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父弑母或自杀,不断上演人间惨剧
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在班里因成绩排名落后,遭母亲责骂,本想自杀,在神情恍惚中转而杀了自己的父母。一位老教师说,是应试教育害了他,害了他全家。这一恶性事件并非天方夜谭,也并非笔者杜撰,而是《北京青年报》1998年4月24日刊登的一篇报道。
无独有偶。时间到了2000年的2月中旬,一则《好学生不堪忍受学习重负17岁学生杀死生母》的消息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17岁学生杀死生母
据新华社消息,一名17岁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学生重负杀死生母的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2000年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市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母亲吴风仙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十名。吴凤仙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1999年11月底,吴凤仙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吴凤仙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吴凤仙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太苛刻,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十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头上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人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他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犯下如此暴行?
当地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出悲剧的主要原因。金华市公安局和市教委的人士分析说,从徐力身上可以看到一对矛盾:他一方面似乎训练有素,杀死母亲后移尸灭迹,还写字条欺骗父亲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并居然照常参加了考试;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脆弱,仅仅因为母亲对他学业上的压力,就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这说明他的心智并不健康和法制观念淡薄。
金华市教委的人士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对子女往往期望过高。子女考试不理想,就有一种愧对父母的感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扭曲;而现在社会上凶杀、言情等读物泛滥,许多青少年经过不良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在幼稚中平添了几分早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
重庆:14岁少女留下的遗书
从早晨6时20分到6时40分的20分钟里,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站在8楼楼顶进行了她一生的最后一次思考,然后纵身跳下,只留下一封千字遗书。
2000年2月末的一天,重庆铜梁某中学初三女生余金津从8楼纵身跳下,不治身亡。这个生前从不曾被人注意的女孩,却因她留下的一封千字遗书一下子成了四川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
整整两页发自肺腑的遗言读得小金津的亲人悲痛欲绝,他们复印了十来份遗书留作纪念。
然而,小金津自杀后的第二天便陆续有遗书复印件开始在校园内流传,同学们纷纷争相传阅同龄人凄婉的遗书,女同学们读着读着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许多同学还动手制作了遗书手抄本,一时间遗书成了校园内的热门读物。而在校外,有人复印了据说数百份千字遗书四处兜售,每份5角、1元不等。
据当地记者报道,死者所在学校已勒令学生上交遗书复印件或手抄本。县有关部门也对流传的遗书悉数收缴,并禁止向外扩散。
那将是一份怎样的遗书?它何以在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之后,掀起如此的波澜呢?从中是否可以分析出小金津选择死亡的原因?
让我们带着被刺痛的心来看一看这份少女带血的绝笔:
亲爱的妈妈、外婆以及我的一切亲人:
这两张纸是我从前就借来准备写遗书的。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外表看似快乐的我,内心其实不知有多少忧愁。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我会就这样离去,没有人知道。
我知道我现在成绩不好,大家都不太喜欢我了,都对我有成见。我不怪谁,我只怪我自己。也许我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根本就不该;来了又有什么用?如今我是全家的累赘、负担,一提起我就摇头。可是又有谁能真正了解我呢?我何尝不想学好,我做梦都想。可是我就是学不好,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们知不知道,每次你们骂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的可怜、无助。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为什么?
今天早上,我的心情很好,如同这阳光洒在大地上,如此晴朗,可是现在,我知道,因为我成绩不好,弟弟也经常欺负我,我都忍了。其实我也恼怒,晚上我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死,这个词早在几年前就在我的生活里出现。小学六年级,我就经常想到死,上了初中以后更是多了。特别是初二下学期,每次被老师骂后,我的心被针扎一样,好痛。可是,每一次我有了这种想法时,我都想尽一切念头来将它打消,我想活着的种种好处等等一切的一切来打消。终于,我忍着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悲伤、失望,甚至是灰心,活了下来,到了今天。我每次总是想,明天是美好的,太阳每天总是新的。然而,生活并不因此而宠爱我。一天一天,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我那颗千疮百孔、心灰意冷的心。
当我的座位从第一排到了最后一排时,我越来越失望。那段时间,我的心总是灰蒙蒙的,有一大团阴影在我心上,越来越大,甚至大到都快看不见我自己了。初三上学期,有一次请家长来校,我都忘了是为什么请家长,反正是比较严重,老师让我回去反省。他也许不知道,他这一句话对我的打击有多大。我在回去的路上一语不发,我自己走上了8楼,我想结束这一切。我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当时,只要我再往前走一步,我整个人生也许就会画上一个句号。我在那里站了整整三十几分钟,我在生与死之间作(做)着抉择。终于,理智让我活了下来。我回到了家,众人又开始教育我,我什么也没听进去,脑海里一片空白,眼睛茫然地看着大家,什么也没说。我活了下去。
如今,我又要选择,我没有勇气再选择活,尽管我不想死,我还这么留恋人世。我还小呀,才14岁,我不想死呀!可是我又没有勇气再活下去。算了,走了吧。来去匆匆化作泥土,从此世上便不会再有我。
妈妈,再也不会有人烦你们了,你们再也不用为我着急了,不用了。原谅我的不孝,感谢你们为我的付出,我已经无所需求了。
我爱你,妈妈!
不孝之女金津绝笔
2000年2月25日中午
从这些几乎可以拧出血来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余金津直到最后时刻还流露出的对生与爱的强烈渴望。这使我们不敢想象,几年来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借来漂亮的信纸,酝酿自己的遗书;不敢想象如此稚嫩的生命如何一次次在阳光与黑暗、生与死之间挣扎和选择。
这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忍心再去责备孩子脆弱的心灵、承受力的柔弱,我们惟一痛心疾首的,只能是我们社会目下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毛病?
