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巴巴罗萨行动
21748300000004

第4章 苏联崛起(4)

副国防人民委员戈马尔尼科在斯大林派人前去逮捕时开枪自杀。斯大林借海德里希导演的这出闹剧清除了异己。就这样,苏联军队元气大伤。

苏联红军时期的5位元帅中有3位被处决,5位一级集团军司令中3位被处决,10位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处决,57 个军长全部被处决,186个师长中154个被处决,16个一级集团军政委被处决,二级集团军政委全部被处决,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处决,64个师政委中58 个被处决,456个上校中401个被处决,11名副军事人民委员被处决,80名最高军事委员中的75名被处决。

1938年11月29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军事委员会会议上宣布,“在1937-1938年的清洗中,共有4万多人被清洗。”

大清洗中,陆军有36898人被解职,其中有11178人后来根据苏共中央委员会1938年1月通过的一项决议而复职。1937年5月至1938年9月,苏联海军有3000多军官遭镇压。

经过苏军的大清洗,所有的军区司令、90%的军区副司令、各兵种司令和勤务主任被撤换,80%的军长、师长被撤换,91%的团长、副团长被撤换。与此同时,大批经验不足的军官得到提升,一些排长一跃升为团长,一些营长甚至晋升为军长。军官的调动日益频繁。1938年,70%的军官被调动过。

1939年,苏军中的清洗逐渐减少,但清洗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苏德战争前夕,大批军官被捕并被处决。比如,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洛克季奥诺夫,空军主要负责人雷恰弋夫,防空军主要负责人什捷尔尼。

随着苏军大规模扩军,军官的需求量猛增。苏军的一些兵团和部队军官严重不足。随着预备役军官的入伍以及各种军官训练班的开展,使军官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从整体上看,苏军军官基本上是尚未毕业的初级军事院校学员。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有75%的军官任职不过几个月。庞大的陆军中空缺66900个职位,占陆军军官的16%;在西部边境军区,陆军中军官的缺额竟达到25%;空军中军官缺额 32.3%;在海军中,军官缺额22.4%。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从监狱和劳改营中释放了大批军官,直接派往前线指挥战斗。另外,在大清洗中,很多科学家、学者也遭到迫害或被处决。比如,物理学家科罗廖夫在监狱中被迫研究火箭发射技术,日夜生活在迫害之中,结果英年早逝。

苏联政府将鞑靼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德意志人等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这些少数民族被迫搬到遥远的生活条件恶劣的中亚地区,途中几乎种族灭绝。

二战结束后,东欧地区成立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铁托政府关系恶化。在几个东欧国家中出现了大清洗,到处抓捕“铁托分子”。保加利亚中央书记科斯托夫,匈牙利外长哈伊克,捷克斯洛伐克中央书记夏兰斯基等人均被处决。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主要领导人卡达尔等人被关押。

发生在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后果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生活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在保安机构滥用非法刑讯手段和特务手段的情况下,人人自危,诬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

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由于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镇压清除了从老布尔什维克到年轻一代干部中可能构成对自己权力挑战的对象,特别是整肃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满的代表和中央委员会,斯大林终于稳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4.“祸水东引”之计

苏联地处欧亚大陆,作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法西斯向东扩张的死敌。苏联西伯利亚大军正在亚洲大陆上对付日本。在东方有虎视眈眈的一百多万日本关东军,在西方有疯狂扩军的德国,东西夹击之势使苏联感到战争的紧迫感。

苏联加紧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以摆脱孤立状态。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1935年5月2日,法国和苏联的代表在巴黎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应该能够成为有效制约德国的利器,但法国却把条约用来作为与德国谈判的筹码,法国与苏联之间根本没有诚意,都不准备履行义务,事实上这项条约签订后从未实行过。

《法苏互助条约》反而给一直寻找机会撕毁《洛迦诺公约》,准备进驻莱茵兰的德国提供了借口。德国外交部开始以受到法苏结盟威胁为理由,经常抨击《法苏互助条约》。

如果《法苏互助条约》得到法国国会的批准,这就等于它与捷克斯洛伐克同苏联缔结的条约联结起来,使德国遭受这些国家的围攻。尽管德国不断攻击《法苏互助条约》,但法国国会并没有批准该条约,而希特勒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需要找到废除《洛迦诺公约》的借口,更需要适合德国对外扩张的国际政治气候。

