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中册)
21662400000065

第65章 妇科(3)

少数慢性宫颈炎,因宫颈肥大,面积广而深,涉及宫颈管者,或宫颈黏膜外翻严重者,需做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治疗包括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

宫颈炎的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只对少数病人适用,大多通过物理治疗均可解决问题,但目前也有少数医疗机构滥用宫颈炎的手术治疗尤其是购置了LEEP器械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扩大LEEP术,通过媒体大做广告,称宫颈糜烂均可用此来治疗,当然收费可提高,但因适应证不强,操作又无经验手术并发症增多,出血感染,再次使用药物(止血药、抗生素、挂大量液体),甚至住院,此也作为医院或科室“创收”的一种手段,真是缺乏医疗道德,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实在要不得。此外,无适应证地滥用LEEP治疗还有远期并发症,如宫颈机能不全、宫颈管狭窄、宫颈黏液缺失,诱发输卵管功能障碍,影响生育功能及性功能等,若今后怀孕易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增加,胎膜早破发生率增高,剖宫产率增加等。

LEEP不能滥用,应有适应证和熟练的技巧,经典的适应证是:(1)怀疑宫颈癌前病变Ⅱ、Ⅲ级;(2)怀疑宫颈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3)癌前病变Ⅰ级或Ⅱ级随访不方便者;(4)怀疑宫颈不明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ASCUS);(5)有症状的宫颈外翻。所以LEEP刀不能随便用于治疗宫颈炎、宫颈糜烂,更不能随便夸大适应证,更不能作为“招财进宝”的手段之一。

7.怎么正确对待宫颈炎、宫颈糜烂的诊治

(1)宫颈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涉及女性一生健康和家庭幸福。

(2)宫颈炎和宫颈糜烂是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3)宫颈炎、宫颈糜烂对妇女影响大,从娘胎中的女性胎儿、青春少女、佳丽靓女、中老年妇女、甚至老妪均是常见病、多发病。

(4)宫颈炎、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是两回事,不能等同。宫颈炎、宫颈糜烂本身不会变成宫颈癌,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只有在前面的基础或者又有高危HPV的长期存在,才能诱发宫颈癌。

(5)宫颈炎、宫颈糜烂发病因素多达20个之多,不能轻易以某种原因随便解释。

(6)宫颈炎、宫颈糜烂诊断和治疗前要按正规步骤和顺序进行。

(7)宫颈炎、宫颈糜烂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单靠药物治愈可能甚小,只能起到暂时的对症处理。

(8)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宫颈物理治疗,各种名目和方法众多的治疗器械,实际作用和原理均类同,物理治疗的效果好坏关键是操作的方法,深、浅度的掌握及其经验,而不是什么器械。

(9)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不能滥用LEEP来治疗宫颈炎和宫颈糜烂。

(10)重视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之,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生原因诸多,至今全世界均无良策防治,因而涉及面较广,所以呼吁妇女应重视妇女一生的保健,定期妇女病检查与防治宫颈癌检查相结合,及早诊治,做到防患于未然。

8.怎么认识宫颈“糜烂”会不会癌变

子宫颈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疾病的高发地段,包括发育异常、炎症,甚至良恶性肿瘤等,子宫颈炎症可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常见的慢性宫颈炎在病理学上又有许多类型,包括糜烂、息肉、肥大、纳氏囊肿、颈管黏膜炎。其中,对“宫颈糜烂”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一些医疗单位出于赢利目的,把宫颈柱状上皮向外生长替代鳞状上皮的过程(所谓糜烂)说成是癌前病变甚至是宫颈癌,过度治疗这种所谓的癌前病变,造成一系列误诊、误治,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1)宫颈糜烂应该称为宫颈内膜“外移”或“移位”早在1925年阴道镜应用后,专家已发现宫颈糜烂的名称使用不当,建议改为“假性糜烂”,与急、慢性宫颈炎时的真性糜烂相区别。近年,国外期刊书本上已将宫颈糜烂改为宫颈内膜异位(ectopia),我国认为改称为宫颈内膜“外移”或“移位”为妥。

(2)慢性宫颈炎不宜用LEEP刀治疗通常,慢性宫颈炎或宫颈黏膜外移伴感染时,医生会给病人阴道局部用药消炎,并择时做宫颈物理治疗(微波、激光、冷冻、电灼等)。需要注意的是,慢性宫颈炎不能随便使用LEEP刀(环状电切术)或宫颈锥切,尤其不宜使用LEEP刀治疗。否则属于过度治疗,不仅易导致妇女大出血、阴道壁损伤、宫颈狭窄、粘连、宫颈黏液缺乏、宫颈功能不全、宫颈变短等,还可影响精子穿透和上行,造成不孕不育或流产、早产等。

