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克林顿州长,请问您对“家庭”的定义为何?
克林顿:一个家庭至少应包括父母之一,无论是新生或是收养关系,还有孩子。好的家庭是父母身教、言教、将爱心、纪律和正确的价值观等传递给下一代。在家庭里,成员感到像座避风港,也感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人。毋庸讳言,美国现今很多家庭相当不健全。我想布什总统会将人们辛勤工作归之于为家庭付出,但我们为何牺牲家庭幸福,而去努力上班?上班族的家庭应该享有合理的税制以及再进修机会,更应享有繁荣的经济成果,布什总统一直不愿意如此做,是因为他说这不可能做到,不必花费力气。
我说我最了解家庭的价值,而且从中受益良多。我的家庭价值最佳的展现是今晚是我夫妇俩结婚17周年纪念,我谨祝福内人快乐,并感谢女儿也能出席辩论会。
布什:现在美国都市风气的败坏源自于家庭,因此我们应该多多重视家庭。当内子芭芭拉抱起患有爱滋病的儿童,她展现的是对家庭的同情。我认为尊重纪律和法则应对儿童广为宣传,不仅经由学校教导,更应通过家庭亲自实践,我为高度的离婚率担心,我们有必要学习尊重家庭。
佩罗:我认为要解决目前国内的所有问题,重建工作伦理,学校教育等。唯有加强每个家庭的成员关系,让孩子们感到被爱,被保护,被鼓励,如果每个家庭不能维持良好关系,国家也不可能强盛。
(向来候选人的婚姻家庭是被列在关注焦点上的,因“桃色事件”而功亏一篑不乏其人。克林顿在这一回合中表现出色,首先给了“家庭”一个得体的概括,“成员感到像座避风港,也感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人”,多有人情味儿!然后有条不紊地指出上班族的利益、待遇应给予重视,这种为人民鼓与呼又如何能不得人心?最终,17周年纪念,对妻女的祝福与感谢溢于言表,表现出为人夫为人父的亲切、关爱与责任感。从而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相形之下,佩罗与布什死板乏味,缺乏人情味的感染力。)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多变的外交场,外交家、政治家们或针锋相对,或迂回侧击,或幽默诙谐,或大智若愚,以不变应万变,从中,我们也体会着语言的魅力,走进来,有一种乐不知疲的感觉,真的。
辩论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这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并称文坛,有着深远影响,其艺术成就,特别是各有千秋的人物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小说中人物对白不可能象辩论赛中的那样明确集中,针锋相对,短兵相接,但不乏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之处。
例如:《水浒》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自拳打镇关西逃命在外,幸得赵员外推举入了五台山做了和尚之后的事了。
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上下肩两个禅和子推他起来,说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学坐祥?”智禅道:“洒家自睡,干你甚事?”禅和子道:“善哉!”智深捋袖道:“团鱼洒家也吃,甚么‘鳝哉’?”祥和子道:“却是苦也!”智深便道:“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那得苦也。”上下肩禅和子都不睬他,由他自睡了。……难怪叶昼评《水浒》曾有这样一句“若令天地间无此等文字,天地亦寂寞了也。”
鲁智深何等精细之人,却是和李逵不能同日而语那种,野猪林救林冲一节便是明证,象这样的人怎么会不知禅和子说些什么?然而他还故作糊涂地问:甚么“鳝哉”?从“干你甚事”到后来的装点傻,为了同一个目的。这也是一种策略,论辩之中这种以谐音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特别是于自己不利的时侯,是不是有一点帮助?至少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吧。兵书上有云:“宁伪作不知,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宁可假装愚蠢而不行动,而不冒充聪明轻举妄动。暗中筹划,等待时机,如雷电在冬天深藏一样,时机一到则如至春一样迅猛而发。
《红楼梦》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王夫人以挑唆、勾引宝玉为名辱了金钏,金钏因此投井自尽,宝钗向来明察事理,又怎么不知?但其善于左右逢源,当王夫人假仁假义做出一堆解释开脱自己时,看她怎样解劝王夫人: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玩玩儿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非宝钗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宝钗。要么是失了脚,也不是姨娘的错;要么气量小不足可惜,也不是姨娘的错,总而言之,都不是姨娘的罪过。好清晰的思路,好混帐的逻辑!论辩的实践中,也常会有这种非A非B但总是C的形势,有人称之为“两难推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既然别人设好了陷井,既然已是为“刃俎上的鱼肉”的形势,为什么一定被别人牵着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全军退却,避开了强敌。这种主动退却,以退为进的方法,是不违背正常的用兵的法则的。跳出这个圈套,转移另外的阵地,未必不“收之桑榆”呀!。