1936年3月7日凌晨,德国一支小分队越过莱茵河,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上午10时,德国外长约见洛迦诺缔约国几位驻德大使,交给废除《洛迦诺公约》和提出新的和平计划的照会。

德国建议与比利时、法国签订为期2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请英国和意大利出面保证。德国建议与东邻诸国签订为期2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德国外长向各国大使宣布,德国的小分队已经进驻莱茵兰地区。两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德国不断地提出与法国保持和平,但法国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这是对《洛迦诺公约》的破坏。德国认为不应该再受《洛迦诺公约》的束缚了。”

1936年7月18日,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军队在圣胡尔霍、佛朗哥等将领指军下发动武装叛乱,意图颠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英法等国既不愿意西班牙成为布尔什维克国家,也不愿意西班牙成为法西斯国家,于是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中立政策。同样,美国也宣布继续保持中立,拒绝向交战双方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

西班牙共和政府得到世界各国进步人士的同情,各国人民募集食品、药品、钱款和武器进行援助。54个国家的4万多人自愿前往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

自1936年10月到1939年1月,苏联共向西班牙共和国援助648架飞机、347辆坦克、60辆装甲汽车、1186门火炮、20486挺机枪和497813支步枪。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派遣大批军事专家和顾问,以及3000名苏联志愿军。

在希特勒政府和墨索里尼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近3年内战,1939年3月21日,佛朗哥军队攻克马德里,建立独裁统治。佛朗哥下令取消其他政党,长枪党成为惟一合法政党,取消代议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大权都由他一人独揽。一切军、政要员、主教都由他一人任命,一切法律、法令都经他批准。佛朗哥政府逮捕和枪杀反对人士和共产党,导致许多西班牙人流亡世界各国。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法国处于三面受敌的战略地位。在法国内部,右派势力猖獗。在国际上,法国陷入孤立。欧洲的一些中小国家看到法国竟不敢出兵,任凭德军进驻莱茵兰,现在又看到法国任凭德意出兵西班牙,对于如此软弱的法国,已没有人再信任。

1936年8月29日,罗马尼亚亲法的外相被赶下台。10月14日,比利时宣布恢复中立政策,废除与法国的军事同盟。南斯拉夫连忙讨好德国,于1937年3月25日与法国断交,与意大利签订互不侵犯与仲裁条约。波兰也开始讨好德国,以求德国“谅解”。捷克也想与德国达成一项“谅解”备忘录。不久,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垮台,法国独霸欧洲大陆的态势破灭。

英国曾经高兴过,在英国人看来,英德主宰欧洲的现实就在眼前。然而,佛朗哥政权的出现使英国由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通往亚洲和非洲的航线受到威胁。法国并没有真正削弱,仍然会继续与英国争权夺利。

为西班牙内战感到真正满意的是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检验,军队取得了实战演练,最重要的是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已牢不可破。

西班牙内战是二战前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取缔,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府。西班牙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国通过西班牙战争相互取得信任,在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正式结盟,使欧洲战略格局出现了有利于德意的重大态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法美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企图把中国卖给日本。1938年3月17日,苏联向英国提出关于举行一次四国会议,讨论制止德国扩张的建议。但被张伯伦拒绝,而且他还反对苏联对德国动武。

英法眼看着奥地利灭亡都不管,这使得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绥靖外交政策。不久,英法美等国承认德国合并奥地利,分别将驻奥使馆改称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德国的扩张,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西方列强对苏联的建议不理不睬。

奥地利与德国合并后,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战略地位也更加有利于德国,希特勒加快了他的侵略和战争计划。

1938年,欧洲大陆风云变幻,希特勒一再叫嚣要称霸世界。希特勒曾多次以苏联领土为诱饵引诱波兰瓜分苏联,遭到波兰政府拒绝。由于苏联共产主义政权的存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法西斯德国引向苏联,待苏德两败俱伤之时,英法等国坐收渔翁之利。

