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40

第40章

血泪控诉:考试标准化评价标准坑害学生

能否考上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此亦成为中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而现行的高考制度、髙考试卷又越来越趋向统一化、标准化。为此,中小学教育在万般无奈之下自然滑人僵死的模式化教育,严重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江涌是一位从事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也参加过几期高考评卷工作的教师。1998年,他在《新世纪》的第7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现行高考制度坑害学生》的长文,以自己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对高考制度的弊病进行了含泪带血的控诉——

高考,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机制的运行。高考经久而固定化、标准化、统一化,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必然随之而模式化、僵硬化,使应试教育走人死胡同。要使教育走出死胡同还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必须断其病根绝其恶源。

教育要想改革成功并且健康发展,必须放下高考指挥。

高考得了什么病?

电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脑,箅数描图、管钱管账、模拟人类等等,连具有很大伸缩性灵活性的高考试卷也用电脑阅卷,于是便出现了“标准化”。使以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题、标准化阅卷为主要特征的标准化考试形成固定模式走向僵死。

曾几何时,绝顶聪明的教育精英们削足适履,把髙考试题尽量出得适合电脑阅卷,尽量地“科学化”。目前的高考及高考试题实实在在是很标准化很“科学化”了。比如1997年高考语文卷第一大题8小题: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视千嶂奇观”。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8、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0、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此题标准答案是8。但我们细细分析,其实0才应该是最佳答案。“一副……”句以“对联”一词作主语,“为”是谓语,后文引号内的对联是宾语。如果“门外……”一句后是逗号,则8显得语气更为顺畅。总的看来,8、0两句意思基本一致,对于做学问搞研究者来说,继续研究下去也无大碍,而对一个高中学生未免有些过分,毫无必要,有害无益。让学生把时间青春浪费在这些文学游戏中,“无异于谋财害命”。

笔者在内地教书时,一次中考评卷,一道改错题的“标准答案”明显有误,学生答题正确。怎么办?请示主管领导,领导立即开会请示上级,上级大概是不想给更上级添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示我们将考生的正确答案判错。解释云,如不判错标准不统一其他地区的考牛就会吃亏,标准答案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有道理!老师们听一声令下都违心地挥动红笔,画上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叉。其实,真正吃亏的是谁呢?此事巳过去十来年,至今我心犹有余悸:在真理面前,成年人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考生)犯下的是什么罪过啊!孩子们是对的,也许他或她就因失去这一两分而失去了升学的机会改写了人生道路。试想,在整个高考和中考中,有多少考生的前程断送在标准答案手里!实际上,“标准答案”这个提法就是不科学不正确的。然而,我们的一些教育主管领导和评卷老师却将其奉若神明视为圣典。

由于高考追求标准化,所以髙考命题也越来越偏、越来越怪。下面是《高考试题分析》(文科1998年版)中对1997年语文卷第30题的答案和分析:

30、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南岳衡山、西岳-、北岳恒山、中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类。

[答案](1)泰山、华山、嵩山;⑵经、史、子、集;旦、净、丑。

“五岳”是一般文化常识,学生应该知道。《四库全书》的四部分类,在高中教材第四册《错字小议》(吕叔湘)注释中有过说明。即:“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名称。这种名称和顺序由《隋书经籍志》所确定,后代沿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这四部分类法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经部收儒家经典,史部收史学著作,子部收集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至于“生、旦、净、丑”这些戏剧行当的名称和分类,学生也并不陌生。在初中教材《社戏》、高中教材《窦娥冤》的注释中都先后出现过这类知识。本题是三选二,考生答起来应该是不很困难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总是考最常见、常用、学生应熟悉的。这类考题,不是为考这些内容而考,它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例如对中国民族戏曲行当的名称和分类,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应当牢牢地记住。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是不行的。

