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
21657500000040

第40章 考古发现(1)

司母戊鼎的主人是谁 \ 中国首个女将军古墓,千年未被盗之谜 \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 \ 谁才是兵马俑真正的主人 \ 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吗 \ 董卓盗墓未果反受辱 \ 曹操之墓为何与儿媳相连 \ 万人挖不动武则天墓 \ 元代皇帝为何没有陵墓 \ 慈禧陵墓被盗,慈禧脖子挨刀

司母戊鼎的主人是谁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的制作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其腹内壁铸造的铭文“司母戊”究竟是何意呢?对铭文的解释也成为我们了解司母戊鼎用途的关键。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三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司母戊鼎属于殷墟二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地层关系的基础上,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是司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司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越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商人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发现使用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的,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tài)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了,那么这里的“戊”究竟是谁的妻子呢?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妇好乃商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司母戊鼎确属殷墟二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此鼎便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只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中国首个女将军古墓,千年未被盗之谜

当你真正埋首历史书籍的时候,你时常会感到不寒而栗。不是因为书中记录的历史事件,而是因为记录历史事件的方式。时间实在是太可怕,它会销蚀我们的所有记忆,让一切变得模糊而不可靠,即使有些东西已经写在了纸上。

我们发现了3000多年前有一个接近于绝对真实的女人,她叫妇好,商朝君王武丁的妻子。

我之所以敢相信妇好,是因为她曾经的生活已经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1976年,在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发掘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200多件青铜礼器,以铜钺为代表的130余件青铜兵器,150多件酒器,700多件产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16名殉葬者、6条殉葬狗,甚至还有4面铜镜,等等。

安阳曾经埋葬过11位殷商朝代的大君,但在历朝历代盗墓者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只剩下了11座空陵。冥冥之中,神灵保佑住了妇好墓,得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一位真实的女人。

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的铭文,与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录的有关妇好的内容基本吻合。我们知道,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都是当时占卜用的卦辞,我们的祖先,至少在这种场合,曾经不敢说谎,因为他们毕竟对上天心存敬畏。所以,尽管妇好不见于任何正史,却比任何文字记载的人物都更可信。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大致能够了解妇好不平凡的一生。

妇好的名字如果按今人的解释,既好听又贴切。但“妇”既不是她的姓,“好”也不是她的名。“妇”是亲属称谓;“好”则是她的氏名,卜辞的写法是左子右女,读如“子”。有学者认为,商王的配偶都是来自商朝所管辖的方国部族或者是城邑,因此这些女人的妇名就是在家乡的名字上加个“女”旁,据此有人认为妇好是来自于子方国。铜器铭文中也把妇好称为“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后来商王祖庚、祖甲所称的“母辛”也是指她。

妇好的丈夫商王武丁,是中国早期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他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盘庚的侄儿。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内忧外患严峻,为了摆脱困境,盘庚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殷商。盘庚死后,其弟弟小辛、小乙分别做了接班人。小乙死后,将商王位子传给了自己儿子武丁。在武丁执政的近60年时间里,商朝中兴并进入极盛时期。

武丁据说寿至百岁,其见于文献的“诸妇”多达60多位,其中3人拥有法定的王后地位,妇好是其一。依据礼制,正常情况下君王的地位其实是由母亲的族系决定的,因为出自低等妃嫔的儿子不能继承王位。一个女子要成为君王之后,她的儿子需要继承王位,那么她也必须要出身于高等贵族之家。据此,妇好肯定是子方国王公的女儿。

而且,妇好在武丁众多女人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卜辞曾记:“呼妇好见多妇于徉。”意即妇好在一个叫徉的地方接见了武丁其他的妾妃,可见妇好的身份要高于他人。卜辞还曾记录“妇好允见有老”。意即妇好被委托接见商朝中德高望重的长老。这在当时是非常重大的活动,武丁竟然也派妇好去做,足见妇好几乎就是能与夫君平起平坐的“二把手”。

越往前追溯历史,会发现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大。妇好嫁给商王武丁后,没有变成一只在后宫依人的小鸟,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足以让我们今人瞠目结舌:妇好有自己的封地,享有封地上土地、奴隶的所有权和获益权。她并不经常在王宫陪着夫君,而是在自己的封地处理日常事务。甚至,她还有一支多达3000人的私人武装。

妇好要按时向丈夫武丁交纳贡品。据卜辞记录:“妇好示十屯。”意为妇好进贡了20片牛肩胛骨。(屯同纯,是甲骨的计量单位,左右两片牛肩胛骨为一纯)又有“好入五十”。据学者考证,卜辞中凡是说多少屯(纯)的是卜骨,仅说数字不说量词的则是卜甲,就是占卜用的龟甲。龟甲在古代非常昂贵,被称为“宝龟”。妇好一次进贡了50件龟甲,这表明妇好当时财大气粗。

