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方剂歌诀小灵通
21679200000013

第13章 理气剂

【定义】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分类】分为行气(气机郁滞证)、降气(气机上逆证)两类。

【配伍】常配活血祛瘀、清热泻火、温里散寒、化痰软坚、滋阴养血、益气健脾、温肾助阳、敛肺止咳等药。

【使用注意】①辨清气病之虚实及有无兼杂,明确轻重主次。

②重视审证求因。

③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助热生火,故慎勿过剂。

④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月经期妇女以及素有崩漏吐衄等出血倾向者,均应慎用。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火痰湿食因,香附苍芎兼栀曲,诸郁欲伸气先行。主治: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功用:行气解郁。方解:君:香附———行气解郁。

臣:———活血祛瘀,又可行气。

苍术———燥湿运脾。栀子———清热泻火。佐:神曲———消食和胃。

越鞠:鞠,同“郁”。越鞠,即发越郁结之气。

六郁:指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欲伸气先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则化火,气郁则津液内停而为湿、为痰,气滞则食停难消。火郁、血瘀、湿郁、痰郁、食郁皆可因于气郁而生,故本方重在行气解郁,使气机畅行,诸郁得解。

《证治准绳》六郁汤:本方去神曲,加半夏、橘红、茯苓、砂仁、甘草,祛湿行气力增,且兼可化痰,但无消食之功。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香附芎,枳壳陈皮芍草从,疏肝解郁兼活血,胁肋胀痛可收功。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或急躁易怒,脘腹胀满,或妇人乳房胀痛,痛经,脉弦。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解:君:柴胡———疏肝解郁。

臣:川芎、香附———行气活血止痛,助柴胡疏理肝气。佐: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陈皮、枳壳———行气止痛,下气和胃。佐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醋炒陈皮:方中陈皮用醋炒,意在借酸入肝以行气。

疏中兼养:肝体阴而用阳,故方中用柴胡、香附、川芎疏肝遂肝用为主,芍药养肝血顾肝体为辅,使体用和顺。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而成。

《景岳全书》正柴胡饮:本方去川芎、香附、枳壳,加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泻热行气血,胸腹胁肋胀痛康。主治:肝郁化火证。胸腹胁肋诸胀痛,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方解:君:金铃子(川楝子)———疏肝行气,清泄肝火。

臣佐:玄胡(延胡索)———助金铃子疏肝行气,且活血止痛。

用法:酒调下。酒性发散,通行血络,用之可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四磨汤(《济生方》)四磨乌药与槟榔,沉香人参共成方,浓磨煎服气味俱,体弱又伤七情良。主治:肝郁气逆证。胸膈不快,上气喘息,脘腹痞满,不思饮食。

:。

方解:君:乌药———调肝行气。臣:沉香、槟榔———助乌药行气,沉香又降逆平喘,槟榔又导滞除满。

佐:人参———益气扶正,防止行气之品耗气伤正。

用法:浓磨水。方中四味药物非久煎不能出性,但煎煮时间过久,又会使芳香气味散失而效减。故先磨浓汁以取其味之全,再水煎以取其味之达,使气味俱到而效如浮鼓。

《医便》五磨饮子: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白酒磨服),功专行气降逆,主治体实气结较甚者。

《证治准绳》六磨汤: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壳、大黄,行气导滞力强而无补益之功,主治体实气秘者。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金匮半夏厚朴汤,苏叶茯苓与生姜,如有炙脔梅核气,痰化郁开肺胃降。

主治:痰气交阻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饮食无碍,或咳,或呕,苔白润或滑腻,脉弦滑或弦缓。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解: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臣: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祛痰。生姜———助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止呕,且解半夏之毒。

佐使:苏叶———助厚朴行气散郁,宣肺兼引药上行。

炙脔:《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脔,成块切肉也;炙,火烤也,仲景之意在于形容妇人咽中如有异物,状若炙脔。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苏叶而成。

《易简方》四七汤:本方加大枣,兼和胃之功。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再添蒌朴胸痹尝,胸阳不振痰气阻,通阳散结功效强。主治:痰阻气滞之胸痹。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方解:君:瓜蒌———涤痰散结,宽胸利膈。薤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

