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中册)
21662400000066

第66章 妇科(4)

雄激素可以对抗雌激素,可制止肌瘤的继续生长,减少盆腔充血,并使子宫内膜萎缩,同时能使子宫血管壁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减少子宫出血。雄激素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适合于近绝经期、症状较轻、肌瘤不是很大或目前暂不能手术的病人,全身状况差不能手术者也可用此疗法。雄激素(按丙酸睾酮计算)每月用量不应超过300mg,否则易出现多毛、痤疮、声音粗哑、生胡须等男性化改变。对子宫肌瘤太大或子宫黏膜下肌瘤,雄激素效果较差。

丹那唑适合于8孕周大小的子宫肌瘤或合并子宫腺肌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性月经过多,并伴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量者。内美通使肌瘤缩小、月经量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GnRHa适用于:45岁以上,子宫肌瘤造成月经过多、贫血,虽有手术指征,但不愿手术的妇女;GnRHa治疗子宫肌瘤也有不良反应,如更年期综合征,可出现潮热、出汗、头痛、关节痛、阴道干涩等,但一般能忍受。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每日10~25mg,连用3个月,子宫肌瘤的体积会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瘤体可缩小56%左右,但停药后肌瘤又会增大。术前用药后可使瘤体缩小,术中出血减少。近绝经期妇女患子宫肌瘤后服用米非司酮可使闭经提前。

8.怎么选择子宫肌瘤的手术适应证

(1)肌瘤引起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造成贫血等,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2)肌瘤充塞盆腔,压迫膀胱、直肠等引起症状,如有排尿排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3)瘤子生长迅速,变软,疼痛,疑有恶变。

(4)子宫与肌瘤的大小超过怀孕3个月大小。

(5)子宫黏膜下肌瘤。

(6)年轻妇女需要生育者,即使肌瘤不大,症状较轻,为争取早日解决生育问题,也应手术将肌瘤摘除而保留子宫。

(7)绝经后肌瘤不缩小,反而增大。

9.怎么选择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

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症状,肌瘤种类、生长部位,瘤子大小,有无合并症,是否需要保持生育机能等各种因素具体考虑和选择。

目前对子宫肌瘤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通过开腹、腹腔镜、宫腔镜或经阴道手术,也可采用超声聚焦、射频消融、微波等对不同的部位、不同大小的肌瘤进行处理,具体应由医生、病人和家属共同商讨决定,因各有利弊。

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措施,一般来说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能迅速消除病人的症状,如制止月经过多,除去盆腔压迫症状,子宫切除可免除今后的后顾之忧,子宫肌瘤摘除术则对医治不孕不育或流产等有益。原先因子宫肌瘤、月经过多造成的贫血,手术后也将会得到改善和好转,使体质明显增强。

对于年轻或未到绝经期的妇女,手术去除瘤子,如仍保留卵巢,理论上对内分泌没有多大影响,但实际因卵巢血供影响,使功能可提早衰退,提前出现绝经后综合征。

10.更年期妇女患子宫肌瘤怎么办

临近更年期发生子宫肌瘤应怎么办?这要根据肌瘤生长部位、大小、症状轻重以及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考虑。常采取如下治疗方案:

(1)随访观察适合于更年期接近绝经期妇女,肌瘤生长缓慢,且子宫不很大,无月经过多,无压迫症状者,可以3~6个月复查一次,暂不用药物,期待绝经后子宫肌瘤自然萎缩。绝经后子宫肌瘤萎缩,但患有子宫肌瘤的妇女绝经经常较晚,在观察期间若肌瘤继续增大或有其他症状仍应手术治疗。

(2)西药常用激素,对改善病人症状,如减少月经量等有效。对月经量较多而肌瘤较小,已排除子宫内膜癌的病人,可用雄激素治疗。雄激素可对抗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而减少出血。如甲睾酮舌下含服,每天2次,每次5~10mg,或丙酸睾酮肌注,每周2~3次,每次25tmg。注意雄激素每月剂量不能超过300mg以免引起男性化。除激素治疗外一般的止血药,如卡巴克络(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等对减少出血也有一定作用。

(3)中药治疗中药对减少月经量、腹痛等有效,但用药时间一般较长。应请中医师根据辨证论治处方治疗。

(4)手术治疗更年期妇女患子宫肌瘤有下列情况应手术治疗,如肌瘤较大(对于12孕周子宫大小),即使无症状也应手术;月经量多,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压迫症状、肌瘤生长迅速、宫颈肌瘤、黏膜下肌瘤、阔韧带肌瘤也均宜手术。

