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梅兰芳
21815600000004

第4章 使者(1)

1916年,日本有个大仓男爵,在东京创办了一家帝国剧场,决定请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去演出。梅兰芳的挚友冯耿光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士官学校,在日本朝野中有些熟人。大仓就是通过冯的关系,约请梅兰芳赴日演出的。但是当时风云突变,发生了张勋复辟,北京大乱,此事遂被搁浅。后来章宗祥、陆宗舆先后出任驻日公使,日方又挽章、陆从中斡旋,到1919年四月下旬,帝国剧场一再催促,在梅的友好们的大力支持下,方始成行。

对于京剧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出国演出,伶界全体无不引以为荣。4月20日,北京正乐育化会(即后来的梨园公会),在北京同兴堂设宴共饯,次日,数百名会员到北京前门东车站,敲锣打鼓,为梅兰芳一行人送行,盛况空前。

五月的日本,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在上野、下野的公园里是一片樱花的海洋。东京和大阪的观众,无论是政府的官员,文艺界的名流,还是旅日华侨,一般的观众,对第一个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到来,特别是中国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到来,表示了高度的热情。

第一次东渡扶桑,与梅兰芳同行的有梅氏前妻王明华夫人,以及演员高庆奎、贯大元、姜妙香、姚玉英、芙蓉草(即赵桐珊)、董玉林、何喜春、陶玉芝、王毓楼,场面乐队有琴师茹莱卿、高联奎,司鼓何斌奎,笛手陈嘉梁,月琴孙惠廷,怀鼓唐春平,云锣马宝铭,木鱼马宝珊,南弦傅荣斌,大锣张达楼,企钹曾小轩等人。

带去的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金山寺》、《琴挑》、《游园惊梦》、《思凡》,二本《虹霓关》、《乌龙院》、《鸿鸾禧》、《空城计》等。

在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十二天,在大阪公会堂演出三天,余下的时间进行参观、访问、座谈。月余的时间里,全体人员沉浸在友好的气氛之中。

帝国剧场舞台比较先进,前台宽阔,灯光明亮;后台有浴室,可供沐浴。剧场还有一个特殊规矩,要是发给一个小纸袋,内装一枚有孔的五分小硬币,就是今天客满了。据芙蓉草回忆,在东京十二场演出得了十次这样的硬币,因为有两次空了二三个座位。

梅剧团的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均著文介绍、评论。在梅剧团回国后,日本剧团排演了《天女散花》,不少名伶模仿梅兰芳的舞姿,称为“梅舞”。

对梅兰芳等人表演的《天女散花》,剧评家认为,是无与伦比的卓越表演,是象征主义的高超艺术。他们说京戏不用布景,只用简单的道具,这与日本戏剧不同,但演来却有声有色,令人钦佩。

以生旦为主的唱工戏《御碑亭》,深受日本观众的欢迎,像王有道休妻之事,在日本也屡见不鲜,自然引起被夫权压迫的广大妇女的同情与共呜,许多妇女都掩面落下了同情的眼泪。

1919年梅兰芳率团的访日演出,虽时间短暂,但却轰动东瀛,当时东京汇文书店曾有《品梅记》之辑,日本学者、名流竞作观剧文字刊于该册。

1924年10月,梅兰芳第二次带剧团到日本巡回演出,那正是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年。梅剧团为了支授帝国剧场的复兴,在东京演出的日期比较长,同时还义演募款,救济受震灾的日本人民。

在这次率团东行期间,久保田约梅剧团到京都演出,并介绍梅兰芳到“宝冢”电影厂拍摄《廉锦枫》。梅兰芳饰廉锦枫,朱桂芳饰蚌形。还拍了《虹霓关》对枪一段。梅兰芳饰东方氏、姜妙香饰王伯党。

拍完电影后,日本朋友请吃“鸡素烧”,由于多吃了牛肉,梅兰芳得了急性肠胃炎,久保田请京都名医今井泰藏出诊,经过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梅兰芳很快恢复了健康。