臣:枳实、厚朴———下气除满,助瓜蒌、薤白宽胸散结。佐:桂枝———助薤白通阳散寒,又降逆平冲。

胸痹:即胸中气机闭塞不通,有标实、本虚之分。本方主治属标实之证。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本方去枳实、厚朴、桂枝,加白酒,通阳散结力增,而行气祛痰力减,主治胸痹而痰浊较轻者。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方去枳实、厚朴、桂枝,加白酒、半夏,通阳祛痰力增,而行气力减,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盛者。

天台乌药散(原名乌药散)(《圣济总录》)天台乌药茴良姜,青皮木香与槟榔,巴豆炒楝不用豆,寒凝气滞疝痛尝。主治:寒凝气滞之疝气。前阴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亦治妇人瘕聚、痛经。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解:臣:木香、青皮———助乌药行气疏肝止痛。

小茴香、高良姜———助乌药散寒止痛。佐使:槟榔———行气导滞,引药直达下焦。

川楝子———助君、臣药行气疏肝,散结止痛。

天台乌药:指产于浙江省天台县之乌药,质量上佳。

巴豆炒楝不用豆:指方中川楝子的炮制,即与巴豆同炒后,弃巴豆不用。其意在于以巴豆之辛热制川楝子之苦寒,并增川楝子行气散结止痛之功,避免了巴豆峻下与本方证不符之弊。

诸疝皆归肝经:足厥阴肝经由下肢内侧上行,绕阴器,过少腹,故疝气每多与肝经受邪有关。

治疝必先治气:疝每因肝经气机阻滞,复与寒邪相合而致,故治疝气当以疏肝理气(兼以散寒)为大法。

橘核丸(《济生方》)橘核丸中昆带藻,木香枳楝元胡桃,通朴肉桂酒糊丸,四种病皆可疗。

主治:疝。睾丸肿胀偏坠,痛引脐腹。

功用: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软坚散结。方解:君:橘核———行气疏肝,散结止痛。

:、、———,。

佐:川楝子、枳实、木香———助橘核行气疏肝止痛。

桃仁、延胡索———活血止痛,散结消肿。厚朴、木通———除湿,厚朴又行气,木通又通利血脉。肉桂———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兼制川楝子、木通之苦寒。

四种病:为本方原书主治,指肠、气、卵胀、水。

橘核:为治疝气之要药,与“治疝必先治气”颇合。又取其“以核走核”,可引诸药直入病所。

暖肝煎(《景岳全书》)暖肝肉桂小茴香,归杞乌沉茯苓姜,温补肝肾行气滞,疝痛虚寒正治方。主治:肝肾虚寒证。小腹冷痛,或睾丸冷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方解:君:肉桂、小茴香———温肾暖肝,散寒止痛。臣:当归、枸杞子———补养肝肾,益阴养血。佐:乌药、沉香———助肉桂、小茴香散寒止痛,又行气滞。

茯苓———渗湿健脾。

———、,。

茯苓功用:因阴寒内盛,水湿不化,故方中配茯苓渗利水湿,健脾助运。

补虚、散寒、行气:本方补虚以治本,散寒、行气以治标。但临证时宜根据虚、寒、气的轻重,随证调整其配伍关系。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匀,煎服生姜治腹痛,寒湿胀满用皆灵。

主治:中焦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方解:君:厚朴———下气消胀,化湿除满。臣:陈皮、木香———助厚朴行气化湿除满。

草豆蔻———助厚朴行气化湿,又温中散寒。佐:干姜、生姜———助草豆蔻温中祛寒,又和胃止呕。

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虽以温中命名,但不属温里之剂。本方之功实以厚朴行气化湿见长,但气滞因于中寒,故行气勿忘温

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草桂归,半夏厚朴前胡随,煎加苏叶生姜枣,上实下虚痰喘退。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咳喘短气,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腰痛脚脉弦滑。

弱,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方解:君: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臣:半夏、厚朴、前胡———助苏子降气祛痰,前胡又宣肺止咳。

