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31

第31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曾对1999年全国各地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结果惊喜地发现:这些“状元”的父母都理解孩子,其教养方式也很民主。不少“状元”说家长从未打过他们;家长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尽力而为,而不是定指标,非要孩子考多少分不可,使孩子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孩子面临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头,也不代替孩子作出选择。这些“状元”都是自己决定高考志愿的,他们和父母也讨论,但父母对孩子报考志愿只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即使对孩子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家长也不强迫孩子顺从。河北的一位“状元”上高二时曾有一次出国留学机会,要学的专业是理科,而他父亲认为文科是孩子真正的强项,于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并提出意见,孩子觉得有道理,就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毫无疑问,信任是沟通的基础,而没有平等又谈何信任?当家长与孩子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时,家长不妨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这种选择,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游戏,家长也不妨参加。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真正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说心里话。

教师的苦恼有时候来自学生家长

一些中小学校的班主仟,时不时地会叹起苦经:现在的一些家长实在太难侍候。面对他们的孩子,论学习,轻了说抓得不紧,紧了又说压力太大;管行为,软了说不负责任,硬了又说存有偏见。真叫老师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现在的这些学生,通常以独生子女这一特定的教育对象出现,跟多子女家长相比,他们的家长似乎更多了一种原始的、缺乏理性的舐犊之情。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家长几乎把自己的宝贝疙瘩的话奉为“圣旨”,但听到孩子对学校或老师有所不满,也不问个是非曲直,就一个电话打到学校,大有兴师问罪的口气。有些家长则仅仅根据孩子的一两次测验的情况,便联名写信给校方要求调换教师。还有的家长对教师的挑剔近乎苛刻,比如仅仅根据某数学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语速稍快了一点,就断定她在课堂上也是说不清什么的。而还有一些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寻找根源时又众口一词:“我的孩子智力向来不错,进了某老师的班后,成绩就拉下来了。”其潜台词是,责任全在老师。

可以这样认为,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的家长已陷入一种矛盾心态之中,一方面因望子成龙心切而派生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则把家庭溺爱方式向外界延伸。一方面他们因自觉不自觉地卷人了互相攀比家庭智力投资的旋流,而使自己的种种努力都化作口益上涨的期望值,并希望所有的投资都能得到效益上的回报,要求学校的便是希望教师们也能循入他们的那种并不切合实际的意向轨道;另一方面因长期对孩子的百般溺爱、千般依顺的爱子方式,使自身的行为也变得异常的偏执,处事自然也就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于是,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点压力或受了点委屈,做家长的就不能自已,甚至出现向学校或教师发泄不满的种种举动。

事实上,这种矛盾心态,往往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产生深远的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是因为,过多的操心与过多的呵护,过分的急于求成与过分的越俎代庖,都会抹煞发自孩子自身的内趋力,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难以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和更大的文化空间去摄取养料。而家庭的溺爱方式,如果不加抑制,任其蔓延到社会、学校、课堂,更会使孩子的成长受到各种非正常的因素的干扰,误了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肯定是不希望看到这种严重后果的。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和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左右着孩子的品行,像那些在学校里喜怒无常、同学之中霸道、屡屡顶撞老师的学生,一般都与平时耳濡目染了家长的某些品行习惯有关。

毫无疑问,中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如何健全起切实有效的自控能力,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在家庭中当好孩子的常任把关老师,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亟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或左或右,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

爱子如命,望子成龙,这种情结总是如影相随地笼罩着中国众多的父母,尤其是在当今众多的中国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这种顽固的情结无时无刻不左右着他们,进而左右着他们的孩子。

女只要学习好就能当“少年大款”“只要考试成绩好,你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你买什么。”调查表明,上海起码有25钚的家庭摘“物质刺激”,将学习成绩好坏作为是否对孩子进行奖惩的标准。这是该市的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指导》杂志等4个单位,在对全市13个区县1万多户家庭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这次大型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上,虽然落后的方法如“棍棒下面出孝子”等已不为人们所接受,但先进的科学方法还未形成,表现出父母亲子互爱教育的行为方法与认识意愿之间还存在较严重的脱节。

