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21750600000001

第1章 做人成事戒律(1)

一戒:居功自傲

有了功劳要谦虚一点,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把功劳独占,以免引起别人猜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必成大器。”动不动就居高自傲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骄傲如满月,日渐可缺;谦虚如新月,日渐圆明。骄傲的领导者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人真正原因是无知。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一个领导者更应该不居自骄。居功自傲的领导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不明白自己的短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忠言逆耳,把自己禁固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做事常常脱离实际,这样的领导,很能开脱自己的事业。一个优秀的领导总是谦虚谨慎的,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改进和弥补自己的短处,能够耐心的听取不同的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历史上很多领导者就是不懂得谦虚谨慎,而丧失了权力,更有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韩信,淮阳人。少时家穷,常乞食于人,但是却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不因小不忍而乱大谋。这些从“出人跨下”和“青水一战”就足可以看出。

韩信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宽广的胸怀。一次,有一个当地青年想当众侮辱他,就在众人面前对他说:“你长得虽然高大,却常佩刀带剑,这是因为你胆子小。你若不怕死,就用剑将我刺死;你若怕死不敢刺,就从我两腿之中钻过去。”韩信看了那人一眼,就从他跨下钻过去了。后来韩信被封为王,返回家乡之后,还特意封了那个曾经侮辱他的那个人为中尉。这足可以看出韩信不因小忍而乱大谋,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公元前205年,韩信长大后在刘邦手下效劳。一次,刘邦任韩信为左丞相,命他派兵攻打魏、越、齐等国。韩信先率奇兵偷渡黄河,袭取了魏都,平定了魏国。接着他又领兵进攻赵国,韩信将士兵背水结阵,另派2000骑兵袭击赵军后方。赵军见对方背水结阵,犯了兵家大忌,就倾巢出动。令赵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韩信的军队背水结阵,因后无退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以一当十,顽强冲杀,打得赵军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战。不久韩信又率军破了齐国。进攻楚国时,他又组织人从四面高唱楚歌,破了楚军,楚国灭亡。

但随着韩信屡建战功,他也表现出了居功自傲的情绪。刘邦看出了这一点,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其便相软禁。之后,韩信对刘邦怨恨不断增加,长期抱病不朝,在与大臣交往中持才自傲,羞于与其它大将为伍,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韩信对汉朝的功劳,是无人能比的,但是他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反而居功自傲。最终被迫图谋造反,导致了可悲的结局。

在历史中,也有不少懂得谦虚谨慎的人。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是郭解并没有就此了事,他棋高一着,用更巧妙的方法来处理此事。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啊。”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权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已经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逊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善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随从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部属却都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龚遂每天都见不到他。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还有一个例子:唐朝元和年间,大将李恕平定了蔡州叛乱,将叛将李元济活捉,为国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讨使裴度来淮西检查工作,李恕让军队整齐列队,十分庄严地出城迎接,他还跪拜于道路边。裴度正想谦躬避让,李恕阻止说:“蔡州人野蛮强横,不知道尊卑之节、上下之礼已经有几十年了。请裴公借此机会让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了解朝廷的尊严。”裴度这才接受了李恕的大礼。

李恕立了大功以后,态度谦虚,心里装着领导,领导能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吗?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有所成就,也应该谦虚谨慎,因为它会让你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谦虚也是礼貌的表现。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优秀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的根本特征之一。

二戒:有才无德

德和才同等重要,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和构架。一个有才无德的人,纵有满腹才华,也许能够获得局部的成功,但最终依然会被人们所唾弃,被人们看不起,更别说成就一番事业了。一个有德无才的人,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大家都很喜欢他,但如果把他放在领导岗位,由于知识浅薄,不能处理各种事务,也将不能胜任领导职务。无德无才的人,权力对于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及的,一是人们不会拥戴他,二是自身没有这种素质。当然,凡事也有例外,如果有人靠着某种关系走入了权力场中,那他最终也很有可能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隋唐时代的徐世勣,是李密部将,甚得李密重用。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率部投降李渊。他原来所辖之地东至于海,南至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由徐世勣据守。于是徐世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然归顺大唐,我们现在据有的这些地方,是魏公所统辖的。如果上表献给大唐,即是趁主人失败的机会,自己为自己表功,以求取富贵,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现在应该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汇集起来启奏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大唐,那么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于是派使者启告李密。

