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肝胆病配餐宜忌
21821500000008

第8章 肝胆病常识篇(7)

病毒经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其传播途径与丙型肝炎相似,从母体垂直传播给婴儿似也有可能。有证据提示也可能存在性传播。

如何治疗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早期症状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时以支持疗法为主。急性丙型肝炎有条件者,早期运用干扰素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用药不要过多,用2~3种即可,用药过多,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1)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在早期应该给予补充,能正常饮食后减量或停用。严重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注射维生素K(或其他止血药)。

(2)护肝药:为急性肝炎的常规用药,常用的有肌苷、肝泰乐(葡醛内酯)、益肝灵片、肝安等。

(3)降酶药:对出现转氨酶升高者可使用降酶药如肝利欣、齐墩果酸、联苯双酯等。

(4)退黄药:对出现黄疸者要及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等退黄药物。

(5)中医辨证论治:可按湿热兼表、湿热熏蒸、寒湿阻遏等分型治疗。

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大家都知道,甲型病毒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就是经口感染,只要食用沾有病毒的食物或饮料,就会受到感染,那么我们应如何预防呢?

由于甲型病毒最常见于粪便之中,为了避免病毒由口进入体内,如厕后以及就食前应牢记洗净双手,因为双手正是感染的中间媒介。

此外,家中若有人是甲型病毒肝炎患者,则应时常以煮沸的开水消毒餐具以及患者内衣裤,因为煮沸5分钟以上的100℃沸水足以完全消灭甲型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传播特点是借由人与人的接触、饮食、粪便及其他接触方式而传染的。根据这一传播特点,对甲型肝炎预防可分下面几种情况:

隔离病人

对于甲型肝炎病人,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对幼托机构和饮食服务行业的病人应不少于45天;对密切接触者或疑似病人需进行4-6周的医学观察。发现甲型肝炎病人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这是因为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传染科病房都有相应的隔离条件及预防手段,尤其对病人的排泄物可以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另外还可以防止甲型肝炎病人在社会上各处活动而继续排放病毒,污染环境,危及他人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

对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要认真进行消毒。(1)必须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以流水肥皂多次洗手必不可少。(2)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住单间单床,与家庭其他成员隔离。病人的餐具、茶具应每天煮沸消毒一次;其他用具应经常放在烈日下暴晒。如在冬季可应用医用紫外线灯照射30~60分钟。(3)病人的剩饭菜,其他人应禁止食用,并应经煮沸消毒后倒掉。(4)病人的呕吐物及粪便尿液应进行消毒处理,呕吐物和粪便可用1/5量的干漂白粉搅伴,尿液每1000毫升加漂白粉3克,放置2小时后倒入厕所。(5)水龙头、门把手被病人摸过后应随时用家庭消毒液消毒。地面、墙壁和家具亦用2%来苏儿、3%~8%甲醛或50%~90%酒精擦抹,或用0.1%过氧乙酸做彻底消毒。目前认为来苏儿对肝炎病毒的消毒作用不理想,经前所述浓度处理过的病毒仍具传染性,因此来苏儿用于对上述物品的消毒效果不好。现在已有更新型的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对肝炎病毒杀灭作用强,且市场、药店均已有售,可选择使用。另外应注意消灭室内苍蝇、蟑螂等可携带病毒的昆虫。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饮食卫生和餐具消毒工作,大力推行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搞好贝类加工和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应做到在餐前及便后用洁净水洗手。加强饮食摊点的卫生监督及其食具的消毒(食具应煮沸或蒸气消毒30分钟以上)。不吃生菜和未煮熟的半生莱,少吃或不吃冷盘;水果应洗净并浸泡消毒后食用;尽可能避免在街头小吃摊点进食或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小吃店、餐饮厅进餐,如在外面进餐也应自备餐具,尽量进食新鲜烹制的食品和新鲜的袋封食品。平时经常做到灭蝇、灭蟑等易带毒的昆虫。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劳和睡眠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易患疾病的因素。发现患病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就诊。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应减少到处串门做客或聚餐,减少到公共场所逗留的次数和时间。做到上述诸方面是预防甲型肝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卫生条件合理,目前已基本上没有甲型肝炎的流行。而我国却由于经济水平和卫生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甲型肝炎也就难以在短期内消灭,如何保护易感人群,尽量减少甲型肝炎的发生,避免其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应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问题。

采用甲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及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是目前研究和使用的唯一途径。

①减毒活疫苗

自从致力于甲型肝炎病原学研究的学者从病人粪便中分离成功甲型肝炎病毒后,又经过了反复筛选,目前已获得了多种甲型肝炎病毒的减毒株。目前,美国以及我国的上海、武汉、浙江等地利用上述减毒株研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已通过了动物实验的验证,并且逐步进入了人群观察阶段。此类疫苗经大量人体试验,证明有高度的人体安全性和很好的抗体反应,未发现有不良的反应。使用该种疫苗免疫人体后3-9周,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转率可达到84.9%~100%,此抗体属中和抗体,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应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甲型肝炎高发区易感人群预防甲型炎发生的有效措施。目前甲肝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预防,美国的贺福立适效果好,抗体产生率达100%,保护期达20年。

②灭活疫苗

国外目前正在试验应用福尔马林灭活的甲型肝炎病毒氢氧化铝佐剂疫苗预防甲型肝炎。动物实验证明是安全可靠的,实验动物的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转率可达100%。灭活疫苗的安全可靠性及保存的时间长是其优点,但由于其生产成本昂贵,应用前景不大。目前在我国很难推广使用。

③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前景的疫苗,在我国及西方一些国家均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均已获得成功。接种实验动物后,可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中和抗体。目前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不久将有可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④被动免疫