再如“借刀杀人”一计,很恐怖是不是?其实“刀”也是一种假托,一种代指。论辩当中的“刀”是形形色色的,举出尽人皆知的真人真事,普通的小道理,历史上的典故、经验、教训,以及名人名言等等,凡是与自己论点相合,论据相符,又与对方观点相左,尽可拿来一用,无非是晓以利害,驳斥对方。
《西游记》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躁”有这样一段:话说孙悟空因一口气打死了六个拦路劫财的毛贼,又受不得唐僧的唠叨,径自往东海而来。悟空据实以告,讨了茶吃。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献于前。如此三渡,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龙王的“刀”不可谓借得不妙。
记得《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我们欣赏他,也许是因为在我们身上也都有一点猴性,只不过是没有他表现得那么酣畅淋漓,那么表里如一,所以,他是英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他要作“世间大自在”之人,于是负气离了师傅,可是龙王借典故旁敲侧击,他又幡然醒悟,又有后来的“猪八戒智激美猴王”一节,更显其有仁有义的英雄肝胆。话扯远了,龙王一席话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到“借刀杀人”也并非全是奸佞阴险之计,要看具体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若论权谋,论智勇,论辩锋,论雄才,莫过《三国》。鲁迅先生曾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中国小说史略》)有“千古第一贤相”、“千古第一名将”和“千古第一奸雄”(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语)、我们无意争论《三国演义》是否是实多虚少,过于死板,无意为一向“尊刘贬曹”的论调去平反昭雪,每每念及“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诗句,每每想起那位羽扇纶巾,自喻管仲、乐毅,火烧博望,水困曹仁,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分定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诸葛丞相,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然,就论辩而言,“:舌战群儒”更是亘古不可多得之精品,最能充分显示孔明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的云水胸襟和处乱不惊的大家风范。
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二年)秋,或不能言之为“故事”,它本身就是一段真实,经罗贯中的妙笔润色,更显人物丰满罢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麾军南下,势如破竹,刘琮已降,刘备失江陵,长坂一役差点子散妻离,退守夏口,形势紧急,只有联吴抗曹才能全身自保。江东孙氏父子三代经营,凭长江天险。但曹军破竹之势,又有“百万”大师,况且荆州水师精锐新近加盟,更如虎添翼,广阔的后方为其巩固坚实的基地,再者,以弱卵击石的先例就在眼前,刘琮已降,刘备怎么样?稍有抵抗就差点没了性命,不说全军覆灭也差不太多,此时抗曹无异于飞蛾扑火,然而经营三代的东吴之地拱手相送似又不甘心,是战?是和?很微妙的。
诸葛亮此行就是要说服孙权,只有孙刘联合抗曹才是目前可行的唯一对策。当然这一目的的达到也是颇不易的,首先是“舌战群儒”,然后智激公瑾,最后晓利孙仲谋。
舌战群儒,也就是舌战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论辩开始,张昭先以刘备目前的处境,说明抵抗一旦失败的可怕后果,“刘豫州得诸葛反不如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又何必重蹈复辙呢?诸葛亮指出当时是双方力量太悬殊,况且刘备“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虽然这样,还取得了火烧博望,水困曹仁的辉煌战绩,忽视原因,将因果对立起来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张昭又指责“刘备上不能报刘表以安民,下不能辅孤子(指刘表的儿子刘琮)而据疆土”,孔明则阐述当阳之败的原因:一是皇叔太仁义了,不忍夺同宗之基业,因仁义而得到人民拥护,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日行十里”;二是荆襄九郡和当阳之败也是刘琮先投降,为曹操提供了便利,但是民心所向是不言而喻的。
张昭还指明“(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诸葛亮回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举出汉高祖刘邦、淮阴侯韩信也都不是常胜将军,并说明了军事上求得最后决胜与一次次小战斗胜利二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江东子弟果然多才俊,东吴谋士亦非等闲之辈,虞翻从曹刘力量对比出发,指责孔明所言“曹不足惧”是“大言欺人”,程德枢为其帮凶,怀疑孔明“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更有步骘看到张,虞等人败阵,竟赤裸裸地说:“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苏秦,张仪分别是战国的辩士,主张合纵连横,四方游说自己主张。