(3)“宫颈糜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按如今的看法,“宫颈糜烂”这个名词是有问题的。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向子宫颈外面翻出,局部看起来充血呈红色,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糜烂。实际上,它是初生头几天女婴和青春发育期至妇女绝经前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主要是因为此阶段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促使子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向宫颈外口生长,而非真正的宫颈糜烂。

女性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或出生后头几天的女婴宫颈也有“糜烂”(柱状上皮外翻或外移),主要是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使宫颈柱状上皮向外生长替代鳞状上皮,也称先天性宫颈“糜烂”。女婴出生几天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又恢复正常,宫颈也光滑了。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增加,所以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易致“糜烂”状。女性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既然是生理反应,只要局部无炎症,白带形状正常,局部外观清洁,范围不大,无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无异常出血,就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即可。若宫颈分泌物多、异常,病变范围大,一般可先行阴道局部用药治疗,必要时用物理治疗,如微波、激光、冷冻、电灼等均可。

9.怎么看待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癌正误观

错误认识

正确观点

宫颈炎=宫颈糜烂

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是宫颈炎性病变的总称,“糜烂”只是宫颈炎症中的一种类型

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缺损,就是炎性糜烂

雌激素易使宫颈柱状上皮外翻,呈现局部菲薄的粉红色,并非真正的炎性糜烂

“老祖宗”将cervical erosion翻译成宫颈“糜烂”

Erosion是失去上皮,上皮脱落,溃疡之意,而实际所谓的宫颈“糜烂”是由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的过程,而非真正的炎症

宫颈“糜烂”会变成宫颈癌

宫颈糜烂不会变癌,只有宫颈有高危型HPV(人乳头状病毒)持续感染,才可能会逐步变成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

50%以上的妇女都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

这是认识上的错误,是用来恐吓妇女或招摇撞骗的鬼话

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就是癌前病变或宫颈癌

鳞化是指外翻(移位)的柱状上皮被新形成的鳞状上皮生理性取代,又称鳞状化生,属于正常范围内的良性变化

§§§第四节子宫肌瘤

1.子宫肌瘤是怎么发生的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多见的良性肿瘤,有人统计30岁以上的妇女50%患有本病,只是大小不一,瘤子数目不一,它可能会对妇女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月经过多、不孕不育、痛经、白带增多,甚至个别子宫肌瘤还会恶变。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肌层中的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组织。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在中年妇女。典型的子宫肌瘤是实质性球型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肌肉组织有明显界限,肌瘤与周围子宫肌层形成假包膜,若切开包膜,肌瘤即自然跃出,容易剥离。肌瘤切面为旋涡状结构,肌瘤的颜色和硬度随纤维组织多少而变化,若平滑肌多,则色略红,较软;反之则色较白,质较硬。

子宫肌瘤真正发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对子宫肌瘤的组织发生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子宫肌瘤原始发生于子宫肌层组织的平滑肌细胞,即子宫肌瘤是肌层内未成熟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另一种认为子宫肌瘤是来源于子宫肌层内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一般以前一种见解为多见。

2.怎么认识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

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妇女,也即卵巢功能旺盛时期,以40~50岁最多见。也有统计表明41~50岁之间占50%,31~40岁占28%左右,21~30岁、51~60岁之间少有发生,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极少发生。但是有报告最小年龄是10~14岁,国内最小为15岁。

50岁以后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子宫肌瘤的发生也减少,绝经后一般不会有新的子宫肌瘤发生,且原来有的子宫肌瘤也会因绝经使子宫肌瘤萎缩。若绝经后子宫肌瘤再增大,则表示肌瘤发生变性,甚至会有恶变可能。

子宫肌瘤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从临床或从实验方面都有过不少的研究,但均未能获得确切的结论。目前已知,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关系密切,与遗传、卵巢内分泌功能、生长激素、胎盘泌乳素等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又有一些新的假说。

3.怎么识别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

子宫肌瘤的症状并不特殊,一般常见的妇科症状,如子宫出血、白带增多、下坠感、疼痛或痛经、不孕等也常见于子宫肌瘤病人。除了上述的表现外,子宫肌瘤病人也可因上述症状而出现一些其他的表现,如贫血、排尿不畅或尿急尿频、排便不畅等现象。

月经过多、月经期延长和月经周期缩短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严重的病人每于月经来潮初期血流如注,常沿着大腿下流,并有血块排出,在较短的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而导致贫血,若月月如此,再加上周期缩短导致出血机会增多,可致贫血加重,影响健康、工作、学习,也有不规则出血或持续性出血,出血时间不定,经量多少不一,出血间隔时间不等,有的病人出血可持续1个月左右,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月经过多主要原因是子宫上长有肌瘤,容易使盆腔充血。另外子宫肌瘤病人的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大,或者子宫肌瘤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的增生变化、子宫收缩力降低、子宫黏膜下肌瘤表面破溃等变化,也均可引起月经过多。