对于武丁来说,妇好不像是老婆,倒更像是一方的诸侯。

在国家事务中,妇好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古时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妇好是商王朝的最高祭司。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类最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这证明她当时的社会地位极高。

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在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两件刻有“妇好”铭文的青铜大钺,其中一件重达9公斤。由此,大部分人以为妇好肯定是力大无穷,在战场上双手舞钺冲锋陷阵。这可能是误解。我感觉这种钺更像是现代战争中用的指挥刀,并不是真正使用的兵器,而是象征着指挥权力的仪仗。也许,不在一线拼杀,更能体现妇好作为女军事家的出色才智。

有学者从现存的卜辞记录中统计,妇好就曾率兵征伐过5个方国(一说20多个方国),遍及商朝的东南西北。在讨伐印方(一说巴方)的战争中,武丁亲自出征,让妇好等做配合接应,布阵设伏,断印方军退路。武丁自东面进攻敌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被认为是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最为后人称颂的一件事,是曾统领一支1.3万人的庞大队伍去征讨敌国,这是有史料记载商代对外征伐中用兵最多的一次。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卜辞记载,这次只是从妇好的封邑征集了她的3000私人武装,又从其他地方凑出了1万“民兵”,不能足以证明这场仗是妇好率领打的,她只是参与了征发兵员而已。

其实,笔者以为史料记载最为感人的,倒不是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妇好,而是妇好和武丁的那份夫妻感情。据说,妇好每次出征凯旋,武丁都要带着大臣出城十几里欢迎。有一次夫妻相见时,武丁居然忘情到不顾尊卑礼法,当着大臣们的面与妇好同马驱骋,这在当年绝对是惊世骇俗之举。

武丁与妇好笃深的情感,我们从留存至今的片断甲骨卜辞里就可以略窥一斑。

妇好出征了,武丁会占卜“妇好亡咎”?——妇好没有灾祸吧?

妇好凯旋了,武丁会占卜“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妇好是不是该回来了?

妇好要生育,武丁就占卜“妇好娩嘉”?——妇好分娩顺利吗?

妇好生病了,武丁则占卜“妇好其延有疾”?——妇好的病是否还会拖延下去呢?

卜辞里还有一条说“妇好嚏,惟出疾”?——妇好打喷嚏了,是不是能去除疾病了?

甚至妇好死后,武丁还在占卜“王梦妇好,不惟孽”?——梦到妇好了,她不会有什么灾祸吧?

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就记录着有关妇好的卜辞200多条,内容涉及妇好的公务、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她去世后的状况。我敢说,正是因为甲骨上曾经记录了武丁的这些卜辞,才使这些丑陋的兽骨变得可爱,甚至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儿。武丁的这些卜辞,恰似委托冥冥上苍传递的思念和祝福。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妇好疾病的情况,这说明她的身体并不好,加之长期征战且忙于政务,妇好的寿命不会很长。有文章称她30多岁就死了,不知依据何在。现存的卜辞中记录了妇好10多次生育和难产的情况,如果说妇好最后是死于难产,那么这个年龄还算可信。不管怎样,与在商王君位上都坐了59年的丈夫武丁相比,妇好死得实在有些太早。

妇好死后,武丁将她葬于自己处理军政事务的宫室旁,让妻子随时陪伴着自己。每当国家有战事和庆典活动,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求她的保佑。由于商人敬重死去的祖先,武丁还为妇好举行了3次冥婚,将她的魂灵分别许配给了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和十三世祖成汤,请求这3位雄武有力的先人照顾妇好。

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商朝从中兴走向极盛,武丁居功至伟。直到2000年后妇好墓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武丁的身后,竟然躺着这样一个伟大的女人!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

千百年来,有关秦始皇陵的传说纷纭而又神秘。如今全面勘测终于告一段落,部分陪葬坑的试探发掘也已收尾。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总算可以坐在窗前,细细回味近几年来的挫折和喜悦,勾勒秦王朝不为人知的画面:

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在?

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2000年来众说纷纭。历史上不可胜数的记载和传说让秦陵地宫成为千古之谜,并且头绪越来越复杂。有人推测封土下并非真正的地宫所在,更有人臆断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骊山里。当然,多数人还是认为墓室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没有科学的根据,所有的说法都只是推测而已。

结束推测的时间始于2002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

本次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结果显示了由于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等现象。

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厚达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艰难地用洛阳铲持续勘探,以传统方法验证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应用。所有勘测结果都表明,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