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的重要性
语境支持辩论艺术
1.切境切机是辩论取胜的基本条件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爆发的辩论,还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辩论比赛,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不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辩论是不存在的。
这儿所说的语境,大致包括辩论主旨、辩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辩论双方的心理环境以及辩论交锋时的语言环境等五个因素。大致上与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的“题旨情境”说范围相仿。辩论主旨指的是辩论的目的、主题等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时空背景即辩论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方面。社会环境包含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民族和区域的文化特征等内容。辩论双方的心理环境,既指主体一方在辩论前要理顺自己的情绪,克服胆怯、恐惧思想,信心十足地努力创造最佳心理状态;也指要密切注意客体一方的思想动向,及时抓住对手的弱点攻心。语言环境指的是辩论时的上下文背景。辩论时,辩手所用的语言技巧,不但不能脱离语境的诸因素,还要努力与之相适应,因为语境对辩论语言起着制约作用。一个辩手不论忽略了五种因素中的哪一种,都可能导致整场辩论的失利。试想,辩论中不考虑主旨,随心所欲地乱开炮,行吗?辩论中不顾场合,不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不了解对手的特点,“无的放矢”,十次就有十次要失败。或者说忽略了观众的支持,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甚至成了“众矢之的”,失败得就会更惨。因此,切境切机乃是辩手在辩论前和辩论中要考虑的第一位大事。
口语辩论的语境与书面语辩论的语境又有不同之处。口语辩论是面对面的交锋,辩论双方在同一时间背景、特定条件下,当面锣、对面鼓地展开舌战,动态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果有第三方在场,第三方的因素往往也能起相当作用。而书面辩论虽有动态的成份,但却是通过静态的印刷品存放起来的,它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对手的交锋限于纸上,文章可以从容修改,不像口头舌战那样处在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情景之中。口语辩论与语境的关系同书面辩论相比,就显得格外密切。可见,一个成熟的辩手,仅仅具有本书前面所讲的掌握语言技巧的本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切境切机的重要,特别是要能够切合口语辩论所应该适应的“境”和“机”,这是辩论能否取胜的基本条件。陈望道有句名言;“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一条对辩论也完全适用。辩论能否取胜,辩论语言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切境切机乃是基本的前提。
由于篇幅所限,下文对语境因素作具体论析时,只能挑选其中的一部分论述。
2.随境、随机应变
怎样才能做到切境、切机?至少要做到两点。
第一,对“境”和“机”的洞察。辩手对辩论时语境的上述五种因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甚至了如指掌,才能为论战的取胜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也就是说:必须打有准备之“仗”。如果对诸种因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辩论过程中情况又变化万千,辩论时可能会穷于应付而败北。《韩非子·说难》早就指出,大凡说辩之难,不难在自己能否了解事理,有没有用来说服君主的理由,也不难在自己能否具体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意志。难就难在“知所说之心”,即难在了解对方的心理。韩非子虽指游说君主而言,这一观点也适用于辩论之中。而对方心理状态的了解,仅仅是语境中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这既要靠平时的素养和积累,又要靠辩论前尽可能地进行调查研究。
笫二,随境应变、随机应变。如上所说,辩论的整个过程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环境因素会变化,辩论对手和观众的心理也在变化,辩论者的出言陈词,所运用的修辞技巧也必须随之变化。应当在高度适应上下功夫,突出一个“活”字。与孔子同时代的著名辩论家邓析,就主张要根据不同的说辩对象,考虑自己的战术:“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这就是讲,你的说辩对手如果十分聪明,你就应该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多才。如果你的说辩对象是一位博学的人,你必须充分发挥能言善辩的能力,在博学多才上胜过他。如果你的说辩对手是一位擅长辩论的人,你就应该牢牢掌握住辩题主旨,防止他转移论题。如果你的说辩对象是一位有地位的人,你就应该注意对权势的分析,以便在这方面盖过他。邓析揭示的因人而异的说辩理论非常精辟。但他所指的还是属于在不同的辩论对象上面下功夫。至于同一对象在辩论中的心理变化,那是另一个应该探讨的课题了。
3.充分调动语境因素为我所用
