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18

第18章

小海的妈妈也是S学校的毕业生。她不明白,现在的学校怎么只承担升学任务,不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素质教育谁来管?难道就是一周升一次旗吗?政教处的老师成天盯着哪个孩子违反纪律,成天盯着不听话的学生。有的老师说,孩子成了这样,你们家长领回去好好管管。难道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失败,竞完全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吗?

曾经身居高位的奶奶尖锐地说:现在学校里有两种势利眼。一是比谁父母的官儿大、钱多,不仅学生比,老师也比;二是看谁的分数高,老师只对少数人负责,好教的、听话的、能给学校争荣誉的,老师就喜欢,对中下等的学生就看不上。

采访时,记者还见到了小海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11年的姑姑,她已拿到美国两所著名大学的硕士学位。谈起中国的教育,她说:中国的宝塔式教育及社会风气,都只对小部分尖子学生负责,而把教育绝大多数不能上宝塔尖的人的责任都推给父母。城里一般都是双职工,谁有时间来管?她气愤地谈到,前几天,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所附属小学,老师把班里学习最差的几个小孩留下来,把家长也都叫来了。当着孩子的面,老师告诉家长:这些孩子又懒又笨。有一位家长可能觉得下不来台,当场上前给了自己孩子一个嘴巴。她说:这个家长竟然和老师合伙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家长更多的是盲目信从学校老师的话,只要老师说孩子如何不好,不问青红皂白,和学校共同对付孩子。最后孩子无处逃生,哪能不反教育?

虽然姑姑也对小海的情况担忧,但她和奶奶有不同看法。她说,在美国,听摇滚、留长发,好学生也有,这并非是多严重的问题。前总统克林顿就是听摇滚长大的。美国社会承认多样性,小海他们这些孩子不足为奇。

而在中国,这些青少年在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及精神上负担都太大太重。这些在社会上游荡的孩子主要是没有事情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再加上社会的歧视,父母无休止的责怪,他们对自己会逐渐丧失信心,直至破罐破摔。

小海等孩子逃离校园应当使教育者三思,因材施教做不到,鼓励个性发展做不到,宽容一点,理解一点,平等一点,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也做不到吗?

如此,孩子已经感激不已了

孩子喜欢的学校到底在哪儿?

1999年四五月间,“英美教展”、“国际教育展”、“英国中学收大学预科教育展”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爆满”。

“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的现场提示了这样一种倾向一出国留学再掀髙潮,留学低龄化日益显著。

上海:有5岁幼童留洋的头版头条。有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张沧海的“工作总结”1998年自费留学人员总数上涨了30%,1998年中小学出国留学的绝对人数虽然只有1000,但数倍以上的咨询、关注人士使“这股热膨胀起来了”。另有上海留学主要中介之一的因私出人境服务中心留学部经理王嘉良提供数据:从1999年初至今,办理高中的大学预科留学申请60人,初中及小学10人。

深圳:据深圳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会深圳分会及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深圳分会等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估算,申请留学的中小学生占所有留学申请人的70%至80%。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对该市650名大中学生及家长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希望出国”的比例为86.85%,高于大学生的76.65%。

北京:教委没有全市的统计,但据教育协会估计,近年出国低龄化明显,绝对数字高于深圳和上海。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可否看成是中国学生对国内学校教育现状的惧怕与厌烦,而作出的“背叛”和“变相逃学”呢?《南方周末》的记者刘天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报道——

为什么逃离学校?

蒋卓斌:我从小就想出国

上海青浦14岁男孩子蒋卓斌秋季新学期的报到地点将是新西兰林吾得中学。

如今,仍然严格遵守着早6:30起床、7:00到校、18:00下晚自习的蒋卓斌时常展开世界地图或翻阅旅游杂志,搜罗有关新西兰的气候、植被、风土人情资料,印证脑海里关于“热带风景”的想象。

“我从小就想出国。国内的方法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逼’,一个是‘罚’。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适应下去了。”对于老师、同学以及报纸上的“望三思而后行”,14岁的蒋車斌回答果决:“我一点都不害怕。我有自制力,我有目标。”

比儿子的自信更“酷”的是父亲蒋跃进的“世界观”孩子生出来就不再仅仅属于父母了,他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我不准孩子在父母身达长大。我们大人在一天天变老,抱不动他了,他非得学会自己生存不可。他这回出国,我们对他的要求是三年内不准回家。

父亲蒋跃进对儿子的“放心”似乎来自他一以贯之的教育之道。生活在郊县,从小住校的蒋卓斌不仅衣食住行自理,而且每逢周末假期必须到父亲的公司参加劳动,搬货、收账,跟从父母出差、谈生意……“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对儿子的教育,我的政策也是‘开放,”现已拥有一家养老院、一家装潢公司的蒋跃进夫妇一直致力于让儿子补充“书本”以外的见识,而出国留学对儿子而言,是一条“必经之路”。

树蒙达:不喜欢标准答案

上海初三女生树蒙达已经预购了7月15日飞往新加坡的机票,同行的还有母亲韩女士。

由来已久。蒙达肯定是要出国读书的。虽然树蒙达本人对美丽的新加坡心驰神往,远比不上母亲韩女士的义无反顾,韩女士对女儿的培养方案一方面根据自身国外研修的背景,另一方面来自韩女士本人对国内中小学教育方式的不敢苟同。