11.怎么看待子宫肌瘤手术时的卵巢切除问题

做子宫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时卵巢的去留,应根据病人年龄、病变范围、治疗目的、切除卵巢对生理的影响、保留卵巢会不会有不良后果,以及病人和家属的要求等综合起来考虑。

(1)良性子宫肌瘤,若卵巢外观正常应尽量保留,切除卵巢给病人带来的危害比保留卵巢发生病变的威胁严重。

(2)年轻病人保留双侧卵巢比单侧好。

(3)50岁以上妇女尚未绝经者,手术中未见卵巢萎缩也可酌情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但必须定期随访检查。

(4)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癌或卵巢恶性肿瘤应切除双侧卵巢。

(5)已绝经且卵巢已萎缩的可切除双侧卵巢,个别病人不愿切除,需与病人及家属进清利弊,即使保留,也必须定期随访检查。

子宫肌瘤病人做子宫切除时一般不需要切除卵巢。因为肌瘤是长在子宫上,而并非长在卵巢上所以正常的卵巢均应保留,使其继续发挥卵巢本身的内分泌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当卵巢也有病变,如卵巢上有肿瘤、子宫内膜囊肿(也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则应考虑切除有病变的一侧卵巢,对卵巢巧克力囊肿也可做剥出术,保留该侧正常卵巢组织。对已绝经的老年妇女或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癌、卵巢恶性肿瘤的病人,则卵巢宜一并切除。

卵巢对妇女的生理、心理、内分泌功能、维持性功能等关系重大,若双侧卵巢均予切除,造成人工绝经,易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如潮热、出汗、性情改变、阴道干涩、记忆力减退,同时易发生骨质疏松、冠心病、老年性痴呆等。

对妇女来说有两个正常的卵巢比有一个好,有一个正常的卵巢比保留部分卵巢好,有部分卵巢组织比没有好。可见卵巢的作用和对内分泌、性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卵巢不能随便切除,下刀前必须三思而行。

§§§第五节子宫内膜异位症

1.子宫内膜异位是怎么回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不同程度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以外的部位。顾名思义,子宫内膜应该在子宫内的。但是子宫内膜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脱离正常覆盖在子宫腔的位置而迁移到其他地方,如盆腔、卵巢等,甚至远至肺部等处,变成了子宫内膜组织。上述这些变迁或演变的子宫内膜,迁移到正常子宫内膜所在以外的地方,这就称为异位子宫内膜。

但奇怪的是,异位的子宫内膜与子宫腔内正常的子宫内膜一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异位的子宫内膜也存在腺体、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等结构。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同样会有增生、分泌和行经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和酶等。尽管子宫腔内和子宫腔外的子宫内膜在活力、结构和对卵巢分泌激素的反应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各自的出路不同,子宫腔内的内膜脱落变成月经后,可经阴道而排出体外;而子宫腔以外的子宫内膜,也就是异位子宫内膜,虽然也有月经样的变化,但并无出路,这些脱落异位子宫内膜日益积聚,并刺激周围正常组织或发生粘连等,引起一系列病变,从而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就变成了“离”宫出走的异位子宫内膜,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可在机体的许多地方出现,如它可直接蔓延到子宫的表面及其周围,也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转移而迁徙到远处(指骨盆以外)。异位的子宫内膜最容易“落户”到卵巢和盆腔,几乎80%的异位子宫内膜累及卵巢,其次为盆腔、子宫直肠窝、子宫后面、盆腔腹膜、子宫后的骶骨韧带、直肠和乙状结肠表面,还有输卵管、输尿管、膀胱、阴道等。远处也到达阑尾、腹壁、淋巴结,甚至肺部、手臂、肝、肾和心包腔等。有的异位子宫内膜很浅表,显而易见,或呈蓝紫色结节;有的深藏于隐蔽之处,表面无异常而被忽略。异位子宫内膜“离”宫后就可“栖身”和“落户”在上述各处,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症状,形成妇科的常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2.为什么会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来看,也是千变万化,有细胞增生、浸润,又容易复发,本病已成为目前妇科领域中的难治之症,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妇科病。有人提出疑问,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是不是免疫性疾病?是不是炎症性疾病?是不是出血引起的疾病?有时令医生束手无策,使病人无所适从,这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