辩论中如能充分调动语境因素为我所用,那就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前面所讲的美国前总统林肯早年当律师时,曾帮助一老妇人在法庭诉讼。进行辩论时,就充分利用了时空因素,争取了听众的支持。这个老妇人的丈夫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林肯在发言中具体描绘了烈士当年为革命奋不顾身地浴血奋战的场面,使在场的听众深为感动,一致要求严惩勒索老妇人钱财的罪犯。如果林肯就事论事地辩论,不充分利用时空因素,就不可能获得如此的成功。有时候,在辩场上如能调动起第三方即观众的强烈支持,对获胜法码倾向于那一边,能起很大作用。又如,若是辩论对手不止一个,他们中间在论点上出现矛盾,则可及时利用,扩大争端,迅速反击。或拥甲制乙,或借乙制甲,使其裂痕加深,阵线瓦解。调动语境因素为我所用的方面很多,这儿只是举其二端而已。
当然,用以切境切机(包括调动语境因素后,进一步切境切机)的,乃是语言运用的诸种技巧,乃是修辞方式的灵活运用。平时只有对种种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有精深的观察和系统的研究,有了充分的积累,临上阵时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如果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很差,尽管他对语境非常熟悉,也难以在辩场上占上风。同时,在具体的切境切机场合,诸种修辞方式(包括语音修辞、词语、句式、篇章修辞、修辞格等)和动作语言乃是综合运用,一起“出马”的,它们所起的效果也是综合的。
辩论的时空背景
1.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语言手段
任何形式的辩论总是在具体的场合即地点进行的。老经验的辩手都非常重视场合的作用,重视“地利”的优势,力图将辩论的地点挑选在对自己有利的场合,譬如自己经常活动、工作、生活的场所,自己所在的单位或居室等。因为这里的环境自己极为熟悉,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容易激起听众的共鸣,熟人和朋友也会为自己助威。大至国家之间的谈判(谈判中多会有争辩),双方也都会希望在自己的国度里进行,如若不行,也要找一个严格恪守中立的第三国作为谈判的较为合适的地点,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如果在不熟悉的地点进行论辩,辩手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段,更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群众的习俗等因素。例如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的社会虽是资本主义化的,但经济发达,法制搞得较好,千百年来又一直受中国孔孟思想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复旦大学队的辩手不但在辩论中经常引用孔孟著作中的语句来说明观点,还在论证“法制才是抵御西方歪风的良好武器”、“儒家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时,以新加坡为例说:“如果有人持刀抢劫你的钱包,你是对他念一段《论语》呢,还是让警察把他抓起来?我想大家都会选择后者。新加坡正是这样一个以法治国、综合治理的良好例子。”以当地情况为例,使听众倍感亲切,这段话获得良好效果,博得一片掌声是必然的。
在不同的场合,往往就有不同的听众。采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技巧,必须考虑到特定地点、特定听众的具体情况。例如法庭辩论与其他场合下的辩论不同,前者要求语句准确,后者则允许一定程度的描绘和想象。有一次,某县法庭审理这样一个案件,即顾客甲与百货商店营业员乙发生口角后,乙将甲打成重伤致死。公诉人在法庭对乙提出公诉时,一再强调被告作为营业员应该“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这一提法引起台下数百名旁听营业员的反感。原来,“百问不烦,百拿不厌”是一句夸张性的话,可以作为营业员衡量工作时的一种自我要求,但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公诉人未考虑到特定地点和听众的特定成份而任意使用这一词语,造成台下秩序哗然,是必然的。
2.充分利用时空因素
如果说上一点着重讲的是辩论语言要重视“地利”因素的话,这一小节强调的辩论要注意时空背景,就包括了辩论语言要重视“天时”因素。若是正巧辩论在某一节日或纪念日进行,辩手如能抓住“天时”作文章,把辩论内容同时间因素紧紧挂起钩来,听众也会倍感亲切。例如某次辩论会辩的是与为人民服务有关的题目。有一辩手在辩词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过几天即是雷锋逝世若干周年纪念日,由纪念日再联系到雷锋的有关观点,说得有理有据,恰到好处,成为充分利用时空因素获得成功的佳例。
这种与“天时”有关的机会不会多,如若辩题恰恰与时间有关,也能为充分利用时空因素提供良好的条件。
某地建筑工程队的几个青年工人一直有这样一种思想:上班时间闲聊是难免的,因而对班长的批评很有意见,并且辩解说:“我们每次只聊十几分钟,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队长在下班前作总结时提到这一问题,突然凝视手表,中断讲话达72秒之久。台下感到莫名其妙,队长接着说:
我刚才故意停了72秒钟。这72秒正是我们建筑工人垒一块砖所需要的时间。10多分钟有多少个72秒,能垒多少块砖,这个帐大家都很快能算出来。我们建造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又要垒多少块砖?我们这个队几百个人,每人垒10多分钟的砖头,把这一数字加起来,与建造20平方米的房间所需要的砖头比较一下,肯定会令人吃惊。怎么可以说“聊天十几分钟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呢?
