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方剂歌诀小灵通
21679200000005

第5章 祛暑剂

【定义】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治疗暑病的方剂,称为祛暑剂。

【分类】分为祛暑清热(夏月暑热证)、祛暑解表(暑令外感证)、祛暑利湿(感暑挟湿证)和清暑益气(暑伤津气证)四类。

【配伍】常配清心除烦、清热泻火、行气化湿、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等药。

【使用注意】①辨清有无兼夹病邪,尤其是湿邪。

②暑病挟湿者,应分清暑邪与湿邪的主次轻重。

③暑病多汗,易伤津耗气。

祛暑清热

清络饮(《温病条辨》)

清络银花豆花丝,翠衣荷叶竹叶齐,鲜用清凉轻清剂,暑伤肺络服之宜。主治:暑伤肺络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功用:祛暑清热。方解:君:鲜银花、鲜扁豆花———清透暑热。臣:西瓜翠衣———清暑生津利尿。

丝瓜络———清肺透络。佐使:鲜荷叶边———祛暑升清而散邪。

鲜竹叶心———清心利水。

清络:即清肺络中暑温余邪(暑热轻浅)之意。

鲜用:取其辛凉轻清,芳香祛暑,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法。

代茶饮:本方煎汤代茶饮还可预防暑病。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豆朴共为散,暑月阴暑保平安,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暑重痊。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胸闷,或伴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方解:君: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臣:白扁豆———健脾除湿,解暑。佐:厚朴———燥湿行气,宽中除满。

阴暑:指暑月受寒,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而导致的病证,不同于感暑受热之阳暑。

用法:①水中沉冷:本方“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故水中沉冷以减其温燥之性,助其下行之势。②酒:入少量酒煎,意在温通经脉,活血通阳,使药力通达全身。

《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本方改白扁豆为鲜扁豆花,加银花、连翘,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主治寒轻暑重之证。

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六一滑石与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暑邪侵心湿下注,身热烦渴泄泻保。主治:暑湿轻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功用:祛暑利湿。

方解:君:滑石———清热祛暑,渗利水湿。佐使:甘草———清热和中,缓急止痛。

用量之比:滑石颐甘草越远颐员。

解肌行水:指滑石“气轻能解肌”,“淡能行水”之功。

清燥:滑石之寒与甘草之甘相合,有甘寒生津之用。

利小便而实大便:本方所治泄泻乃湿邪下渗大肠所致,主以滑石利小便使湿去而泻自止。

《伤寒直格》(辰砂)益元散:本方加辰砂、灯心草,功兼镇惊安神。

《伤寒直格》鸡苏散:本方加荷叶,功兼辛凉解表。

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桂苓甘露猪苓草,术泽寒水滑石膏,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主治:暑湿重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上吐下泻,小便不利。

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方解:君:滑石———清暑利湿。臣:石膏、寒水石———助滑石清热祛暑。佐:猪苓、泽泻、茯苓———助滑石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燥湿。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水湿从小便而出。

使:甘草———调和诸药。

桂苓甘露:意指官桂与猪苓、茯苓相伍化气利湿,“犹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甘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五苓散合六一散,桂枝易官桂而成。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清暑益气西洋参,麦斛翠衣与荷梗,知连竹叶粳米草,暑热伤津显效能。

:。,,气,小便短赤,脉象虚数。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解: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养阴。

臣:荷梗———助西瓜翠衣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

佐:黄连、知母、竹叶———清心除烦。佐使:甘草、粳米———助西洋参益气生津,兼调和诸药。

黄连用量:大苦大寒,易化燥伤津,故用量宜小。若气津损伤重者,可减去。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由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甘草、当归、黄柏、麦冬、青皮、葛根、五味子组成,主治素体气虚,外感暑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