今井泰藏不但不受报酬,还把梅兰芳当做贵宾,设宴款待。梅兰芳对此盛情深表谢意,问今井泰藏医师需要什么物品。今井泰藏再三推辞,无意中说起翡翠袖扣很美观,梅兰芳铭记在心,回国把翡翠袖扣买好,准备送给这位医生。后因国际形势变化,梅兰芳与这位日本朋友失去联系。直到1956年,梅兰芳第三次访日时,想把珍藏多年的翡翠袖扣送给今井泰藏医师,哪知医师在十三年前不幸逝世。为了表示对医师的敬意和悼念,梅兰芳亲自到今井泰藏家里,将翡翠袖扣献给了医师的遗像。

1956年,梅兰芳受周恩来总理的托咐,率中国京剧团访问日本。全团86人,是梅兰芳历次出国阵容最整齐,规模最大的一次。

代表团在日本演出了《闹天宫》、《将相和》、《三岔口》、《人面桃花》、《秋江》、《拾玉镯》等京剧名剧。梅兰芳亲自主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梅葆玖演出了《天女散花》,这些剧目不仅轰动了日本,还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观众。

梅兰芳第三次赴日演出,旧地重游分外亲切。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猿之助为了接待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特意修缮了住宅庭院,用中国式的盛筵招待梅兰芳和全体团员,他还即兴表演了节目,大家尽欢而散。

日本国会破例招待了梅兰芳和一些主要团员,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极高礼仪。

梅兰芳除了在东京和大阪两地重演外,还到福冈、八幡、名古屋、京都等地进行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演出之余,梅兰芳还广泛地与1919年和1924年的旧友重逢,欢欣话旧。

回国后,梅兰芳写作了《东游记》,献给友好的日本人民。冈崎俊夫将其译成日文,给日本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25年后,1981年5月,82岁高龄的松尾国三先生全家到北京旅游,中国对外文化协会举行盛大欢迎会,引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话:“饮水不忘掏井人”来赞扬松尾先生对中日友好作出的功绩。松尾先生叙述了当年梅兰芳的许多动人事例,还特地到梅先生的墓碑前献花致敬。

许姬传先生曾写诗送给松尾国三先生:

忆昔东游日,扶桑樱正红。

先驱开道路,友谊记丰功。

舞态留银座,歌声来远鸿。

博多承颖洽,话旧更相融。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赴美演出,这是中国京剧首次在美国舞台上出现,也是梅剧团第三次到国外演出。如果说东渡扶桑,梅兰芳等人已遇到很大的困难,然而,日本毕竟和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赴美演出,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文化形态,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这次远渡重洋的演出,梅兰芳早就和齐如山、冯幼伟、吴震终研究过多次,并筹备赴美旅行演出的具体工作。为此,决定由齐如山负责宣传工作,他执笔,大家提意见修改,写了《中国剧的组织》、《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等,译成英文。歌曲谱由徐兰沅等论出工尺谱,特约音乐家刘天华翻成五线谱。还画了介绍中国戏的各种图画,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舞台装置是采用“故宫”式样制作的,尽量制用折叠式,以便于装箱运输。

旅美演出的经费自筹而来。从1925年筹备起5年的时间内,梅兰芳演剧积攒的现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赴美还需一大笔钱。最后,由京沪两地的金融界友人组成后援会筹措银元十万元,定的是英国坎那大皇后号的船票,准备于1929年12月下旬从上海启航。

谁料,正当筹备工作已经就绪,梅剧团正准备动身之时,梅兰芳收到两封电报。信中讲,美国正值经济危机,市面不振,请缓来,如果要来则要多带钱。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人始料不及。当时负责筹款的中国银行董事冯幼伟对梅兰芳说:“这件事的行止,你自己拿主意,因为如果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梅兰芳陷入沉思,经过认真的考虑,梅兰芳果断决定,欢送会已开过,船票已买好,倘若不走,在国内外的声誉必然一落千丈,而我的情绪也会一蹶不振,我决定按原计划上船,走“当然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这次险”。

就这样,梅兰芳率领他的剧团于1930年1月18日从上海启航了,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至西雅图换火车经芝加哥,于2月8日到达纽约。

梅剧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为剧团举行了招待会,全体内阁成员全都到了。

梅剧团首场演出了《晴雯撕扇》。对此剧,当时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直言不讳地讲:“《晴雯撕扇》,外国人看不懂。这个故事发生在端阳节,外国没有这个节日,由此而发生的细节,也无法理解。”听了张彭春的话,梅兰芳紧紧抓住张彭春的手说:“张先生,你帮我挑选剧目,如果我失败了,中国文艺界也没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