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典故来看,这种把“鹿”说成“马”的做法,确实是一种混淆概念的说法。从逻辑上讲,鹿和马都属于动物,但各有名称,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的事物(不论其外貌相似与否都是不可混同的)。可见,这是一种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超”逻辑威势的命题。
指鹿为马是故意以混淆概念来达到测试权势的一种假借法。也就是说,利用混淆概念来迫使人们对自己拥有的权力作出反应。古今中外,以指鹿为马空口道来玩弄权术者不乏其人。
诡辩者运用指鹿为马技巧以达到预期效果,总要凭借一定的条件、工具、背景和力量。
一天,一户有钱人家过生日。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一位是牧师。这些天恰逢大斋戒,牧师照例是不准动腥的。主人准备了各式佳肴款待客人,桌子中央摆的一盘烤乳猪更是油光闪闪,香气扑人。主人十分抱歉地对牧师道:“啊,对不起,牧师!乳猪您不能吃的话,我叫人给您做点素菜吧!”
牧师对乳猪早已垂涎三尺。他挽了挽袖子,举起手来在胸前划了个十字,指着乳猪喃喃地祈祷起来:
上帝啊!万能的主,为了我,您已把这罪恶的小猪变成了大白薯。可是凡夫俗子仍毫不察觉,只有我这上帝的仆人才心明眼亮,让我把这大白薯吃了吧!
有备无患技巧训练
许多重要的辩护都要做好准备。辩护词要有打动人心的价值。它要从一个出发点,像大雁一样的向前直飞,并不停留或浪费时间。它有着丰富的事实,一段段的条理分得十分清楚,既不重复,也没有前后错乱,尤其是辩护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生动的事实讲完之后再用动人情感的话来激动听众的情绪,使大家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于是忽然结束。这样有活力有神髓的辩护,自然要得到人们的青睐了。
当然辩护词的准备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法则,来解决资料最好的排列问题,所以要使大多数的辩护词能够适合的图样表格和规律实在是没有的,但是,这里有几种方法,在许多地方都是十分有用的。有位著名的学者说他的许多辩护辞的构成,大都是根据了下面的几条纲要的:
(1)先把事实讲出来。
(2)再把这些事实来加以辩论。
(3)劝人家去实际地做。
学习辩护的人,对于这个方案,大都感到很是有用,而且还具有一种鼓励性。
(1)先把一切事情的错误指明出来。
(2)然后再说出怎样可以去补救错误。
(3)请求别人合力去做。
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
(1)这里有一种需要补救的事情。
(2)我们对这种事情应该这样那样的去做。
(3)因为种种的理由,你是应该帮助的。
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案,简说如后:
(1)获取人家感觉到兴趣的注意。
(2)获取人家对你的信任。
(3)讲出事实,使人对你陈述的意见加以重视。
(4)请人们真实地去实行。
如果你现在特别有兴趣的话,不妨仔细研读一下。
有人说:“辩护的人,必须对自己的题目有着把握,就是把所有的事实,都搜集起来,然后再加以整理,研究而使它融化。不要采取单一方面的材料,各方面的材料都应搜集选择,并且这些材料都是确切的事实,不是假设或未曾证实的臆说,不要说你以为是这样那样。当然,每项事情都要加以证实,这确是经过十分辛苦的探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不是预备向大家有所报告、陈述和劝导吗?你不是想使你所说的话成为一种权威吗?这样,在把一切的事实搜集而加以整理之后,你还必须自己去想解决的方法。那你才会有创造性和个人特有的力量,才有‘你’在里面。然后,你可以把你的意见,尽量地明白而合理地写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先提出了各方面的事实,然后再去寻找出确切的结论来。
卡耐基在《雄辩有术》一书中写道:林肯在当年是怎样预备他的演说?如果你读到林肯所用的方法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他在30多年前就用过勃郎博士所介绍的几种预备演说的步骤了。林肯最有名的演说之一,就是他用了预言的口气所说的:“‘一间内部已分裂的屋子是要倾倒的。’我相信,在这个造成半人半奴的政府之下,自由决不能持久。”林肯想这一段的演说,是在他平常工作时候,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坐在牛棚里挤牛奶的时候,每天下杂货店和到肉店买菜的时候:他披了一件灰旧的披肩,上臂挽着一支小篮子。儿子跟在后瞎七搭八地问长问短,扭弄着他的手指,但终不能使他和小儿子闲谈。他一直沉思着他的演说,大踏步地前进,竟没有感觉到他的儿子在他旁边。
在他这样沉思的过程中,他随时把他的意见抄录在破纸片或是在手头的东西上。他把这些抄录的东西,暂时存放在他的帽子里,到了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加以整理,以备正式发表。
1858年作政治辩论的时候,上议员陶格拉斯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讲那一套的话,而林肯却是在沉思默想;后来他竟觉得很容易每天作一篇不同的新演说。在他的心中,演说的题目,永远是在扩大增长。