在甲型肝炎流行的高发区,从一般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sIG)都含有滴度不等的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使用该种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控制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

选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的时间,原则是要越早越好,一般不要超过接触后的10天。一般在注射后2周左右,所感染病例开始减少,保护效果可维持25天。通过预防注射,不但可以预防和减少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生,也可预防大部分亚临床型感染,从而阻断甲型肝炎的传播。

但是这种免疫球蛋白因属于血制品,目前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加强疫情报告

医务人员如果发现甲型肝炎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遇暴发性流行时,应随时电话报告,然后再详细填写报告卡片并及时地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以便及时进行疫源的消毒,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怎样预防乙型肝炎

目前有两种制品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

一种是乙型肝炎疫苗,它可提供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过乙型肝炎病人前或后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另一种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它可提供被动性免疫,起到暂时性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对某些接触过乙型肝炎病人及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人群进行紧急预防时使用。

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使用乙型肝炎疫苗。目前国内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血源性疫苗,是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血液中提纯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经一系列化学提纯处理,用甲醛灭活,再经过严格检验及动物实验合格后,又经大量人群安全试验合格后,最后才在临床上应用。因此,血源性疫苗经过多年应用,已证明了其免疫原性强,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于血源性疫苗原料来源不足,使生产受到限制,而且成本高,技术条件要求也高,目前尚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现在国外第二代疫苗已研制成功,这就是基因工程疫苗。该种疫苗是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生产的。一次接种疫苗即可诱发机体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基因工程疫苗原料充足,不需大量的血源是其一个优点,另一个优点是没有活的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感染因子,价格亦较便宜,可以大规模生产制备以满足全社会需要。目前国外已经应用于临床。我国现已引进了酵母菌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线,近年内即可投入生产,以供国内普遍应用。目前临床乙肝疫苗主要为基因工程疫苗,血源性疫苗很少用。

怎样预防丙型肝炎

我们已经知道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传播是多途径的,但以输血传播为主要途径。输血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是国外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约占90%左右。我国输血后肝炎仍以乙型肝炎为主,但亦有丙型肝炎发生。我们在医疗实践中就曾发现过数例病人,由于治疗的需要,在输注大量的新鲜血或血浆等血液制品后,导致了急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因此,丙型肝炎预防的重点仍同预防乙型肝炎一样,要加强对献血人员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血站等血源地的卫生监督和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我国已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对所有献血人员在献血前都要进行丙型肝炎的筛查,发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严禁献血。如果暂时无条件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检查的地方,也要求先进行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筛查,这样做亦能够排除一部分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据报导,在排除上述两种异常的献血人员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可下降62%。曾有人做过调查,在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者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该两项检查正常或阳性者。因此,对献血人员做上述两项检查工作,是对暂时尚无条件做丙型肝炎抗体筛查工作的地区或部门,要求必须做到的一项补救性措施。这对预防丙型肝炎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对献血员进行丙型肝炎抗体的严格筛查,能够去除一部分不合格的献血员,但由于它不是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本身,凶此仍会有一部分被漏掉。这是因为人类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后,其血液中抗体的检出时间是在感染病毒后的15-21周。因此只筛查丙型肝炎抗体,并不能全部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年来人们开始寻求针对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和简便快速的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已建立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就完全具备上述特点,它可以从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三天之内的人血液中检出丙型肝炎病毒。如使用该项方法对献血员和血液制品进行筛查,那将会有效地控制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这对保护人类健康将是一大贡献。但由于该法设备昂贵,目前尚难以常规应用,但由于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具有的优点,以及丙型肝炎的预防需要决定了它引入注目的前景,可以预料,不久定会成为控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丙型肝炎的最终控制仍寄希望于疫苗预防。1989年美国学者Choo首次克隆丙型肝炎病毒以来,相继又有许多学者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分型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1993年5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病毒性肝炎暨肝病研讨会上,已将报导的基因组分为4型,即Ⅰ、Ⅱ、Ⅲ和Ⅳ型。这对丙型肝炎的致病性、疾病诊断、疫苗研制和治疗均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将要研制的丙型肝炎多价疫苗,给人以极大鼓舞,它将为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了可能性。预计,应用疫苗预防丙型肝炎已是为期不远的事情了。

怎样预防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性病毒,它的复制与增殖必须借助乙型肝炎病毒,它是利用乙型肝炎病毒外壳进入肝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的。目前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缺乏特异性预防手段。丁型肝炎的预防依然同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一样,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下述措施能够减少丁型肝炎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

(1)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杜绝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血液流入受血者人群制备血液制品时,应尽量采用单份血或少数人份血合并制作;对需要输血或血制品的人,尤其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需要输血时,最好只输认真筛查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血液,输注血制品也应以单份或少数人份血制备的血制品,这样做可减少输血后丁型肝炎的发生。

(2)对人群进行广泛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效地控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携带状态,是杜绝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必需的条件,也是控制丁型肝炎发生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但对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联合感染者无效。

(3)防止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联合感染者之间任何方式的密切接触,切断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也可防止丁型肝炎的发生。

怎样预防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经粪或口途径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由于戊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时即有传染性,这样就难以做到早发现及早隔离,加之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制剂可供预防,因此戊型肝炎的预防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具体办法可参考甲型肝炎的预防。

关于戊型肝炎的被动免疫预防,目前有人用戊型肝炎病人恢复期血清制备免疫球蛋白注射,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目前也无定论。

由于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克隆已获成功,这将为疫苗预防提供了基础,可望戊型肝炎疫苗能够早日问世,以便采取主动免疫方法预防戊型肝炎。

什么是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