使者刚到时,唐高祖听说徐世勤没有上表,只有书信给李密,感到很奇怪。使者把徐世勣的意思告诉唐高祖。唐高祖高兴地说:“徐世勣感德推功,确实是个非常纯正的人。”于是对他大加重用,授他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

李密是徐世勣的老领导,李渊是徐世勤的新领导。对于一些见风使舵的人来说,老领导不得势了,他们马上就会转向新领导示好,这种人走茶凉的事太多了。徐世勣的确是个很正直的人,这样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是可以信赖的中坚力量。

李勣本来是在瓦岗寨做事,以前的上司是翟让,后来换了李密,现在李密归唐,他的上司又变成了李渊。岗位变了,上司变了,但李勣的人品没有变。

与他相反,吕布是个反复无常、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人,能力虽强,人品可鄙,被人骂为“三姓家奴”。

经济全球化的变革给世界的各个领域带来强大的冲击,管理体制首当其冲。而领导者是管理科学的重要要素,加强对领导的研究是新时期适应变革需要的重要课题之一,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几乎贯穿了领导科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探究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各项事业能否能不断发展壮大,永葆青春,关键在人,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能否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为此,领导者应该是优秀的,是德才兼备的人。

德才兼备,首先在德。道德层次相对于良心要略浅,但比良心更为具体。无论处于什么时期,人们对偷盗、欺诈、不诚信等社会行为,都始终保持了道德上的否定。道德感本质上来源于人类的善性,在一定条件下人本能的渴望追求真善美,以致效法自居,而对它们反面的假丑恶,则始终是消极的评价。

人类的道德感仍然是天然具有的,它是人们对各种人际关系、伦理关系而自行设置或自我设置的无形标准,从这种道德感出发,会在人们内心产生一系列道德感律令,甚至从标准中总结出一系列规则后,还可以上升各种道德戒律,往往比很多外在的强制性规则都更能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

总之,良心、公正理念和道德感,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人类心中与生俱来的那“一杆秤”——内在法。由于有了这“一杆秤”的存在,即使现在把全世界所有成文法律都付之一矩,人们也不会变得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因为深藏于人们内心之中的这些内标准或约束力仍然存在,而没有随着那些物化的、符号化的法律条文消失而消失。

领导干部必备的诸多素质中,德始终处于第一位。提高自己的品德,那么你就能在人们的心目里形成良好的印象。

要当好一个领导,除了要有德之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才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当今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领导干部只有锲而不舍地勤奋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为此每一个想走入权力场中的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德和才,不断地充实自己。只要自己德才兼备了,你不想当领导,不想拥有权力都难,因为你的德才一旦被他人发现之后,总会有人把你推向历史舞台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德才兼备呢?

1. 自我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

名誉,地位等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我”字强调得过分,就会变成诅咒。

2.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同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迷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本色最美,“让别人说去吧,走你自己的路!”

3.嗜欲深者天机浅。

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古今因嗜好和贪欲弄得身败名裂的事实在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为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4.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战。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临是抱佛脚,不如平时烧香”,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友爱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5.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

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写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的。

6.不能超越己,便无法超越别人。

“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一个人能否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而比之于战胜他人,战胜自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三戒: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会让你丧失很多机会,有时可能给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灾难。而与优柔寡断相反就是果断。果敢决断是领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之一,决断力是领导和统驭的根基,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正确的决断能使社会各类资源达到最佳组合,从而产生绝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古代很多人都是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为,让其丧失了大好前程,最典型的就要数项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