佐:肉桂———温补肾阳,纳气平喘。当归———养血补虚,止咳,又可制半夏、厚朴之燥。苏叶、生姜———宣肺散寒。

佐使:甘草、大枣———和中调药。

上实下虚:上实,即肺实,因痰涎壅肺;下虚,即肾虚,因肾阳不足。本方证以上实为主,故见咳喘痰多。

,指人体呼吸之清气需借肾气下纳。今肾虚失于摄纳,以呼多吸少,气短不足一息为主要表现,故方中用肉桂温肾助纳以平喘。

当归功用:《神农本草经》云当归“止咳逆上气”。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定喘白果与麻黄,散收并用有专长,苏子杏夏冬花草,桑皮黄芩热哮尝。

主治:热哮。哮喘,或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脉滑数。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方解:君:麻黄———宣肺平喘,解散风寒。白果———敛肺定喘,祛痰止咳。

臣: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桑白皮又平喘止咳。佐:苏子、半夏、杏仁、款冬花———助君、臣药平喘止咳,又降气化痰。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兼祛痰止咳。

散收并用:方中麻黄辛温,白果苦涩,二者配伍,一散一收,合肺司开合之职,既加强平喘之功,又使宣散而不耗伤肺气,敛肺而不留邪。

麻黄功用:本方仅用一味麻黄疏散风寒以治表,但麻黄还可宣肺平喘,若与诸平喘药配伍,其功益显,故临证时即便无风寒外束,亦可选用本方施治。

哮与喘:喘指气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倚息不能平卧;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声粗,喉中哮鸣有声,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一般哮必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小半夏汤配生姜,相畏相杀和胃良,痰饮呕吐口不渴,若加茯苓效更强。主治:痰饮胃气上逆证。呕吐痰涎,或干呕呃逆,口不渴,谷不得下,舌苔白滑。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方解:君:半夏———化痰散饮,降逆和胃。佐:生姜———助半夏祛除痰饮,降逆止呕,兼解半夏之毒。

相畏相杀:指半夏畏生姜,生姜杀半夏毒。

《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本方加茯苓,化痰散饮力强。

《金匮要略》大半夏汤:本方去生姜,加人参、白蜜,功兼益气润燥,主治反胃证。

《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本方加干姜、人参,功兼益气温中,主治妊娠呕吐不止。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覆代赭半夏姜,人参草枣共煎汤,胃虚痰阻气不降,痞硬噫气力能当。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吐,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方解:君:旋覆花———下气化痰,降逆除噫。

臣:代赭石———重坠逆气,助旋覆花降逆除噫。佐:半夏、生姜———祛痰散结,助旋覆花降逆和胃。

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虚,并防代赭石质重伤胃。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心下痞硬:指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痞塞,如有物堵塞,然触之却并无有形异物。

噫气不除:噫气又称“嗳气”,俗称“打饱嗝”,指患者自觉胃脘部似有气从胸中、食管、咽部上冲,微有声音。一般情况下噫气后心下痞可减缓,甚则消失,但本方证为无形之痞,故痞硬未除。

原方代赭石用量较轻,恐其苦寒质重伐胃。若胃气不虚,可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镇降逆之功。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大半夏汤合小半夏汤,去白蜜,加旋覆花、代赭石、甘草、大枣而成。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配生姜,人参草枣共成方,清而不寒调胃气,胃虚有热呃逆良。

主治:虚热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舌红嫩,脉虚数。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方解:君:橘皮———行气和胃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以止呕。

臣:生姜———助橘皮、竹茹和胃止呕。人参———益气补中。

佐使:炙甘草、大枣———助人参补气益胃,炙甘草兼调和诸药。

呃逆:因胃气上逆喉间而发出连续不断的呃声,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属虚热证。

清而不寒:本方虽用性寒之竹茹,但又配以性温之半夏、生姜,合用则几近平性,故而清而不寒。

《温病条辨》新制橘皮竹茹汤:本方去人参、大枣、甘草,加柿蒂,功专降逆止呃。

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丁香柿蒂呃逆方,生姜人参共煎尝,温中降逆又益气,胃虚有寒不可忘。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已,或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功用:降逆止呃,温中益气。方解:君:丁香、柿蒂———降逆止呃,丁香又温中散寒。臣:生姜———助丁香、柿蒂温胃降逆。佐:人参———益气补虚,养胃和中。

《卫生家宝方》柿蒂汤:本方去人参,功专温中降逆,主治正气不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