当他将要进住白宫的时候,就拿了三篇演说稿和一部宪法,把自己锁在春田市某商店后面的一间小屋中,摒去一切的骚扰,搜集参考资料而写成他的就职大总统的演说。
他又怎样预备他祭甘第斯堡战场的演说呢?这件事可惜有许多错误的传说,但确实的故事,也是很奇特的。
当甘第斯堡烈士公墓委员会决定正式公祭日期后,便请那位曾任波士顿议员、哈佛大学校长、麻萨却塞州州长、上议员、驻英公使、国务卿并且被认为是美国最会演说的艾弗莱特做了很聪明的表示,说是在这样短促的日期中预备不好,于是特地改期,定在11月19日举行,这差不多给他有1个月的预备了。在举行祭礼的前三天艾氏特地到甘第斯堡去亲自视察当年的战场,借以获取一个更深的印象。这真是最聪明的预备方法了。
邀请参加公祭的柬贴已发送给大总统,阁员以及全体的国会议员,他们中多半谢绝了,而林肯总统却答允参加,这使公墓委员会感到非常地惊异,因为,他们应该请总统演说吗?而他们原先不曾想请总统演说的。他们的意见不一,有的怕总统来不及预备,有的说他即使能够来得及预备,但他未必会答应演说:因为他对于解放黑奴的辩论虽很能讲话,但没有人曾经听到过他的献辞。这是一个壮严沉痛的地方,所以他们不能有所冒失的。到底他们应不应该请他演说?他们只是犹豫和怀疑。但是,如果他们曾经见到这位被疑有无演说能力的人,在那一次的演说竟成为公认的不朽的演说之一,他们将觉得这样的疑虑太可笑了!
终于,在公祭期前的两星期,他们补发给林肯总统一张柬贴,清他届时“略说几句适当的话”。啊,“略说几句适当的话。”他们给美国大总统的柬贴竟是这样的写法!
林肯就立刻开始预备他的演说,他写信去向艾弗莱特要一份艾氏准备发表的演说稿。一两天之后,林肯到某照相馆去照相,他的手里还拿了艾氏的演说稿乘着照相空间的时候阅读。他把自己的演说稿,细想了好几天,他往返于白宫到陆军部的路上的时候在想,躺在陆军部皮椅上深夜候着电报的时候也在想,他的高礼帽中放着纸片上所写的演说草稿,随处带着。他不断地想,那演说也就慢慢地成功了。在发表的前一天,他对卜克斯说:“我还没有把它写完全,我已写了两三次,最好再来修改一次才能满意。”
举行公祭的前夕,他就到了甘第斯堡。这一个小小的城市,竟充满了来宾,平常的人口是1200人,现在竟达到15000人。污秽的街道上,充塞了男女游人,几乎阻断了交通。大队的军乐一同奏乐,无数的市民随之歌唱,大家都聚集在林肯所寄住的凡尔斯家的门前。他们为林奏乐,请他演说,但他只用了简单的表示,说是不到明天早晨不想说话,事实上他正在那天晚上说再行预习一篇呢。他走时在隔壁国务卿席华特的房中,高声朗读他的演说,请席华特来加以批评。第二天,吃过早茶,一直到卫兵进来报告开会的时间已到,请他加入阅兵的行列之前,他还是在继续温习着他的演说。骑马紧跟在林肯后面的凯尔上校,他曾经说,仪式开始的时候,林肯总统挺身直坐马上,注视着全军总司令所率领的部队;但是,等到行列前进,林肯的身体向前倾斜,两臂软软地垂下,头也低了下去,像是又在沉思中了。这是我们可以猜想的,林肯总统到了那时候,还在温习那十几句短短的有着不朽价值的演说呢!
这个道理对于辩护也是同样适用的,即使你不想成一个名垂不朽的大辩护家,只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一些简短的辩护能力,你要想使它发生效果,非学习过去的大演说家的方法不可。
顺水推舟技巧训练
在辩论中,有时可以顺着对方的话头,把对方攻击你的话转变成攻击他自己的话,以达到回击对方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为顺水推舟法。
如,有一次,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一条小道上遇上了他的仇敌,这个仇敌站在路中间,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一个蠢驴让步!”“我正好相反!”歌德说着,让一边,让那位仇敌走过去。这里,歌德就是顺水推舟法去反驳对方的,他顺着对方的话头,把对方谩骂自己的话,巧妙地回敬给了对方。
又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理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这分明是在侮辱海涅,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地说:“看来,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小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一句话把那个旅行家说得哑口无言。使骂人者反而被骂,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下面我们用我国古代的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一方法。
威风一世的秦始皇死后,新继位的秦二世先是被丞相赵高所挟持,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被辱的悲喜剧。之后,又是被陈胜、吴广的起义吓掉了魂。有一天,胡亥自作聪明,想出了一条防止陈胜队伍攻城的“妙计”:油漆京城之墙。当二世把这条“妙计”向群臣说出后,大家听后皆面面相觑,一言不发。突然,侍从优旃从班中抢步而出,乐呵呵地说:
“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固是良策,但漆城必用荫,城荫可办,顾难为荫室耳!”