(1)年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青年和中青年妇女,在初潮前无发病,青春期发病也罕见,性成熟为好发年龄,妊娠期能阻止疾病发展,绝经后异位的子宫内膜又逐渐萎缩吸收,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功能相关。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主要依赖雌激素的存在,这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2)体质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体型可影响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也即身体内在的自身雌激素水平。肥胖可能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因素,因为脂肪组织促进雄烯二酮转化为雌激素。身高的危险因素较体重更为显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身高均超过对照组人群。

(3)月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一般地说,初潮提早、月经规则但周期缩短、经期持续延长、经量增多并伴有痛经等月经特征的妇女,易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周期小于或等于27日,经期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7日的妇女,其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性高于月经正常的妇女2倍以上。随着痛经的加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在增加。痛经程度与子宫收缩强弱有关。子宫收缩易使经血倒流,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4)遗传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现已证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遗传倾向,15%~20%病人有家族史,如直系亲属中有本病病人,则她们的发病率要比正常人群高7倍,而且病情也更为严重。研究还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姐妹间的发病率也高于普通妇女人群。从染色体、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卵巢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5)运动强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规则运动可降低卵泡期和黄体期的雌激素水平,可使雌酮/雌二醇比率升高,这种改变程度与运动强度和年龄相关。一般经期不宜剧烈运动和负荷过大,尤其经期倒立、旋转运动,否则,易促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月经期骑自行车的时间过长,也易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6)疾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除了身高、体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系以外,其他疾病也与本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乳腺增生、变态反应性疾病(湿疹、荨麻疹、反应性鼻炎、对某些药物或食物过敏),以及阑尾或扁桃体切除妇女,因免疫功能降低,均会增加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性。另外,A型血妇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易感性。

3.为什么“放环”、人工流产不当、剖宫产都易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1)放置宫内节育器放置宫内节育器也是触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出现月经量增多,增加了子宫腔内压力,导致经血倒流,引起子宫内膜种植有关。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以后,可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这也是促使本病发生的一个因素。

(2)人工流产不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人口数量已大为控制,这其中有许多妇女因避孕失败而需要做人工流产。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常采用电动吸刮来清除子宫腔内的小胚胎。操作时,负压控制不当,就易促使子宫内膜碎片和血液通过输卵管而进入盆腔,引起内膜种植而发病。为防止人工流产后发生本病,在人工流产手术时,应正确使用负压,吸管拔出宫颈管时不要带负压,术后要防止子宫颈、子宫腔粘连。若需人工流产后结扎输卵管的,应先结扎输卵管,然后再吸宫为宜。

(3)剖宫产目前国内剖宫产率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这是因为手术中在处理胎盘和子宫内膜时,血液中含有的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在子宫壁肌层或腹壁切口,日后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实验也证实,将猴子的子宫口直接向腹腔或腹壁开放,数月或数年以后,这些猴子均发生了子宫内膜异位症。

4.怎么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若是在发病初期,可无任何不适,待进一步发展后,常有痛经、月经紊乱、不孕症、性交痛、肛门坠胀痛、大便痛、尿频等症状。当妇科检查时,常有子宫后倾,不活动、子宫稍有增大,并在子宫双侧稍后的盆腔可摸到包块,这实际上就是卵巢巧克力囊肿,该囊肿不活动,常与子宫粘连;有时在子宫后的骶骨韧带处可触及结节,并有明显触痛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而且疼痛与疾病的范围不一定成正比。疼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也不一,这些疼痛困扰着妇女,是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和夫妻关系的一个大问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五大疼痛是:痛经、性交痛、排便痛、触痛和急腹痛。

(1)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特点是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也就是说,原来初潮时没有痛经,每次月经来潮均无明显不适,但以后出现痛经现象,而且痛经程度逐步加剧,呈进行性,一次比一次明显,一年比一年加剧。

(2)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月经前、月经后排便常有疼痛,疼痛难忍,这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变在盆腔底部、子宫后、直肠前,而且互相粘连,当粪便通过乙状结肠和直肠时,引起肠道收缩,使粘连部位相互牵拉,刺激腹膜,产生疼痛。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变在骨盆底部、直肠周围,所以易引起性交痛、肛门坠胀、大便痛、便秘等。

(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常有性交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变部位在直肠子宫陷凹或阴道直肠隔,使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卵巢发生粘连,性生活时由于这些组织收到牵拉,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而产生疼痛,尤其是阴茎插入阴道深部,接触性疼痛更为明显,这些病人在月经前期有性快感减退,疼痛和不适更令病人对性生活缺乏乐趣。这种现象与医生做妇科检查时用手触及病人的阴道深部,牵引粘连的子宫、附件(输卵管和卵巢)和腹膜,引起的腹膜刺激症状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