当肌瘤生长在宫颈或子宫下段靠近子宫颈处,增大而局限于盆腔内,长到一定程度可压迫膀胱和直肠,产生尿频尿急,或引起便秘、大便不畅或排便困难。

4.怎么正确看待绝经年龄子宫肌瘤的萎缩问题

对50岁以上的绝经妇女来说,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肌瘤发病率也有下降趋势。

此时发现的肌瘤,实际上以往早已存在,但无明显症状而已。一般情况下,随着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也不再增大,且有缩小和萎缩趋势。

但是绝经年龄的子宫肌瘤也有自身一些特点;

(1)体内雌激素下降,子宫血供减少,使肌瘤变硬缩小。

(2)肌瘤因血液循环障碍,钙盐沉积,可使肌瘤变硬和形成结石。

(3)绝经后子宫肌层进行性萎缩,而肌瘤萎缩较慢,两者不同步,可使原先在肌层内的肌瘤向子宫腔突出而成为黏膜下肌瘤,易引起子宫不规则出血。

(4)绝经后子宫肌瘤易发生红色变性或恶变为肉瘤,也可与子宫内膜癌并存。

所以,绝经后的子宫肌瘤,不一定都萎缩,有些反而增大,应引起重视,及时诊治。

5.怎么诊断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绝大多数病人根据好发年龄、月经过多、不规则出血、盆腔包块、压迫其他脏器、不孕不育、贫血等症状和体征,再经过医生妇科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但对于瘤子还小,或子宫还未增大的子宫肌瘤,则需要采用一些其他的辅助检查,如B超、探查子宫腔、诊断性刮宫、X线检查(腹部摄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腹腔镜等协助诊断。因为子宫肌瘤病人的子宫腔大多会有增大,通过探针探测子宫腔深度的同时,还可探明子宫腔有无变形、探针进入子宫腔有无迂回弯曲的感觉、子宫腔内有无向宫腔内凸出及高低不平的黏膜下子宫肌瘤。诊断性刮宫,除了了解子宫腔的变化和有无突向宫腔的肌瘤外,还可刮取子宫内膜,经病理切片检查,了解子宫内膜病变,如有无子宫内膜增生、有无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

通过宫腔内镜直视可观察子宫腔内的情况,也可观察子宫内膜,并通过诊断性刮宫对可疑病变做进一步病理诊断。腹腔镜在直视下能清楚地辨认子宫肌瘤,即使是较小的浆膜下肌瘤也容易被发现,还可正确鉴别子宫肌瘤或其他妇科疾病。

目前B型超声波已成为诊断和检查子宫肌瘤的常规措施之一。特别是采用阴道B超后,病人不需憋尿,随时可检查。超生检查可测出子宫大小及形状,可探明肌瘤的大小、个数、部位。若行彩色超声检查则参考价值更大。

6.怎么把握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

治疗子宫肌瘤必须根据病人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轻重、子宫肌瘤的大小和全身状况等全面综合考虑,不能千篇一律,随便对号入座,有时要做出正确处理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1)根据症状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不少妇女虽患有肌瘤,但不接受治疗而仍能长健康生存,所以说病人有无症状是决定治疗方针的主要根据。对子宫肌瘤病人是否要进行治疗,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包括观察、药物、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2)肌瘤的大小和部位肌瘤长到多大属安全范围至今难以肯定。现在绝大多数医师主张以肌瘤相当于妊娠12周的子宫大小为界,超过此标准要手术治疗,对子宫增大如妊娠2个月大小,且有月经过多等症状的也劝告手术治疗。对子宫颈部、子宫下段的肌瘤,或子宫黏膜下肌瘤也应施行手术为宜。如有盆腔合并症或肌瘤生长快者,也应及早手术。

(3)年龄与生育状态渴望生育的年轻病人当然应保留子宫,经观察一个时期仍不怀孕可考虑做子宫肌瘤挖出术。有症状的年轻病人或肌瘤大的则应及早手术。对已有小孩的中年妇女,子宫是否要切除也应慎重,若药物治疗无效,子宫继续增大,症状明显,可考虑手术。

(4)全身状况若因子宫肌瘤引起的全身状况不良,如严重贫血等,则应在积极处理后做子宫切除,而对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状况不良,应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选择治疗方案。

7.怎么选择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

药物治疗的目的,一是针对子宫肌瘤本身进行治疗(如雄性激素),二是针对一些症状进行治疗(如止血剂),主要包括激素类、中药类和对症的止血药等。(1)激素类,如丙酸睾酮、甲睾酮、丹那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米非司酮等;(2)止血药,如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止血环酸等;(3)子宫收缩剂,如麦角浸膏、益母草浸膏、麦角新碱、缩宫素等;(4)维生素类,用于综合治疗;(5)中医中药,包括煎药和中成药,需要辨证论治。以上药物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