一席话说得群臣掩口而笑;秦二世羞红脸面,低首无语。之后,也不再提漆城之事了。
秦二世胡亥虽然软弱可欺,被赵高玩之于股掌之上而不敢吭言一声。但是,他毕竟是皇上,除了赵高外,其他人还是不敢戏弄他的。因此,当胡亥想出一条“漆城御寇”的计策后,虽然众臣都觉得可笑,但是毕竟没人敢当面讥笑。优旃作为侍从,地位比普通朝臣还要低,自然更不敢讥笑胡亥。不过,他与别的大臣不同,经过细心的考虑,顺着秦二世胡亥的意思说了上述一番谑语,使群臣忍俊不禁。
那么,优旃的一番话何以有如此的效果呢?这个,我们来分析一下优旃说的语义内涵。从表层语义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是句违反日常生活常识的笑话,油漆城墙怎能使寇敌无法攻城呢?若真的认为油漆了城墙,攻城者因滑而不能上就能御敌的话,那么这人不是傻瓜似的“聪明”,便是孩子般的天真。因此,胡亥的漆城之计被优旃如此一诠释。就变成了一个笑谈。这就是大臣们忍俊不禁,二世羞个红脸的原因所在。从深层语义指向来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一语,看似提得轻描淡写,实足本语篇的语义重点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因为若当初没有修筑长城与无止期的徭役,农民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胡亥害怕起义军攻城的顾虑也就没有了。因为,这一句的深层语义既包含有对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政策的谴责、批判之意,又暗含了对秦二世广征徭役以致民变的严重警告。并把这种含义深刻的讽谏陷藏于顺着胡亥的话题而来的谈笑之中。这就是顺水推舟法的妙处。
讽谏上级,可以通过委婉、含蓄的语言,使其悟而悔过;也可以借古喻今的方法,使其对比威信,自省其举措的贤愚,改错从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交际对象,直言切谏,使其幡然省悟。但是,每一种讽谏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对于有些领导,可能直接的、委婉的都不肯吃,他们拿下属就当奴隶看待,即使下属是正确的,他们也不愿意听从,而且弄不好他们还要大发雷霆,讽谏的饭碗都难保。这个时候,合用一下“顺水推舟”法,或许还会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运用顺水推舟法,要十分机敏,反应迅速,善于联想。例如我们前面举过的关于歌德和海涅两个例子,歌德的反驳思路是:你说我是蠢驴,我就设法把蠢驴这个“雅号”回赠给你,而且回赠得如此之巧妙,使对方想推也推不掉。海涅的反驳思路是:既然对方说岛上缺少驴子和犹太人,那么好,就设法让对方充当这个驴子。于是,顺水推舟,顺着对方的攻击之势,把“舟”推向自己的论证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反驳,对方犹如哑巴吃黄莲,怎能说出其中的苦味呢?
连环逼问技巧训练
连环逼问就是紧紧抓住论辩对手话语中出现的某一破绽不放,但先不予正面反驳,而是将其他相关的问题和对方思辨的可争议之处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发难性思维,再组织起若干个疑点,连连向对方发问,让对方作答,迫使对方以自己的答问来否定自己先前的观点。
这种技巧最大的特点是不以“驳论”进攻,只是问话。即抓住话题的某一点悖渗作引子,设置类推提问,使对方陷入一种难以自其说的境地,如果回答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自我否定或自相矛盾之中。
连环逼问通常有三种手法可以应用。一是诱发法,二是拒取法。三是借势法。
1、诱发
问话者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又使自己某种观点能够说服对方,针对某一暂有争议的话题,以故作不知的姿态连连请对方“赐教”,使对方答话中放松了心理防御,导致不自觉中出现观点的逆向倾斜,甚至自我否定。这样,问话者即可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例如:
有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衣着不整、光着脚板来到市场上。突然,他拉住一个从他旁边走过的人,说是请教他一个问题,过路人无奈,只好奉陪——
苏格拉底:劳驾!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向你请教。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呢?
过路人: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你说道德就是不能骗人。但是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敌人。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过路人: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人了。
苏格拉底:在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已的士兵也是不道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