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教堂
21663900000007

第7章 西斯廷礼拜堂

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Chapel)为梵蒂冈宫的教皇礼拜堂,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郊的梵蒂冈城。该堂建于1480年,原为教皇个人的祈祷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称。礼拜堂长40米,宽14米,堂内没有柱子,为长方形砖石建筑物。侧墙的高处有6扇半圆拱形窗户,房顶呈穹窿形状,其面积近600平方米。

西斯廷礼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精华而闻名于世,包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波提切利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堂内祭坛两侧墙壁各有6幅壁画,由平图里乔、佩鲁吉诺、波提切利、科西莫·罗赛利、西尼奥利等名家创作。南墙上的摩西组画从西往东分别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与叶忒罗的女儿》《以色列人与法老军队在红海》《摩西给以色列人带来“十诫”律法》《惩罚可拉党》《摩西之死》。北墙上的耶稣组画从西往东分别是:《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耶稣招收门徒》《耶稣登山宝训》《耶稣传给圣彼得天国的钥匙》《最后的晚餐》。

祭坛后正面墙上是米开朗琪罗的名作《最后的审判》。画面展现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对天下人进行审判。受审的人们表情各异,性格鲜明,有人扪心自问,有人惊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于表述,有人则绝望至极。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带入天堂,撒旦则把下地狱的人赶进地狱。

礼拜堂房顶上是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巨画《创世纪》,画中共有数百个人物形象。整个画面分成两部分,绘有上帝创造世界的9个场景,即《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挪亚方舟》《挪亚献祭》《挪亚醉酒》。房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另一部分,分别绘有耶稣的祖先等。《创世纪》画面宏大,人物纵横交错,使人仰视画面时有一种庄严肃穆、神圣可畏的感觉。

礼拜堂侧墙上方窗户之间有众多的教皇画像。每当在重大的礼仪性场合,侧墙下部用描绘《圣经》故事的挂毯加以装饰。挂毯由拉斐尔设计,于1515—1519年在布鲁塞尔编织。拉斐尔所作的《西斯廷圣母》在他的大量圣母图中被公认为杰作,这幅作品,从构思到完工均显出画家严肃的深思,反映了拉斐尔的人道精神、文化素养和完美的技巧。这幅画的布局初看起来十分单纯,实际上,画面摆脱了矫揉造作与刻板公式的无懈可击的均衡,一点也没有使人物行动的潇洒从容受到约束。从我们的角度看来,圣母在同一个时间里既是向前走动,又是站定在一个地方。圣母的形体飘飘然腾云驾雾,同时又具备了人体的真实重量。从圣母抱着圣子的两手的动作中,可以看得出把孩子紧紧搂住的母亲下意识的激动。在圣母略扬起的眉毛上,在张得挺大的眼睛里,显示出忐忑不安的倾向,显示出一个人在突然了解她所遭遇的命运时透露出来的那种感情。同时,圣母的目光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很难捉摸,她似乎不是瞧着我们,而是遗漏了我们或是超越了我们。这仿佛是预见到她儿子悲惨的命运,同时准备把她的儿子作为牺牲品奉献出去。丰健而优美的体形,简朴的衣裳和赤裸的双足,明确地让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间的慈母,而非天上的圣母。这种宗教题材上强烈表现出世俗的情感的艺术,在精神上与人民建立了强大的交流,洞见了这个时代人民灵魂深处的震颤,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美感。

1993年教堂顶部画被修复。1993年6月4日罗马教廷为两台价值65万里拉的空气调节和净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举行了揭幕仪式。新系统将依靠安置在教堂隐蔽处的75个电子传感器发挥作用,使教堂温度昼夜保持在稳定的25摄氏度。同时,参观教堂的人数一次将被限制在700人以内。专家认为,过去蜡烛的烟熏和火炬的燃烧是壁画损坏的主要原因,而空气污染、温度和湿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达200万游客的呼吸则是这些艺术品的现代天敌。从理论上讲,教堂的12扇窗户将永远封闭,以使教堂内部系统免受罗马日益拥挤的交通状况产生的污染的危害。

