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52

第52章

事实证明,教育产业是回报率很高的服务产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个人的回报率为14,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5%,个人收益率超过社会收益率。在一项“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中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不同学历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0。

教育产业化能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

对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一直存有争论。业内人士认为,教育产业可以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严重滞后,教育体系内部统得过死,缺乏竞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据权威的统计材料,世界各国的高校当中,师生比例大约是1:10,也就是1个教师至少要带10个学生。中国呢?目前的髙校师生比例约为1:3.7,在名牌大学里可能只有1:3,也就是说,1个教师只负责3个学生。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叫一个连长三个兵。中国高校里的“人满为患”,其实并不是表明师资力量有多么雄厚。高校里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超编,顶着教师的衔,干着官员角色的人在高校中要占到1/3。北师大党委书记袁贵仁慨叹,在高校,管理上基本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校、院、系都搞小而全,万事不求人,浪费严重。有识之士疾呼:从科教兴国的大计上讲,高校的“减官改革”甚至比其他事业单位的精简更为迫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檀传宝认为,有消费就要有投资,因为不仅社会要消费教育,教育本身也需要消费。他说:“要启动教育产业,社会各方面应该有相对多的投入。几十年来投人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有一个现实不能不面对:高校里还有一些教师在为生计而分心,一些长线的科研课题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是我们这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应该尽快改进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满足更多群众上大学的需求,有两条出路,一靠国家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二靠改革髙等教育体制。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1.5%,2000年的预期目标也仅仅达到4%,在义务教育占用大量教育经费的同时,国家已很难在增加高等教育投资上有太大的作为,因此,改制是一条更迫切、更重要的途径。政府在行动,经济学家在讨论,教育界也在思考。曾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考察过的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倪传荣说,国外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率可以达到60%-80.5%,他们的高等教育分层次的做法似乎可以借鉴,一流的大学,学术水平和能力都向高层次发展,以博士生、硕士生居多,综合性较好;二流学校是专业面比较宽的;三流学校则是适用性很强、很灵活的。这样不仅学生人学时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而且学校培养人才也更有针对性。

教育里含有很多产业因素,这个产业的发展要靠国家、企业、社会、中外合资各个方面的投人。国外的民办教育发展得非常快,真正国家办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很少,非政府办学行为多,资金来源多,学校的活力也就比较大。

教育产业化的根本点是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这理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认真思考。经济学家热衷于教育产业化是因为它客观上会刺激居民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剌激消费。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愿意以自费形式就读的,受现在考试制度限制而不能就读的学生)约有500万,如果大部分(约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费,潜在收益每年约250亿元。

其次,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我们扩大社会办学规模,采取宽进严出政策,扩大招生人数,每年将会增加100多万在校大学生人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建设、教研究室、实习工厂对于有关装备及原材料的需求,教学活动对于教科书、课外读物、声像设备、声像制品的需求,学生业余活动对参观、旅游、娱乐的需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一般的和特殊的需求等等,不但需求数量大,而且需求种类繁杂。这些需求将有力地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成起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再次,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我国15-19岁就业人数约464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73%,其中城镇约1054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5.32%。如果该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低一半的话,全国劳动就业供应量可减少2300万人,其中城镇可减少5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当中国的亿万父母攥着大半生的积蓄准备为孩子的成才敲开大学的校门之时,当教育产业化的呼声响彻云霄的时候,1999年秋天,原本那铁板一块的中国高校终于扩大招生了。尽管如此,仍远满足不了高考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国教育的门滥究竟何时能彻底拆除?万众瞩目!万众期待!

进入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的一件实事。

就是在这次具有世纪性特殊的全国教育会议,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沉重的负担不仅严重阻碍了索质教育的实施,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而且加重了群众负担,损害了政府和教育的形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下一世纪竞争能力的需要。

1月3日,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规定:

1.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社会、自然课程,每门只准使用一本经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其他课程和专题活动均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和各种课本。不得要求幼儿园、学前班的幼儿购买任何教材和幼儿读物。

2.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更不能以此作为考核、评奖的依据。”

3.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依据儿童学习和生活规律均衡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下午可以活动和做作业为主。不得增加周活动总量,更不得增加学科教学的学时。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

4.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5.除小学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

6.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坚决落实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人初中的规定。任何初中入学招生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的书面考试。

7.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和学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不得以赛促销、以赛代销。教育部门要求各地要实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领导责任制,把减轻小学生的过重负担切实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专项督导机制和通报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对加重学生负担的违纪事件予以通报、曝光,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