痛定思痛,悲剧之后说教育
上述杀父弑母或自杀之类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实在令人震惊、令人痛心!记得前些年,南京一对教授夫妻,也因类似原因被学习成绩差而被认为没出息的亲生儿子双双杀害。
而同样是由于学习成绩带来的压力,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相关事件就有:
1999年9月12Et湖南省长沙县12岁少年杀死要见家长的老师;
1999年9月27日陕西省黄陵县9岁小学生因未完成作业挨了280鞭;
1999年10月30日四川省资中县14名学生看录像害怕责骂离家出走;
2000年1月10日山西省屯留县郝妮、牛李惠因未完成作业不敢回家而冻死雪地。
围绕浙江17岁学生杀母事件并针对中国教育当今出现的严峻局面,2000年2月21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了几位专家对教育现状的评说——
教育学家:算算孩子成长的机会成本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唯副研究员认为:首先,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和前几年发生的夏斐事件(母亲杀子),以及近年不断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相同,但根源基本相同。
表面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负担过重,这是直接导火索。更深刻的原因是:传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思路在现代教育面前面临着窘境。
子女的成长成了工具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其中固然有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也有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过得好的良苦用心。而在这种期望值的背后,仍有家长自私的一面:我儿子怎么样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思想长期积淀的影响,同孩子向别人炫耀父母的心理一致,家长无意识地把子女作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具。
掠夺式开发
许多家长下意识地认为多做一道题比少做一道题好,有些孩子甚至要每天72道题,每日一练。细心的家长发现,同样是这些题,孩子做得多了,并未熟能生巧,而是恰好相反。问孩子,回答只有一个字:烦。
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无异于并不管这块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有些孩子考了双百,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不想学习了。教育上最好的期望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多元化社会需要书呆子,还是有创造力的人?
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但学习知识并不完全是目的。要发展孩子各方面的健全人格、心理。信息化社会,学生很早就能接触大量信息,这是成人不能控制的;而同时,社会也正在鼓励创新人才,完全守规矩的人一点用也没有。家长要想清楚,你要培养书呆子,还是有创造力的人?
经济学分析
此前有调查显示,74%的北京人认为给小学生减负没减到实处,为什么?关键在于单纯减负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对学生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人的时间是个常数,对于孩子,处处可以学习。整天花在作业上,他就减少了交往学习、游戏学习等成长需要。必须算一下机会成本:为了多做一道题,是否值得牺牲孩子成长需要的另一些因素?女心理学家:现在是给家长办学的时候了。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认为: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既包括课业负担又包括心理负担。减负只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要求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有人把学生心理压力大归咎于高考独木桥。可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我敢说即使现在大学校门前面是阳关大道,类似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因为家长们要求的不是简单的上大学,而是拔尖儿,不管考试制度怎么改,尖儿只能是少数。所以,如果人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这种悲剧不可能杜绝。董奇教授认为,现在是家长该进学校的时候了,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人是有差异性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弑母的孩子是个好学生,他突然的异常举动可能是不满在心中长期积累而产生的后果。这提醒我们,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造成的紧张应该有得到指导、帮助、倾诉的地方。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心理辅导体系。不是形式化地开心千田{里而击阜右针对性舶郝EHT堂生钮耳结论。
社会学家:教育是否走进死了胡同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认为:
徐力弑母事件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的失败,至少目前我们的教育思路是不成功的。我们多年来推行的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模仿式的教育,靠背标准答案就能得高分,从而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创造力;同时,中小学生过早背负上沉重的升学压力,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我们的教育对科学。
知识、经济发展和发明创造究竟作出了多大贡献?你可以发现,近代对世界和人类起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中几乎找不到中国人的影子,我们的教育成功与否可见一斑。良好的教育是很必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我想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们陷入无休止的高分和竞赛中去。教育是为了培养一种综合全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心理、生理和在社会中健康的生存与竞争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有计划的教育,更需要一种自然环境中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讲,还要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玩耍,主动地感知这个世界。
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吗?
现如今,大学是众多中国学生前面的一块路标,更是众多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设计的惟一目标。
当孩子们在家长的逼迫下最终气喘嘘嘘地抵达大学的彼岸时,家长们才可能露出欣慰的笑容,悬在心头多年的那块沉重石头也才算轻松落地,一句这一下好了成了此类家长的口头禅。然而,上了大学的孩子果真就是这一下好了、了百了的健全孩子吗?
女怪事!大学生也雇保姆
星期天,武汉市某综合大学女生宿舍楼的寝室里,一位中年妇女在不停地忙碌着。她先扫地,接着擦洗书桌,麻利地收拾书柜,最后整理7张床铺,脏乱的寝室面貌一新。接着,这位喘着粗气的妇女又走进另一间零乱的寝室收拾起来。
不要以为这是学校的清洁工在履行职责,她是1997年底在武汉高校悄然扩大的保姆队伍中的一员。
1997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此一现象:
在这所综合性大学,仅94级外语系就有4间女生寝室雇请保姆,她们以寝室为单位,或一个或多个寝室共请一位保姆。保姆的来源以下岗女工和教职工家属为主。她们所做的杂务各有价格:洗一件夹克5角,洗床单一条1元,扫地5角都是现款交易。
对此,雇主们各有说词。
我们是理科学生,功课忙,整天有做不完的习题。为了应付寝室大检查,只有请保姆。一位95级物理系女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