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髙考坚冰终于有所松动:北京、安徽两地经教育部批准率先试行春季高考。按理说,这给从前以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高考考生增加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两地春季高考的报名者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踊跃,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反响也没有人们预先想像的那么热烈。原因可能很简单:其一,作为试验,人们必定多多少少带有观望的态度;其二,参与春季高考的考生都是上一年高考的落榜者,尽管其中不乏在考试失常落榜的优秀学生,但总体上毕竟远远不如没有经过高考筛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没有尚未毕业的高三学生的参与,各参与招生的高校对春季招生专业能否配置高水平师资,人们肯定持怀疑态度;其三,现行学制不可能让应届调遣毕业生提前参加高考,从根本上影响了参与春季高考考生的数量和质量。凡此种种,春季高考人校的学生被视为“二等品”是自然而然的。如此,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及其家长,又怎么能对春季高考报以热烈的响应呢?
55%中国教育改革,敢问路在何方?
到底如何改变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呢?
看一看美国中小学怎样上课
美国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美国中小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的理论讲解并不多,主要是通过实践靠学生自己理解。全国没有统一教材。
美国的教育体制高度分权,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各地的中小学均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设置课程。
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有4大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些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4大门核心课程只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其余的时间让学生任选几种自选课。每所学校开设的自选课多达几十种,有艺术类、体育类、文化类、劳作类等,具体包括电脑、驾驶、机器操作、建筑设计、无线电修理、计箅机程序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不同于职业学校,只讲有关知识和学习一般技能。
课堂讲授孩子生活中的事
美国各州的教材都有地方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使他们更有兴趣,也从小培养起热爱乡土的观念。为了竞争,各种教材都编得引人入胜,而且不断更新。
第八韋中国到底躲要什么样的教文如美国老宇航员格林1998年10月以77岁的高龄重上太空,数月后,书店里出售的教材已有有关他的故事。学校的科学课讲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语文和历史课都加进新近发生的事件。美国学校通常选择最能吸引学生的教材。
在美国,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此外,学校还请校外人士来作併座,如讲艾滋病、讲航天飞机、讲空间站、讲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是多面手、是朋友
在美国的小学里,一个班级通常只有-个老师,可这个老师是全能的,他要教学生美术、音乐和体育之外的全部课程。
美国的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们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问,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老师认为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综合能力
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注意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各中小学以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信息;2、清晰地思考;3、有效交流;4、理解人类环境;5、知晓人类和社会;6、个人生存能力。
天賦高的孩子就如同一辆性能良好、载重量又大的汽车,我们的教育是该往车厢上拼命添加货物,还是该往油箱里不断注油?
把吸收知识等同于开发智力;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凡此种种可能都是素质教育上的误区。黄全愈博士《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对美国的教育更是有了感性认识的描述,这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作者在体味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后的感悟,值得一读。
看一看中国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1999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颁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学生评价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和用电脑。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目前应付考试和完成学业的主要方式。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你怎么知道夏季的白天比冬季的白天长?”有近49%的小学生、549%的初、高中学生是“通过自己观察”了解的,还有19%的小学生、23%的高中生是通过“读书”了解的。
2.“怎样使小学生明白夏季的白天比冬季的白天长?”19%的小学生、35%的初中生和469%的高中生试图通过“具体清楚说明原理”使小学生明白这个现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主张用观察的方式使别人了解这一现象。说明中小学生倾向于用观察等实践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大量的学生能够指导小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季节变化与白昼长短的关系。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具体准确地讲明夏季白天比较长的道理。
考试分数能否成为学生隐私?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地方,考试分数的功能已经被异化,分数排队的压力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尊重学生的权利,推进素质教育,少年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于1998年12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一文,首次提出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权的问题一一长期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按照分数高低排名次并随意当众公布的现象,在中国屡见不鲜,北京一位高三女生说:“我们的考试测验如家常便饭。不光考,还排名次。我们两个文科班共98人,从头排到尾,不仅在班上念一遍,还在家长会上念一遍。这是同学最讨厌的,也是最害怕的。再说了,第98名还有什么信心呢?”