这座花费13年建造的教堂是欧洲最大的现代教堂,它可以同时容纳7200名朝圣者,相邻的室外广场更可以容纳30000人。螺旋形贝壳般的平面在提供公共集会的同时保留了个人私密性。除其巨大的尺度外,建筑有意地回避传统意义上的纪念性:它低矮弯曲的体量依山就势,与村镇自然衔接;绿色的铜皮屋顶融入意大利南部的田园风光。宽敞的前部广场使人回想起了坐落在地形中的古希腊剧场,人工景观与自然世界共生。

有机的建筑形态被从中央祭坛发散出的一系列石拱券打破,建筑师运用先进的结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切割为这种传统材料带来了革新,荷载被均匀分配到各个部分,同时结构性能的可控性更强。这21个拱券满足了不同跨度的需要,最大50米的跨度创造了有史以来石拱券之最。这些石拱券在内部通过不锈钢绳索得以加强,纤细的金属龙骨向上伸出支起铜铁皮屋顶,屋顶叠错的鳞片仿佛巨大的龟壳。室内选材朴实,传达了肃穆而开放的氛围,室内外空间通过简洁的玻璃墙划分,消解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物理界限。整座教堂通过探索石材和光线的运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达到了静谧而卓越的效果。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圣约翰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并称为天主教的四大教堂。它之所以跻身于天主教四大教堂之列,不仅是因为它雄伟壮丽的建筑规模,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宗教地位。在这座教堂中央进口两侧写着一行拉丁文字“世界所有教堂之母”。这表明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所有教堂中最早的一座。这是一座主教教堂,因为这里有罗马大主教的布道台,就是教皇的布道台。每一位新当选的教皇第一次离开梵蒂冈的时,必须先来到圣约翰大教堂,来接受他的古代驻地的所有权。这也就注定了圣约翰大教堂在宗教中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

在罗马帝国时代,这一地区叫作“拉特兰”,是一个大家族的财产。君士坦丁大帝娶了这个家族的法乌斯塔,于是这片土地成了陪嫁的嫁妆。公元315年到318年期间,法乌斯塔将所有这些赠送给了教皇梅尔基亚德,以便为教皇提供驻地。君士坦丁下令在此建立教会当时最大德教堂。此后,这一教堂成为罗马的主教教堂。这里作为教皇们的驻地一直持续了大约一千年。

公元1305年到1377年,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教皇被迫流亡到法国。期间旧的教皇宫被大火焚毁,现在只剩下了至圣小堂。因此,1377教皇结束流亡生活回到罗马后,才决定将教皇宫迁至梵蒂冈直至今日。在至圣小堂中,最著名的是它的二十八阶大理石圣阶。相传,这圣阶来自耶路撒冷,耶稣在这一圣阶上受到审判和鞭打。后来,圣海伦娜让人把这一阶梯运到罗马。多少个世纪以来,虔诚的教徒们来到这里,跪着爬上这一圣阶以祈祷。

经过几个世纪的修复重建,圣约翰大教堂终于于1735年完工。雄伟教堂顶部立有高大基督塑像,基督两侧分别是圣师圣安博罗焦和圣阿戈斯蒂诺等。步入大教堂前廊,右侧是圣门,左侧壁龛中是君士坦丁大帝像,这是他少有的几尊塑像中的一尊。就连古罗马人也很少看到这位皇帝,因为他生在多瑙河畔,长在亚洲,一生只到过罗马三次。教堂中间的铜门建于公元305年,于公元1605年由罗马元老院宫搬到这里的。

大教堂大庭的壁龛中雕刻了众多圣徒和浮雕,栩栩如生。在这里有一幅乔托创作的壁画,不是很起眼,但是它却真实记录了在1300年,教皇博尼法乔八世在圣约翰大教堂庄严宣布公元1300年为第一个圣年。在大教堂后部是宗座祭坛,这个祭坛只有教皇才有资格登上进行礼拜。在祭坛的上方是神龛,里面供奉着圣彼得和圣约翰,塑像的头部分别是两位圣人的头骨。

在宗座祭坛的后面,祈祷室前面室教皇马丁诺五世的铜墓。相传,正是他的一位先祖将鞭挞基督的木柱由耶路撒冷运回了罗马。在宗座祭坛的左边是圣礼祭坛,上面供奉着最后的晚餐餐桌的残片。

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96年才最后完工。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圆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圆顶内有螺旋形阶梯直通穹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圆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末日的审判》。

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15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14世纪的卡诺尼奇门。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有人称其为世界第四大教堂。

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3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