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方剂歌诀小灵通
21679200000014

第14章 理血剂

【定义】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称为理血剂。

【分类】分为活血祛瘀(血瘀证)与止血(出血证)两类。

【配伍】常配理气、补血、补气、温里、清热、泻下、通络等药。

【使用注意】①辨明病因,分清标本缓急。

②活血配行气;祛瘀不伤正,应中病即止。

③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活血祛瘀。

④止血配活血,血止而不留瘀。

⑤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⑥烧炭存性以增止血之力。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草硝黄,桂枝辛温不惧凉,少腹急结小便利,下焦蓄血可煎尝。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或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或妇人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

功用:破血下瘀。方解:君:桃核(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寒凉凝血。芒硝———通便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诸药峻烈之性,兼调和诸药。

桃核承气:意指用桃核破血祛瘀,(调胃)承气汤泻下瘀血。喻本方具破血下瘀作用。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

《伤寒论》抵当汤:本方去桂枝、芒硝、甘草,加水蛭、虻虫,破血逐瘀力极强,主治下焦蓄血重证。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血府逐瘀红花桃,芎芍牛膝归地草,枳柴桔梗兼调气,血化下行不作痨。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胸胁刺痛,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解: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臣:赤芍、川芎、牛膝———助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兼清瘀热,牛膝兼引血下行。

佐:生地、当归———滋养阴血,生地兼清瘀热,当归兼助君、臣药以活血。

枳壳、柴胡———行气疏肝,并使气行血行。佐使: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甘草———和中调药。

血府:原书认为在人体膈膜最低处,今泛指胸中。

血化下行:指使瘀血得活化者去,不能活化者下行之义。

配伍特点: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同施。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功兼通阳开窍,主治瘀阻头面证。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行气止痛力强,主治瘀阻膈下证。

《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功兼温经散寒,主治瘀滞寒凝少腹证。

《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功兼疏风通络,主治瘀阻经络证。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四两芪,归尾芎芍桃红施,更加地龙兼通络,气虚血瘀中风宜。

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君:黄芪———补气以促进血行,并使瘀祛而正不伤。臣:当归尾———活血兼补血。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行经络。

还五:王清任比拟正常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损五成,可致半身无气。故“还五”意即返还、恢复亏损之五成阳气,使之归十。

重用黄芪: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余药总量不及黄芪的五分借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鼓动血脉,气旺自能促进血行,亦借其固摄作用以顾护经络开泄之真气。

归尾:即当归尾。一般认为当归尾偏于破血,当归头偏于行气,当归身偏于养血,全当归则兼而有之。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柴胡,大黄红花桃仁俱,当归山甲蒌根草,瘀滞胁下酒煎祛。主治:瘀滞胁下急证。胸胁疼痛肿胀,甚则痛不可忍。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方解:君:酒大黄———活血散瘀,导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兼引入肝经(使药)。

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当归又养血。佐:当归———助君、臣药活血止痛,又养血和血。

穿山甲———破瘀通络,散结消肿。瓜蒌根———消瘀续伤,清热消肿。

:———,。

复元活血:意指服用本方后可使停积于胁下之瘀血去,新血生,且血活气行,疼痛亦舒,自可复原(元)如初。

升降同施:方中柴胡入肝性主升,大黄苦寒性善降,二者相配,一升一降,可条畅机体气机,消散胁下瘀滞。

用法:水一盏半,酒半盏。即本方按水与酒猿颐员用量煎煮,意在借酒能促进血行,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七厘散(《同寿录》)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为末,外敷内服均见长。主治:气血瘀阻,脉络受损证。瘀血肿痛,筋断骨折,或刀伤出血,以及无名肿毒、烧伤、烫伤。功用: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方解:君:血竭———祛瘀止痛,并能收敛止血。臣:红花、乳香、没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佐:麝香、冰片———助君、臣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儿茶———收敛、清热,助血竭以止血、生肌。朱砂———定惊安神。

七厘:指内服本方药量以七厘为度,提示本方用量宜轻(有一定毒性)。

外敷内服:指本方伤重者可内服,伤轻者可外敷,说明其使用范围较广。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灵脂蒲黄共,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主治: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或产后恶露不行。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方解:君: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臣:蒲黄———助五灵脂活血散瘀,通经止痛。

失笑:本方证心腹疼痛剧烈,苦闷不已,患者服用本方后可使瘀血散失而心腹诸痛悉除,遂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