我们常见诸多报刊披露,学生由于考试成绩差,深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如果性格内向,加上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引发出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有的学虫喝敌敌畏自杀,有的学生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等。
当然,我们不会幼稚地推出结论一一仅仅是由于按分数高低排名并公布于众导致了种种悲剧,因为还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按分数排名次旦公布于众恶化了学生的生存环境,常常成为悲剧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其实,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是对学生正当权利的野蛮剥夺,必须予以制止。分数为什么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我们反对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和排名次,主要依据是法律原则和教育原则。1.法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的四大原则之一,即“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的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育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在第三十条又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也许,有人会说,隐私是有权不公开的,可考试分数箅什么隐私呢?就让我们看一下什么是隐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隐私的惟一解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想想看,哪个考分低的人愿意公开自己的分数?既然低分有可能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他为什么不可以将分数作为自己的隐私呢?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这里再讲一则具体案例。今年期末考试结束,四川省某县一中学在工商银行办事处和镇政府门口张贴两张“成绩汇报”,除公布了本校部分学生的高分成绩外,还将并未在该中学读书的4名学生的不理想考分作了公布,引起4名学生及监护人的不满。一周后,该中学又将此“成绩汇报”交镇党政办公室。
为此,4名学生状告学校侵犯名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该中学公开张贴“成绩汇报”,虽然是为了吸收生源,主观上无侵害原告名誉权的意思,但在客观上公布了原告不愿公开的成绩,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据此,作出如下判决:被告在本判决生效后5日内,在同一地点以公告形式向四原告赔礼道歉,公告内容交法院审核,此公告应保留3天。
法院判决的理由有三:首先,被告损害原告的事实存在。被告在没有取得原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其不愿公开的成绩公布于众,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尊严,对原告名誉造成事实上的损害。其次,有不可推卸的过错责任。虽然在主观上被告是为吸收生源,但把本校考分高的学生与他校考分低的学生(原告)相比,客观上起到宣扬本校、貶低他校,损害原告名誉的作用。最后,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也是侵害名誉权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被告违反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教育原则国家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认为:“考试本来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检验自己哪些内容教得好,哪些内容教得不好,哪些地方没讲到,从而去改进教学工作。分数也是给予学生适当评价,以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分数只是教育工作中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它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经过年复一年的统考、统测使分数和考试的功能异化了,本质的东西被埋没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突出来了。考试已异化为对学生管、卡、压的工具,分数已变成迫使学生挨打受骂、逃学,甚至出走、轻生的魔鬼。”
1996~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大型研究。发现87%的10~15岁的儿童成就需要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竞争激烈,大多数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大,而压力越大成就需要越低。学习压力压“跑”了成就需要。
分数怎样成为学生的隐私
在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分数成为学生的隐私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分数成为学生的隐私涉及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在全社会尤其在父母、教师和学生当中树立儿童权利的观念。儿童(系指18岁以下任何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四项基本的权利,也拥有隐私权。既然考试分数可以成为个人隐私,儿童完全有权利决定是否公开以及对谁公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及有关人都应尊重儿童的权利。
其次,作为监护人,父母有权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教师也有责任向家长如实介绍,但是否公开学生的分数仍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实际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非分数。建议教师与家长分析学生状况应单独交谈。
作为教师,每次考试测验之后,可以表扬几位成绩突出的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优点,也可以不点名地分析某些学生的失误原因。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效果也会积极健康。
再次,毋庸讳言,目前的高考制度对中小学教育影响过大,这是不正常的,是应逐步调整改变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合格教育,不是竞争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失败教育。而竞争教育、选拔教育注定是失败教育。
应该说,孙云晓先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尤其是从保护青少年权利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做到保护学生分数的隐私,无疑将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但我认为,这样做还不能彻底缓解学生的压力,理由显而易见:教育的评价标准未变,高考的瓶颈依然狭窄,凭借分数才能闯进大学的通行证未能改写。即使考试低分数的学生不被公布,但学校也不可能不告诉学生家长;即使学校不主动告诉家长,学生的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到学校打听(学校坚决不告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家长得知孩子低分数的结果,必然给孩子施加可以预想的压力。高考让孩子上大学,正是家长们对孩子施压的最终目的和根源。
高考怎样退烧?
2000年高考的烟火已悄然散去,而那一幕幕车水马龙、喧嚣繁杂的火热场面却使人久久不能忘却,吸氧吧、住饭店、防噪音、守校门已成为这一年髙考的“四大景观”。
这一年,北京地区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6万人,陪考的家长竟达11万人,考生与陪考家长的比例大于1比1.5。
有人将这一独特的现象戏称为“中国高考总动员”。弃老师、家长以及全社会聚焦的高热下,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髙考这座独木桥就像是绷紧的弦,丝毫不敢松懈,同时也不堪重负,再紧绷下去会如何?到底该如何给过热的高考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