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51

第51章

发展教育产业,拆除教育门槛

我国目前的髙等教育人学率为19%,《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的明确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我国的教育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可是我国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一位黎姓读者大声疾呼:“老百姓不理解大学缺钱,老百姓愿意投资,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无门可进。分数线和学籍把想读书的学生卡得死死的,如把招生数扩大,交费读书,于国家、于学生都有利,有何不可!”

只要大学生人数翻一番,教育市场就能陡增消费320亿

经济学家魏杰说:“我们每年都要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好像是一个智力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能养多少大学生的标准。”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说到底是中国的大学太少了,大学的招生数量大大低于全国愿意上大学的生源数量,而大学数量之所以太少,就是因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缺口太大。

目前,经济生活中95%的商品和服务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在教育消费方面却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一方面是国家大,需要很多人才,一方面却是高等学校少,很多人想上却没处可上;一边是老百姓有钱并舍得花钱,一边却又是髙校门槛高筑。近2/3的考生难圆大学梦的同时,数千亿元的投资也被拒之门外。

“我国有1100多所髙校,320万在校大学生,如果翻一番,每年再招收320万,按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花费1万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多增加320亿,有了这320亿,中国的市场就能活起来了。”魏杰算了这样一笔账。有关媒体从让学生择校的潜在收益着眼,算了如下一笔账: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生约两亿人。如果其中有10%以教育消费形式“择校”就读,每年的择校费用在5000元的水平上,约有1000亿元的潜在收益;我国现有高中生及适龄高中学生约20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收费以2000元计,每年的潜在收益在300亿元以上;我国髙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费,潜在收益每年约250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消费形式还会使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成为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这将会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钟朋荣说:“既然有那么多应届高中生考不上大学,既然有那么多家长愿意掏钱培养小孩上大学,这说明大学的投资回报串是很高的。只要放开投资,许多人就宁可将资金投向办学,而不是投向洗衣机或造酒厂等。”

教育消费就是投资明天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9%的比例。

长期以来,为了鼓励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花出去,政府真是费尽了心思:购房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甚至买家用消费品也可以贷款。结果呢,人们看到的是发行某某债券时人山人海的火爆认购场面,物价还在跌,储蓄还在长。经济兀自冷着那5万亿元存款就像笼中睡狮般岿然不动,老白-姓究竟舍得把钱投到哪里?

有着崇尚教育优良传统的中国人,向教育投资、为未来花钱是不会吝啬的。上好学校、买好文具、吃健脑食品、学电脑、学钢琴、学画画,别说是孩子有求必应,就是不求当家长的还得想方设法多补点儿。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说:“孩子上高三了,花费更多了,家里就决定今年什么大件都不买,全力以赴供孩子,要是没考上,自费也得上大学。”1999年6月1日,巾国银行广东分行首次正式推出学生教育贷款业务,还有多家银行就出台该项业务正在做积极的准备工作。此前,有经济学家指出,在我国959%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的背景下,惟独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是卖方市场。5月中旬,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产业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研讨。是否实行教育产业化,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然而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实际状况表明,中国的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到了该试一把的时候了。

针对近年我国消费疲软的状况,扩大内需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银行几次降息,居民储蓄不降反升。据调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存钱就是为了应付社会保险和子女上学。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8-22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么4%,包括成人教育、电大等在内也不过才,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55%,我国台湾的39%、香港的20%,也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接近甚至低于我们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报考大学的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只收100多万人,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无缘进人高等学校接受教育’而这部分人中不乏有能力自费上学的学生。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的比例。另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75%的储户存款目的在于让子女接受教育,并且80%的学生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更有利于今后获得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待遇。因此,突破我国现行政府拨款的单一筹资渠道,建立“受益主体”多渠道投资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单靠现有高校培养规模面临很大“缺口”,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在校大学生461人,而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平均是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4110人,我国仅是发达国家的10%左右。同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很多实业家开始把目光集中到这一领域,投资创办学校。仅在江苏省内,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高校已有两所,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的髙校已有9所,正在申报的还有20多所,其中有的投资达数亿元人民币。

教育产业是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教育市场,经济学家提出非义务教育应该实行产业化,试图以此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设想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至今仍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靠政府拨款,这种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短缺而很难进一步拓展办学规模,在学校内部也很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许多教师因此纷纷跳槽,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后继乏人。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两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6,教职工达1450万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的1/10以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合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