队长抓住了当天发生的事,说这番话时,又在工地现场,由于充分利用了时空因素发言,因此说服力较强。
在有些辩论中,交代清楚辩辞里所涉及的特有的时间因素,对能否取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当律师时,曾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牺牲的一位烈士遗孀打过一场官司。这位烈士遗孀已是一位老妇人,孤苦伶仃,每月依靠抚恤金勉强维持生活。但是出纳员有一次竟向她敲榨勒索起来,要她交齐一笔手续费才准许领钱,而手续费又高达抚恤金的一半。林肯知道后怒不可遏,答应帮老妇人向法庭起诉,控告出纳员。但出纳员因当时系口头勒索,在法庭上拒不承认,妄图赖掉,老妇人又证据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林肯发言了。他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听众引入了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满含感情地讲述革命前美国人民所受到的苦难,再描绘爱国志士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愤然投身革命,忍饥受渴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不少人为争取自由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越讲越激动,最后,每句话犹如一支支利剑,矛头直指那个丧心病狂的出纳员。林肯的话语掷地作金石声。
现在事实已成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站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经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得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林肯在发言中充分利用了时空因素,详尽地重新描绘了当年烈士牺牲的壮烈情景,把听众拉回到对独立战争的深深回忆之中,由此再来对比烈士遗孀如今竟遭受到卑劣小人的敲榨。听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愤怒席卷了整个法庭。有人流下了同情之泪,有人激动得捶胸顿足,要扑过去扭打被告;有人当场慷慨解囊为老妇人捐款。在听众的强烈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林肯的辩护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利用时空因素的方方面面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辩论时贵在灵活运用。
3.争取观众支持
辩论在多数情况下,除对辩的双方外,总有第三方参加。这“第三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争取第三方的同情和支持,常常可以决定辩论的成败。因此辩手如何与观众融为一体,取得相近、相亲即“人和”的优势,十分重要。一般的社会心理是:对自己相近、相亲的人的支持,往往比对不熟悉的人的支持要大。基于这种原理,辩手应该尽力挖掘自己与第三方(包括听众和裁判)的一致之处,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表白,缩小自己与第三方的差距。与此同时,如能通过正当手段,在言词中设法扩大对方辩手与群众的距离,效果则会更佳。
例如,当百货商店门口排成一溜长队在购买紧俏商品时,A突然插在队伍前端,于是发生了这样一场辩论:
B:(叫A)同志,快到后面去排队。
A:我早就排在这儿了。
B:我都排了一个小时了,从未看到过你。
A:我排了一个半小时了,那时你还没来呢!
B:(对众)大家看到过他排队没有?
众:(激愤)从未看到过他,快到后面排队去。
本来是B和A两人对辩。B巧妙地争取了群众的支持,A在群众中完全孤立并受到大家的谴责,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退出了队伍。
这种手法称为“借薪助火法”,即借众人的声势来长自己的威风。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有一次也成功地运用了此法。当他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成功,许多观众强烈要求肖与大家见面时,台下忽然有一人冲着肖大叫:“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在这种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才思敏捷的肖伯纳并未与此人直接争辩剧本是否很糟。而是向那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的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上演吗?”肖伯纳寥寥数语就把群众的力量借用过来,给予对方以非常有力的一击。表面上看,肖把自己“划”到了这个无理取闹的人一边,潜台词却是说,这个剧本如此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你区区一人反对有什么用?肖伯纳非常有礼貌的答语,再加上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态势,得到观众的热烈拥护是可想而知的。那人只得悄悄地溜走了事。
辩手要想得到听众的支持,较好的方法是从感情上打动听众,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效果必然好。如上文所举林肯当年为独立战争中烈士遗孀所作的公诉词,就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公诉人的感情成功地迁移到听众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