上面考题都是很标准化的,但纯属偏题怪题。按[分析]30题中,(1)小题是学生应该知道的文化常识,老师在高考复习时肯定会挑灯夜战数周,整理厚厚的一本文化常识给学生背熟记牢。有些小题中是课文注释中出现的,实际上是把老师学生的注意力从对课文内容语言的把握驾驭上吸引到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用处不大的注释和生僻文化常识等死东西上来。而分析还美其名曰:这类考题“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髙”。

五年前,我已经在中学的讲台上站了十几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也连续五年多了。记得每次各类各级统考和校内模拟考试都是仿效高考进行的,即实行标准化考试。每次统一评卷谁都不愿评阅作文卷,但到了教育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后的90年代初,情况为之好转,因为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作文评卷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按照某种规定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内容、结尾的“三段论”模式。作文开头几种形式分五个等级,中间内容看材料事例名言成语运用又分五个等级,结尾几种形式也分五个等级。阅卷时,找特征量尺度按等级给分,有不按模式独出心裁别有创意者,按评分标准一刀切下,其惨状可想而知矣!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彻底砸碎了的封建僵尸一八股文尚有八股,而今天的髙考作文只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三股,何其哀哉!莘莘学子国家民族之未来遭其戕害何其深矣!文章之妙自古就有“画龙点睛”的美谈佳话,一篇好文章,可以是整个行文妙语连珠、奇趣横生;也可以是开头和整个行文都平如秋池,而结句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如果按照“三股作文”的标准去衡量,那么,鲁迅的《秋夜》、朱自清的《冬天》、巴金的《星》,都会不及格,甚至完全有可能挨上某个教书匠力透纸背的大红叉。

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导致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南辕北辙,磨灭了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应该立即放弃高考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给教育松松绑,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松松绑。

教师们在干什么?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前后提了几次工资,教师的住房医疗福利有了保障,地方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解决教师工资,还有《教师法》的颁布,等等。这些在物质条件上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保证,但教师在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上却是越来越不自由。一个语文教师的工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1、接受教学任务。2、按照《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计划。3、阅读课文。4、根据统编《教学参考书》(实为标准教案),参阅几种辅助资料编写教案。5、按照教案讲课。6、按照省厅组织编写的《课堂同步练习》布置作业。7、根据《教参》参考答案(实为标准答案)批改讲评学生作业。8、单周一次小作文,双周一次大作文。9、根据高考、中考作文模式批改讲评作文。10、安排学生自行完成互相批改各种社会上提供的“限时达标测试”和《标准化训练》一二种。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教师,有几人能传道授业解惑?开始并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教学参考书》数本,教师稍有己见,学生立即翻书印证:“老师,您讲错了!”教师在五六十双眼睛的聚视下红着脸只好说:“那就以书上说的为准吧!”

教师编写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做蓝本,讲课备课有《教学参考书》代劳,作业练习有《课堂同步练习》布置,平时测验有《单元达标测试题》,中期考有《标准化试题》。长此以往,教师的各种功能慢慢萎缩,教师仅仅是一架传声的机器。一个大学毕业生,教五年中学就大失其大胆创新思维和活泼健康姿态了。难怪有人说教书是一个磨灭人性的职业,教师是活得太累太沉重了。

那么,教师们就甘心把鼻子给别人牵着走吗?不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初登讲台时都有雄心壮志,初生牛犊不怕虎,意欲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教育之弊端。但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纷纷弃甲。当年我刚走上讲台时,散文重其意境,小说重其人物,戏剧重其矛盾,议论文重其思辩,教师讲起来有劲,学生听起来有味。然而,一位老教师出于关爱对我说:“学校已知道你上课的情况,要枪打出头鸟。”不久,学校领导就找我谈话了,并停了以我为顾问的班刊。一天,一个学生家长也是我的朋友,很善意地问我:“大家都认为你讲课对写作很有帮助,但对高考用处就要差些了,是吧?”在当时,我能说什么!

教师在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下,同样是牺牲品。高考的标准化导致了标准化教学,在各种参考资料铺天盖地而来泛滥成灾之际,一些权威单位部门组织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编写整套整套的教案供教师们使用。一般教师谁有特级教师的水平和经验?加之不动脑筋少费力,当然照抄照搬是最方便的了!有的干脆就拿教案书去上课,学校要求检查教案的,下课后。抄一份去不就行了吗?