用法:用较浓米醋调服。意在借其化瘀行血作用,助五灵脂、蒲黄散瘀止痛之力,兼制五灵脂之腥臭气味。

活血止血:方中五灵脂、蒲黄又具止血作用,故二药配伍,亦可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饮中用檀香,再加砂仁和胃良,血瘀气滞心胃痛,活血行气保安康。主治:血瘀气滞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刺痛或胀痛,舌暗或有瘀斑,脉涩。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解: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又凉血清热。臣佐:檀香、砂仁———行气止痛,又助丹参活血。

方中活血药丹参是行气药檀香、砂仁用量的缘倍,说明本方虽气血同治,但以活血祛瘀为主。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或散汤,丹参乳没当归攘,气血凝滞心腹痛,活血通络功效良。主治:气血凝滞证。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或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舌紫暗,脉沉涩或弦。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解:君: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臣:乳香、没药———助丹参活血祛瘀,又行气通络。佐:当归———助君、臣药活血行气,又养血而使瘀化不伤正。

活络效灵:指本方具有活血通络作用(且药性平和),对于血瘀气滞所致疼痛,其疗效犹如神仙显灵一样卓著。

方中当归、乳香、没药有活血消肿,排脓生肌的作用,丹参有凉血消痈作用,故本方亦可用于外科疮疡。

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胶麦冬,参草姜夏调脾胃,调经重在暖胞宫。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经血色黯或夹有血块,小腹冷痛,或经闭,时有烦热,舌淡苔白,脉沉紧。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解:君:吴茱萸、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臣:当归、芍芎———活血止痛,养血调经。

佐:阿胶、麦冬———养血滋阴润燥,兼制吴茱萸、桂枝之丹皮———助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又退瘀热。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复脾生血、统血之用。

半夏、生姜———通降胃气而散结,助祛瘀调经。使:甘草———调和诸药。

温经:指温散冲任经虚寒之义。方以吴茱萸、桂枝温冲任,散寒邪,使血滞温而行,血行则无瘀血停滞之患,瘀去而新生,不散瘀而瘀消散。

温清消补并用:为本方配伍主要特点,即温散冲任经虚寒、清除内生瘀热虚热、补养亏耗阴血、消散停留瘀滞之义。虽四法并用,但以温消为主。

《仁斋直指方论》艾附暖宫丸:本方去桂枝、丹皮、阿胶、麦冬、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加艾叶、香附、官桂、黄芪、续断、生地黄(米醋)。温补散寒力强,主治妇人宫寒不孕。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生化汤中归芎桃,炮姜黄酒童便草,恶露不行腹中痛,产后受寒瘀浊扰。

主治:产后瘀滞腹痛。产后恶露不行,或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舌淡,脉沉细而涩。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方解:君:全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臣:川芎、桃仁———助当归活血祛瘀。佐:炮姜、黄酒———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炮姜又止血。

童便———助君、臣药化瘀,引败血(浊液)下行。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

生化:意指生新血于化瘀血之中,亦即瘀血化而新血生。

产后方:本方曾盛行于江南一带,妇人产后有病者服之,无病者亦服之,即产后必服之方。然本方终以产后受寒而致瘀滞者为宜,故临证时还应斟酌施用。

炮姜:方中干姜炮黑,意在使其温性足而辛味减,且归入血分。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大黄虫干漆桃,蛴螬虻虫水蛭草,地芍芩杏蜜为丸,祛瘀生新功独超。主治:干血劳。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或妇人闭经,舌质紫黯,或边有紫斑,脉迟涩。

功用:活血祛瘀,破结消癥。方解:臣:桃仁、干漆、蛴螬、水蛭、虻虫———助大黄、虫活血通络,攻逐瘀血,桃仁又可润燥。佐:黄芩———助大黄清瘀热。

杏仁———通降肺气,又助桃仁润燥。干地黄、芍药———养血滋阴,清热润燥。

使:甘草———调和药物。

干血劳:久瘀可致干血,而瘀血因五劳虚极所致,故俗称干血劳。

祛瘀生新:干血内结,瘀血不去,血脉涩滞,则新血不生。若干血得润,瘀血得去,血脉畅通,则新血始生。

止血

十灰散(《十药神书》)

十灰散是急救方,二蓟棕榈丹栀黄,荷叶侧柏茅根茜,凉降止血效非常。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急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来势急迫,舌红,脉数。

