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最新蔬菜植保知识技术问答
21647600000007

第7章 蔬菜病害诊断与防治(3)

大白菜病毒病在大白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心叶呈明脉或叶脉失绿,后产生浓淡不均的绿色斑驳或花叶,并发生皱缩。成株期发病早的植株,叶片严重皱缩,质硬而脆,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叶背叶脉上亦有褐色稍凹陷的坏死条斑,并出现裂痕,病株严重矮化、畸形,植株不能包心或包心松散;感病晚的植株,只在植株一侧或半边呈现皱缩畸形,或表现轻微皱缩和花叶,但仍能结球,内层叶片上有灰褐色小点。危害大白菜的病毒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该病毒通过蚜虫或汁液解除传播。高温干旱有利于该病毒病的发生。大白菜播种后遇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的环境下易发病。播种早,蚜虫发生严重,管理粗放,田块地势不通风或土壤干燥、缺水、缺肥的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择较抗病的品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适期播种,躲过高温及蚜虫盛发期,适时蹲苗。②苗期防蚜:把传毒的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及春播作物的蚜虫更要早防。③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宁南霉素水剂500~1000倍液,或80%盐酸吗啉胍水分散粒剂(富力毒)600~10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迁毒)200~4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7大白菜炭疽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大白菜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也能危害花梗和种荚。叶片染病,初生苍白色或褪绿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灰褐色中央略下陷的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呈薄纸状,边缘褐色,微隆起,发病后期病斑呈灰白色,半透明,易穿孔。在叶背多危害叶脉,形成长短不一略向下凹陷的条状褐斑。叶柄、花梗、种荚上的病斑则多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褐色至灰褐色,凹陷明显。湿度高时,病斑上常有赭红色黏质物。大白菜炭疽病病菌经借风雨传播的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侵染植株。该病菌喜高温潮湿环境,平均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温度较高、多雨的环境适于该病菌发育。秋季早播、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适期播种,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加强肥水管理。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8大白菜根肿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大白菜根肿病仅危害根部。植株染病后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叶色变淡,生长迟缓,矮化,发病严重时出现萎蔫症状,以晴天中午明显,起初夜间可恢复,后来则整株死亡。拔出病株,常常会发现根部肿大。初发病时,肿瘤表皮光滑,圆球形或近球形,发病后期表皮粗糙,出现龟裂,易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发出恶臭。大白菜根肿病病原菌主要在根的皮层中蔓延,使被直接侵染的细胞增大,并刺激周围的组织细胞不正常分裂,而使根部肿大,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肿瘤。主根肿瘤大而量少,侧根发病时肿瘤小而量多。该病菌经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的休眠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从植株根部表皮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9~25℃,相对湿度70%~98%,pH5.4~6.4的条件下易发病。低洼及水改旱菜地、过量使用化肥而引起土壤酸化的土地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①培育抗病品种。②实施水旱轮作或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4~5年以上。③在根肿病发生严重地块改种非十字花科作物。④深沟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使用滴管浇水抗旱;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防止土壤酸化;也可在整地时施入生石灰(每667平方米使用量100~150千克),改良土壤酸碱度。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在换茬时也应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穴周围撒施生石灰,防止病菌蔓延。⑥种子消毒:大白菜根肿病病菌可随附在种子表面的泥土传播,种子播种前,可用25克/升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以1∶(125~166)的药种比对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后晾干播种。⑦土壤消毒:尽快选择无病田育苗或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移栽前可用50%氰氨化钙颗粒剂(每667平方米使用量48~64千克)均匀撒于土壤中,翻耕后土壤用水浇透,盖上塑料膜密封,15天后揭膜,通风2~3天作垄耕作。

9大白菜干烧心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大白菜干烧心属于生理性病害。发病时大白菜叶球顶部边缘向外翻卷,叶缘逐渐干枯黄化,随着病斑扩展,叶部组织呈水渍状,叶片上部逐渐变干黄化,叶肉呈干纸状。病部与健部组织分明,叶脉黄褐色至暗褐色。发病叶片主要发生在叶球中部,即由外向内数的第17~35片叶。重病株叶片大部分干枯黄化。田间发病始于莲座期,有的幼嫩叶片表现干边,到结球后才显现症状,储藏期更为严重。土壤中缺少水溶性钙或水溶态锰等营养成分易引起干烧心现象。

防治措施:①喷洒0.7%氯化钙,每667平方米每次用水量50千克。②喷洒1%过磷酸钙溶液,苗期、莲座期或包心前共喷3次,每667平方米每次用药450~500克,兑水50千克。