每天我看着女儿早出晚归,书包一天比一天沉,我就常常问自己,值吗?不值。当我做了几次女儿的语文试题,我就确信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再钻死角。至今令韩女士耿耿于怀的一道语文题目是归纳下文中心思想:一个银行女职员在与抢劫者搏斗中被打伤。病床前围绕众多的新闻记者,大家料定女职员醒来第一句话不是坏蛋抓住了没有,就是谢谢领导的关怀,谁想女职员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把镜子给我。女儿蒙达的答案是英雄人物也有自己的个性;母亲韩女士的答案是女职员很热爱生命,是个爱美的人。结果二人都错了,标准答案是:新闻记者浮夸,不了解社会。

每年10万人民币的学费生活费,另要韩女士放弃上海的工作陪读至女儿适应新环境为止,像所有富于牺牲精神的父母亲一样,韩女士不在乎别人把它比作盈亏难料的期货,她仍认为这是理性的投资,教育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而女儿的成长是不可重复的过程。

明天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留学抑或在家,孩子与家长甘冒风险的另类选择透漏着他们的保留意见武汉被剥夺尊严的14岁男孩跳楼自杀,忍受不了学习压力的北京中学生集体离家出走层出不穷的极端事件之外,更有日常的荒诞。北京一个仍在体制内挣扎的小学生曾向记者这样描述忍无可忍的每一天。

学校无非如此。课前5分钟,语文、算术老师为抢占讲台,在激烈的争执之后达成妥协前两节语文、后两节算术。这节课不是语文就是算术,这是我用不是就是造的句。上课了。老师在按倒数第一的理解力讲那讲了五六遍的模拟题。无聊的同学开始睡觉或是传纸条。老师动用教鞭、粉笔头、作业本,无比准确地投向坏孩子然后下课铃响了,教师才不理那一套,继续留作业老师、学生、家长都挺可怜,就像下跳棋,谁都往中间挤,谁都不肯让一步,结果谁也动不了,成了一盘死棋。

虽然,对于基础教育机械化、专制的批评,政府和学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摆出经济发展水平等种种苦衷,得出类似需要一个过程的结论,仍在过程中的孩子和家长不免对明日之学校迫切想象。

柏拉图的学园?陶行之的晓庄师范学院?杜威的明日学校?对于束缚已久的中小学生来说,最富魅力的还是橘子皮尼尔的夏山学校虽然被批评者讽刺为无所用心的任其枯萎,该实验学校针对学生的课程表不无魅力二周一晚电影欣赏,周二演讲阅读,周三晚会,周四休息,周五话剧,周六自治会,周日电影;针对执教者的校规不无棘手没有处罚,没有训话,没有制服,没有考试,没有作业。而她的八字校训快乐、诚恳、均衡、合群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多么难以企及。

刘天时所描述的中国孩子明天的学校,对中国孩子来说现在还仅仅是一种期待与悬念,但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制度与教法的改革却不该再期待下去了。如果我们的学校吸引不了孩子,甚至让孩子畏惧、逃匿、避之都惟恐不及,学校的教育与培养岂不是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孩子们为何不愿回家?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应有尽有、无忧无虑,如同生屈活在蜜糖罐里一样,应该说,他们是幸福不过的人。可是,在1997年冬天,在湖北一所学校的初一年级100多名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篇《家庭给我的》作文中,竟有70%的学生写出了《家庭给我的烦恼》,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有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开门见山的写道:我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吞家。他们究竟烦什么,又为何不愿回到自己的家呢?

1997年12月8日的《文汇报》刊登了湖北教育工作者秦昌汉对此的分析——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他的父母为了他的学习,购买了大量的习题资料,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做父母规定的习题练习,就连星期天也是如此。倘有不服,不是打就是骂,因此,他成天像笼子里的鸟一样,完全失去了自由。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期望过高,孩子压力过大,造成孩子们有家不愿回。

平时,我们有些家长,总认为我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还多,孩子理所当然要听从大人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事过分干涉。有一位学生对学钢琴一点也不感兴趣,于是,父母采取了高压政策:不学琴不准出去玩。结果,琴没学会,学习也耽误了,琴最后廉价处理了。还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看一些《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读物,可父母却硬要买一大堆习题练习,并把他喜爱的一些课外书给烧了。一位差生在作文里生气地写道:他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第一次获得了全班第五名,当他连蹦带跳地回家报告喜讯时,万万没想到父母竟说他是抄别人的,气得他第二天整整一天没有回家。家长制作风使两代人缺乏沟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与前两种父母相反,有些家长走向另一极端。他们对孩子撒手不管自由放任,使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多么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呵!但难呵!每天刚一吃完晚饭,妈妈便外出跳舞,爸爸则在家中摆开了方阵。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学习时,他一会让我倒茶,一会又让我为他们买烟。每当爸爸输钱,父母便要大吵大闹,我怎能静得下心来学习呢?还有一位学生诉说他常常以快餐面充饥的情景,原因是由于他的父母成天奔波于股市,回到家中还要收看股市行情,连他们自己也是饱一餐、饿一顿,哪还有心思管孩子。他们非常羡慕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渴望有一个能让自己安宁地学习的港湾。

看了以上这些出自于孩子们笔下的烦恼,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难道不该从中反省一下自己该如何做父母,当我们向孩子提出各种各样要求的时候,自己又该为孩子做什么样的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在对北京1800对父母做了3年的追踪调查后,得出结论:2/3的家庭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

教育专家指出,如果教育和关怀没有跟上,磨难对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会造成终身打击。

正在感受着竞争压力的父母们,都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别忘了,压力太大,会让孩子没到起跑线就先被压垮留在场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