求虚幻只求实学
上天绝无怜人之心。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达到一个目标,唯有靠你自己。靠你自己的努力,靠你自己的实际行动,靠你自己品格中的一些优点。运气是不可靠的,努力才是实学的好办法。
陈寅恪说:“只有肤浅的人相信运气。坚强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规则。”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这比坐待好运从天而降可靠多了。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指出:“当我们说自己相信运气时,其实就是说我们相信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因素。然而,如果有机会控制这些因素,我确信一定有人会拒绝这种一切操之在我的感觉。因此相信运气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罢了。
“随着年岁增长,我愈来愈不相信运气。过去我认为,生在富豪之家比生在贫民区幸运,但今天看来,这不是绝对的。生在贫困家庭,也许必须加倍努力,而富豪子弟却可能直往下坡走。
“如果某人一生的血汗成果在意外中毁于一旦,我们自然会说他运气不好;但他没有防范未然,是否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呢?又或者,这次打击能迫使他痛定思痛,东山再起,坏运之说就不可信了。
“因此,我对运气的看法只有一句话:不要相信它。生来就好运或生来运就不好,都是愚人的借口罢了。许多好运是由勤勉和正确的判断形成;运气不好,往往是不够努力或观察力不佳的结果。”
赌徒是运气的忠实信徒,他们必须靠手气决定输赢,这样的人生简直是场梦魇,他们对前途永远茫然,永远无法掌握自己。
人生自有一套游戏规则,技艺纯熟的玩家当然比技艺生涩的人占优势。成功的人多半实至名归,而失败者往往也是罪有应得。相信运气远不如相信你自己。
如果一个年轻人相信运气会从天而降,他就会不断地拒绝各种机会,因为那些机会都不够好,他所要的是大名厚利、高职位,他不屑从基层起步。我们可以想象,不久人们便懒得给他任何机会了,而他一生很可能就这样耗。一味相信运气,使这个年轻人丧失许多机会。
真正想成功的人,会把运气撇在一边,抓住机会,不放过任何让他成功的可能。他不会等待运气护送他走向成功,而会努力换取更多成功的机会。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判断失误而犯错,但是只要肯从错误中学习,等他逐渐成熟后,就会成功。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只是坐下来怨天尤人,埋怨运气不佳。他会检讨自己,再接再厉。
也许机缘巧合,上帝让某些人交上好运,但如果没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交了好运又怎么样呢?北大人不相信命运只相信实力和拼搏,清华人说:美好的人生和辉煌的成就,都是在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
也许有很多人都相信运气,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算命,他们相信有些人可以未卜先知,有的人可以预测股市的涨跌,可以断定一个人的福祸,这些人也许可以告诉你是否会成功,或者如何成功。别相信他们,人们不过是善于掌握人类的心理罢了。
从商和从政的人往往奇招百出,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他们私底下费了多少工夫,一般人并不了解。一项新产品的问世,事前需要经过极周密的市场调查,它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政治人自我批评的新政诉求,也是长时间明查暗访后,才归纳出民意来。灵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无数愚者用心思而并字典来的火花。
很多人预测成真时,总是谦逊地说:“运气真好。”但我们应该知道,经验与判断力才是他们的利器。坐待运气的人,往往以空虚或灾难临头收场。他们也许会在因缘际会中暴起,但这种繁华很容易变成过眼云烟。大起大落的人,通常就是最相信运气的人。
华罗庚教授强调指出:“勤勉与判断力强的人没有暴起暴跌的危险,他们的成功是持久而可靠的。年轻人常怀梦想,这点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梦想转变成对好运的期盼,就与成功背道而驰了。只有努力与多动脑筋才是最可靠的。”
注重建功意识,不求虚幻的美名
从理论上讲,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正好使其远大抱负得以体现。北大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后劲”,即一旦适应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显示出很雄厚的实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得心应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的说来,北大学生赞成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的体制改革。但由于现行体制所存在的某些弊端,他们对这种决心仍存有犹豫。并非所有的社会大环境和社会小环境都使他们的自我设计得以实现,甚至有时会使其出现坎坷和曲折。官僚主义体制,论资排辈恶习和妨贤嫉能的风气都是学生们走出象牙之塔以后所遇到的障碍。许多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便不得不抹去了以前的锋芒和热情,否则,便会变成被压制、被打击的对象。因此,一些学生常常梦想到一个“大机关”的“好工作”,更多的人在大干一场的想法之后留出足够的退路和保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