功用:凉血止血。方解:君: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又祛瘀。

止血,茜草根并助祛瘀。

棕榈皮———收涩止血。佐: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使火降而血止。

丹皮———助君、臣药凉血、祛瘀。

灰:实指“炭”,亦即烧灰存性,其目的在于加强止血作用。乃取炭为黑色,血为红色,而“红见黑即止”之意。

二蓟:即大蓟、小蓟。

用法:白藕捣破绞汁,或萝卜汁磨京墨。意在取藕汁凉血止血兼散瘀或萝卜汁降气清热,以及京墨(即松之烟)止血作用,加强本方急救止血之力。

止血不留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方中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具散瘀之功,可防血止而留瘀。

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四生侧柏与地黄,艾叶荷叶共成方,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吐衄尝。

主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功用:凉血止血。方解:君:生柏叶———凉血止血,又收涩止血。

:———,。

佐:生荷叶———助君、臣药凉血止血,又散瘀。

生艾叶———助君、臣药止血,又散瘀,且防清凉止血药寒凝之弊。

四生:即方中四味药物均生用,意在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金匮要略》柏叶汤:本方去生地、荷叶,加干姜,温中止血,主治阳虚吐血。

咳血方(《丹溪心法》)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粉蒌栀青黛投,姜汁蜜丸口噙化,清肝宁肺痰血瘳。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咳嗽痰稠,咯吐不爽,痰中带血,胸胁作痛,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方解:君:青黛、栀子———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臣:瓜蒌仁、海粉———清肺热,化痰止咳。佐:诃子———清热下气,敛肺化痰。

海粉:为蓝斑背肛海兔的卵群带,有清热养阴,软坚化痰之功,药材较难寻觅,故汪昂《医方集解》中将其改成作用相似且容易采集之海浮石。

治病求本:本方证之出血病位在肺,而病本因在肝。方以折火之清肝药为主,以化痰、敛肺药为辅,而未用止血专药,实乃去其所扰则血自安之义,故本方被后世尊称为治病求本之典范。

用法:噙化。一种特殊服药方法,即将药物含在口中,使其缓缓释放,本方意指延长在上焦停留时间,以发挥持久药效,尽快达到止咳血之目的。

小蓟饮子(《济生方》)小蓟饮子用蒲黄,藕节地归栀草藏,木通滑石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方解:君: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又兼散瘀。臣:藕节、蒲黄———助小蓟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生地———凉血止血,滋养阴血。佐: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滑石、淡竹叶、木通———助小蓟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血淋、尿血:血淋为淋证之一,尿血(溲血)仅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古人常常以小便痛与不痛来区别血淋与尿血,即痛者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凉血止血不留瘀:方中小蓟、蒲黄、藕节兼有散瘀作用,又配当归养血和血,且性温可防诸药寒凉滞血,使凉血而不遏血,止血而不留瘀。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当归、滑石、栀子而成。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槐花散是许氏方,侧柏荆芥枳壳藏,清肠止血米饮下,肠风脏毒悉能康。主治:肠风脏毒。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脉数。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方解:君:槐花———凉血止血,清大肠湿热。

臣:侧柏叶———助槐花凉血止血,又收敛止血。佐:荆芥穗———疏风散邪,又助君、臣药止血。

枳壳———宽肠行气,顺降肠胃腑气。

肠风脏毒:一般认为大便下血,便前而来,其势急迫,四射如溅,色鲜红者为肠风;便后而来,其势较缓,点滴而下,色浊而暗者为脏毒。从用药来看,本方较适合于肠风。

用法:清米饮调下。清米饮即米汤,取其益气和胃,调服使全方诸药凉血清肠而不伤胃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角丸:本方槐花易槐角,去侧柏叶、荆芥穗,加防风、地榆、当归、黄芩,清肠止血之功强,且兼养血活血之效。

黄土汤(《金匮要略》)黄土汤用术附芩,生地阿胶甘草并,温阳止血又健脾,远血崩漏吐衄停。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或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解:君:灶心黄土———温中止血。臣:附子———助灶心黄土温暖中焦。

白术———益气健脾,复脾统血之权。

:、———,。

黄芩———止血。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黄土:即灶心黄土,又称伏龙肝、灶心土。为土灶中锅底正中央的焦黄土,久经火煅,其色黄赤,性味温涩。现代因药源不足,常以赤石脂代之。

刚柔相济:刚即阳刚,指方中灶心土、附子、白术具温中健脾柔,指方中生地、阿胶滋养阴血,黄芩具苦之功;柔即阴寒清热之功。如此配伍,则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