诸葛亮并不争辩自己有效颦之嫌,而直告步骘,“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而后旁敲侧击:“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战表),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兵书有云:“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掌握其要害,循序渐进,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薛综,陆绩又以“天数”“天时”,曹操是“相国之后”,刘备乃“织席贩履之夫”作论据,尊曹贬刘,实质上是贬孔明,贬孔明论述之理,从心里抗拒联合起来抗曹。但是薛综又提出“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这样与他身为“汉臣”的身分实在相背,诸葛亮明察秋毫且善于把握战机:“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才对,而曹操,托名汉室“反怀篡逆之心”,如此欺君罔上,又如何不是“不臣之人”?而薛综竟认为“汉数将终”,“人皆归心”,何忠何孝?无论从伦理还是道义而言,薛综都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孔明说:“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匆复言!”而对陆绩,则嘲之小时戏事:“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陆绩可是有父有君之人,据说,他六岁时见袁术,曾偷偷揣起招待他的桔子,为了给妈妈,今天诸葛亮旧事重提,自然不是褒扬其谨尊孝道,而是说陆绩刚才不过是小孩子的见解,毛宗岗评此只有二个字“轻薄”,将孔明的态度淋漓地表现出来。曹操是曹参之后,不假,但看这“汉臣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断专权,不仅眼中无君王,而且也蔑视自己祖先,“不唯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这样的人,陆先生您也倍加推崇不成?
当严峻又在诘难:“孔明治何经典”时,诸葛亮历数家珍似的,指出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治何经典,讥笑正如严峻一样“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的儒生之“迂”,真正是“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白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之“腐”。
在这场舌辩中我们看到诸葛先生引经据典,又不拘泥于古代,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慷慨大义,时而揶揄嘲讽,时而偷笑反笑,由古及今,以今推古,昭然其道理,于险峰恶浪间从容似一叶扁舟,读罢“舌战群儒”一节颇有些“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诸葛亮用曹操营造铜雀台欲锁二乔智激周瑜周公瑾一事也是人所共知的,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所谓“激将”,对个人而言,是激其勇,替自己执行任务,是挑拔,是煽动。再看诸葛亮如何激孙权。
孔明在柴桑见孙权,先分析天下大势,劝孙权早拿主意。“今曹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先将曹操渲染一番,本来三家鼎立,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语,可见孙权何等人物,自然是不服,又接一句不愠不火的“量力处之”。再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晓之利害,二种选择。当然,如后来鲁肃所言,“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言故不失州郡也”,鲁肃能弄个一官半职,人家评头论足时,还说得过去,而孙权呢?东吴八十一郡郡主连挣扎一下都没有,其境遇其下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自然不如今天这般呼风唤雨,叱咤风云,阶下囚的滋味,孙仲谋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在这样情势下,诸葛亮又逼了一句:“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疑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给逼急了:“如果真象你所说的,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一语中的,正中诸葛亮下怀,要的就是这句话。亮日:“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当然“勃然怒”了,凡是有点血性的,这是自然了。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之后,诸葛亮又进一步分析:虽然刘备战败,但关羽尚有精甲水兵万人,刘琦(刘表长子)在江夏也有士兵万人。曹操远征,兵书上有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人必然不习惯水战,荆州的民众降曹也是迫于形势,不是真心真意归顺……一席话又说得孙权大悦,进一步坚定了联合刘备凭长江天险抵抗曹操的决心。
我们不妨再看一例,关羽关云长被毛宗岗称为“千古第一将”,“名将中的奇人”,好个温酒斩华雄,好个过五关斩六将,好个千里走单骑,有仁有义,有勇有谋。天下英雄又谁没个困厄之时危难之际,当年刘备和关羽失散,被围土山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曾威震“遥逍津”,文韬武略的张辽去劝关羽也是可圈可点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