在东欧内部,波兰的政策天真地称之为“独立”的政策。波兰的政策是既怕德国又怕苏联,1938年9月,波兰想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挑拨离间,玩弄平衡游戏。这一次波兰更想扩大为“赫尔辛基-布加勒斯特轴心”,好像波兰已经变成大国了。随着德国在东欧的不断扩张,德国对波兰有侵略的野心,但波兰却倾向于德国,波兰对苏联的仇视非常露骨。

波兰同样渴望领土扩张。波兰提出如果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宣战,波兰会帮助德国一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实力并不怎么样,但波兰却认为自己能战胜捷克斯洛伐克。哪怕法国出兵支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也会进攻。

波兰人对此的解释是:反正捷克斯洛伐克要瓦解,波兰必须出兵收复以前被捷克斯洛伐克侵占的领土,使波兰扩大成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波兰敌视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苏联。如果波兰帮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作战,这就带来了让苏军过境的危险。波兰是绝对不同意苏军过境的。

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是切欣地区。波兰支持匈牙利,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也不小。波兰也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的壮大有利于抑制苏联。

波兰争取与匈牙利接壤,其目的是扩大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屏障。对波兰来说,必须消灭卢西尼亚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如果卢西尼亚被匈牙利吞并,就能根除隐患。

匈牙利曾谋求放弃它对南斯拉夫的领土要求,以换取南斯拉夫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保持中立。匈牙利也曾谋求意大利保证进攻南斯拉夫,如果南斯拉夫一旦袭击匈牙利。

后来,匈牙利的以上两项保证都落空了。德奥合并使南斯拉夫开始倾向轴心国。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在1938年夏出现时,南斯拉夫向意大利保证,南斯拉夫不插手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冲突。意大利声称:如果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就不要去攻打匈牙利。

这时,墨索里尼正想拉拢南斯拉夫加入新罗马集团,甚至想偷偷地把波兰也拉进来。

1938年9月18日,墨索里尼在的里雅斯特发表演讲,竟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问题扩大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匈牙利和波兰少数民族问题上,并表示坚决支持这些少数民族的自治要求。

罗马尼亚与轴心国没有共同边界,与苏联有边界,它在对待德国上有很大的政策独立性。加上罗马尼亚的匈牙利少数民族比捷克斯洛伐克还要多,罗马尼亚政府特别反感墨索里尼的讲话。罗马尼亚既怕德国进攻自己,又怕社会主义苏联成为自己的盟国。因为苏联最擅长的就是令盟友失去主权而沦为加盟共和国。

为了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主动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德军因此可以穿过匈牙利国土进入罗马尼亚。苏军要想支援捷克斯洛伐克也必须经过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就成为德国和苏联的战场,而且战争结束后胜利者是否会退出去,还是未知数。

罗马尼亚对苏军过境问题支吾搪塞或者表示到时再说。苏联声称在必要时将从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上过境,以便到达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德军。但苏联显然害怕自己被孤立,呼吁英法两国也来参与此事,被英法拒绝了。英国还警告苏联不要插手捷克斯洛伐克事务。

波兰坚决绝不同意苏军过境。波兰还反对苏军在罗马尼亚过境,声称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波兰将不会干涉匈牙利进攻罗马尼亚。

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抗德计划是建立在与英法结盟基础上的,在东方,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结盟了。捷克斯洛伐克总参谋部预计他们能顶住德军三至六个月的进攻,必要时能顶住匈牙利军队,争取时间让苏军取道罗马尼亚来救援,从而使法国进攻莱茵兰。然而,法国背信弃义,捷克斯洛伐克的抗德计划破产了。正如德军占领莱茵兰地区一样,这一次法国不会出兵,而英国也不会干涉。

1938年9月,英法及幕后的美国,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求得和平。在慕尼黑,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这其实是引诱德国进攻苏联。

事实上,绥靖政策是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绥靖政策无法满足德、意、日三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英法政府还背地里与德国密谈,鼓励德意等国入侵苏联,英国还与德国谈定了10亿英镑的军事贷款,把战争引向苏联。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综合实力比不上英法,更比不上美国与苏联。由于英法美以和平的名义推行绥靖政策,处处抑制苏联,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非洲,日本在亚洲,霸占了大量领土,疯狂地掠夺战略资源,使得他们的战争实力大增。

慕尼黑协定被撕毁后,英法美苏对和平已不抱幻望,但却仍然认为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