在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之下,教育者、被教育者及教育本身,都将受到致命伤害。高考指挥棒不扔掉,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教师永无出头之日!

学生们在想什么?

现在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很大,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除了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加重压力外,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在高考标准化、统一化的直接导向下,普通基础教育已成为以考试为中心、为目的的高度技术化训练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下的学生,其承受的压力是不知情者无法想像的。应试教育使语文课成为技艺之学,使政治课成为苍白的说教,历史课成为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成为名词概念图表的死记硬背,数学作业失去了数字排列组合和儿何空间变幻过程的丰富有趣,仅剩下8%的机械选择,学生能不感到枯燥无味吗?现在的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还不到10%,家长老师逼着学习的占859%以上,厌学者占509%左右;初中生自觉学习的占25%左右,受逼迫读书的占65%,已无心上学的在以上。高中生由于高考临近,对未来的考虑和面子问题,80%的学生都能自觉学习,10%的学生搞地下恋爱活动和开始有性接触,10%的学生学习恋爱都沾不上边而意志消沉感到前途无望。实际上,真正因兴趣爱好而自觉学习的中小学生不到10%,其中多数是因方方面面的压力而学习的。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几乎有80%的学生不满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由于标准化教学、标准化考试,很多学生自己的教学参考书比教师的还多。这些教参书一是学校要求买的或学校统一买的,一是家长或亲戚朋友买的。这众多的参考书至少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不利:其一,孩子们不堪重负,我女儿8岁上三年级,其书包有20多斤重,每次接她回家,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为她背书包。我说这样读12年书,非得佝偻病不可;其二,大量的参考书使孩子们无所适从,不知看哪一本好,而老师家长又严格要求看,使孩子们一提看书就倒胃口,增强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其三,大量的参考书使学生非常清楚他们的老师不过是只“传声筒”,他们从内心里失去了对教师的崇敬感而不愿听课学习。

在学习中,学生对现行的题海战术深恶痛绝。有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很重视题海战术,有的教师宣称:“高考题就在我给大家的题中,希望大家认真训练熟练程度,把握各种题型。”而实际上现在高考复习三天一小试五天一大试的题目绝大多数是雷同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题型练习。当学生受不了这种题海战术而请求告饶时,教师就会搬出“标准化”、“时间”、“速度”等来吓人了。伹事实上并不是教师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正像《羊城晚报》洪禹平、杨东平的文章所说的那样,现在的高考,“没有经过高三突击训练的大学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照样考不及格。”看来,为了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也只好如此了。

厌学思想不仅在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存在,在成绩好的学生中也占相当比例。南方某市42中初二(5)班学生郝文,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一天,她突然失踪,学校和家长报案,通过电视台寻找,一点线索也没有。一星期后,郝文回来了,老师和家长问她为什么要出走,去哪里啦,她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她告诉同学心里话:

“其实我讨厌上课、讨厌考试,加上老师在班里常说我为他们争了光,我爸妈也说我为他们争了光,好像我是为他们学习为他们而活着的一样。所以我就走了,我想离开学校,离开这个环境。”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逃学、离家出走、集体吸毒、服药自杀的屡见不鲜,这些事件至少有80%是与教育相关的。

教改之路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来年,我们仿佛是越努条-330力,离我们的初衷越远。改革局限在原有的框架以内,尽管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有突破。这里我们单说语文教材的改革,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细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科学化、技术化。把“词组”改为“短语”,其涵盖能力更强,更易于标准化命题。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段落层次,分析句子结构成分短语结构成分直到词的结构成分,并且这部分内容占语文基础知识的量非常大。像词的结构即语素与语素的结合这一类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早就不应该让它再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因为我们“读”的目的是“写”,而不是“考”。“考”应该仅仅是“写”的一种检测手段,熟练驾驭语言“写”好文章才是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