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在被调查的1万多户家庭中,约有1/4家庭将孩子的读书成绩作为是否给予物质奖励的标准。很多家长不要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只要孩子读书好,孩子的一般要求乃至很高的要求,如购买高级名牌服装、游戏机、外出旅游等都能够得到满足。

溲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街头,时常能见到这样的中学生,身穿进口的名牌运动休闲服,足踏高级运动鞋,胯下是高级变速车,腰间插着高保真随身听,俨然“少年大款”模样。

今日都市,中学生对名牌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成年人。倘若不信,你可“抽样调查”,大多数中学生几乎都能如数家珍般地给你报出一大串名牌服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服装厂商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内地的学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皮尔%卡丹”中学生服饰专卖点,有休闲装、西服、书、文具等。据售货员介绍,节假日由父母带着或单独来的中学生还真不少。有的是作为生日礼物给孩子,有的是对孩子学习的奖励,有的则是极为平常的消费行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富裕,仅仅靠父母有限的工资维持生计。但他们却受“少年大款”的影响,爱慕虚荣、讲究排场,全然不顾家庭的困窘。笔者的一位亲戚,单位不景气,1个月工资仅300多元。她女儿做梦也想要一台“公主车”,因考虑经济承受不起,所以一直没有买。她说她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骑“山地车”、“公主车”,而她却骑着辆老掉牙的破自行车,多丢脸呀!没办法,做父母的只好咬着牙满足她的愿望。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屡屡发生。少年犯赵某就是因为羡慕“少年大款”,心生邪念对同学敲诈勒索、偷盗财物而步入高墙的。赵某家里穷,看到别人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眼红,他也想有钱穿好点,于是铤而走险,终于走上犯罪道路。

只因一次作业未完成,毒打儿子8小时

曾为教师的母亲,只因一次作业未完成,毒打儿子长达8小时。这是2000年4月1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赵新培采写的一篇令人痛心的报道:

“阿姨,我是个好孩子。”昨天8岁的王闯下半身青紫地躺在医院病床上对记者说出这句话。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仅仅因为没完成作业就被妈妈用木棒毒打了8个小时。

当昨天下午记者见到王闯时,他.已经在医院躺了整整3天了。从肚子到双腿全部呈青紫色。他妈妈没来看望他。当记者站在他身边时,他竟轻轻地说:“阿姨,我疼,我浑身都难受。”

据王闯的父亲王文星讲,事情的起因是,11日中午,在琉璃河二街完全小学上二年级的王闯因为没完成家庭作业而被老师留在学校。老师让班上的一位叫陈阳的同学通知王闯的家长将午饭送到学校。王闯因怕挨打就哀求陈阳不要告诉妈妈,并吓得把作业本撕碎。可妈妈最终还是知道了,但没给他送饭。晚上,饿着肚子的王闯回到家,等待他的是妈妈手中的笤帚把子。

这顿“家法”持续了8个小时。据王文星固忆,妻子左手倒提着孩子的一只脚,右手挥着长把笤帚猛抽。手酸了就让孩子跪在地上继续袖打大腿。“孩子给她磕头,求她住手都不行。”这位父亲说,“连我劝也不管用。”直到最后王闯“不哭不闹,头都抬不起来了,还不停地吐”,这位父亲才拉住了疯狂的妻子。他想用家里的三轮车拉孩子去看伤,但妻子不同意,于是他抱着儿子走到琉璃河医院。据他说,曾当过幼儿教师的妻子,一直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她经常为一点小事打王闯。

“其实这孩子特懂事。”王文星说,王闯和80岁的姥姥特别好。每天早晨王闯都在5点起床,先帮瘫痪的姥姥穿衣、洗脸、吃早饭,然后自己再去上学。晚上还帮姥姥脱衣睡觉。“没人教他做这些事。”王文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