10甘蓝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甘蓝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点,后扩大成淡黄色或黄褐色,或暗黑色至紫褐色,中央略带黄褐色稍凹陷斑。病斑扩展时常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斑。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长有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变黄干枯。甘蓝霜霉病病菌经风雨传播蔓延的孢子囊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由气孔或从细胞间隙处侵入和再侵染。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4~20℃、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盛期在4~6月和9~11月。早晚温差大、多雾重露、雨水偏多、湿度较高的年份发病重。连作地、地势低洼积水、湿度大、排水不良的田块或栽培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肥水不足、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霜霉病品种,精选种子及种子消毒,茬口轮作,合理密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2.5%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抑快净)800~120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500~800倍液,或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超赞)1500~2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1甘蓝菌核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甘蓝菌核病主要危害甘蓝茎基部、叶片或叶球。甘蓝幼苗受害时,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坏腐或猝倒。甘蓝成株受害时,多在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受害部位初呈边缘不明显的水渍状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后可环茎一周,最终致全株枯死。湿度高时,病部生出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鼠粪状菌核,病部组织软腐,茎病部可形成中空,无臭味。甘蓝菌核病病菌经借气流传播的子囊孢子直接侵入寄主。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栽培条件对该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冻害或肥害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用10%盐水汰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减少初侵染源。合理轮作,最好能与稻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隔年水旱轮作。采用高畦栽培方式,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并深翻土壤。采用电加热温床育苗,播种前把床温调到55℃处理2小时,把菌核杀死。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600~12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1000~1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2甘蓝黑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甘蓝黑腐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球或球茎。子叶染病呈水渍状病斑,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甘蓝真叶染病,甘蓝黑腐病病菌由水孔侵入,引起叶缘发病,呈“V”字形黄褐色病斑,发展后叶脉变黑,叶缘出现黑色腐烂,边缘常有黄色晕圈;该病菌也可从伤口侵入,在叶部任何部位形成不定形的淡褐色病斑,边缘常有黄色晕圈,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或形成穿孔状。该病菌经维管束沿叶脉、叶柄发展,直至茎部,引起植株萎蔫,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为黑色或腐烂,但不臭,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呈干腐状。甘蓝黑腐病病菌可经雨水和昆虫传播,从叶缘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表面带菌,可从种脐侵入致种皮内带菌。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平均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温度偏高、闷热多雨、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从无病地或无病株采种,或播种前种子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避免过旱过涝,及时防治虫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8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必绿)800~1200倍液,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50~3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3甘蓝根肿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甘蓝根肿病主要危害根部。染病后植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基部叶片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地上部萎蔫,叶片变黄,最终整株死亡。扒开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可见根部出现肿大的根瘤状物,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初期的病株根部肿大呈瘤状,主要危害主根,且主根上的瘤多靠近上部。侧根上的瘤多呈圆筒形、手指状。须根上的瘤数目可多达20多个,并串生在一起。发病后期,病部易被软腐病细菌等侵染,造成组织腐烂或崩溃,散发臭气。甘蓝根肿病病菌经借土壤、雨水、灌溉水、肥料、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的休眠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从植株根部表皮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9~25℃,相对湿度70%~98%、pH5.4~6.4的条件下易发病。低洼及水改旱菜地、过量使用化肥而引起土壤酸化的土地发病较重。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土壤pH7.2以上发病少。

防治措施:①培育抗病品种。②实施水旱轮作或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4~5年以上。③在根肿病发生严重地块改种非十字花科作物。④深沟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使用滴管浇水抗旱。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防止土壤酸化。也可在整地时施入石灰(每667平方米使用量100~150千克),改良土壤酸碱度。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在换茬时也应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穴周围撒施生石灰(每667平方米使用量100~150千克),防止病菌蔓延。⑥种子消毒:甘蓝根肿病病菌可随附在种子表面的泥土传播,种子播种前,可用25克/升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以1∶(125~166)的药种比对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后晾干播种。⑦土壤消毒:尽快选择无病田育苗或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移栽前可用50%氰氨化钙颗粒剂(每667平方米使用量48~64千克)处理。

14芹菜叶斑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芹菜叶斑病,又称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初呈黄绿色水渍状,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略突起的灰褐色病斑,边缘色稍深不明晰。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斑呈椭圆形,灰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的全株倒伏。高湿环境下,上述各病部均长出灰白色霉层。芹菜叶斑病病菌经通过雨水飞溅、风及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的分生孢子,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该病菌喜高温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5~32℃、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高温多雨或高温干旱但夜间结露重、持续时间长的环境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耐病或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用48℃温水浸种30分钟。与其他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液,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5芹菜叶枯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芹菜叶枯病,又称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叶片发病病斑多散生,大小不等。发病初期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扩大后,病斑中部呈褐色坏死,病斑边缘多为深红褐色且较明显,中间散生少量的小黑点;发病后期有的病斑中央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病斑边缘聚生很多小黑点,病斑外常有一圈黄色的晕环。叶柄或茎染病,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芹菜叶枯病病菌经借风雨传播的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由气孔或表皮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20~25℃、相对湿度95%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早春多雨、日夜温差大、秋季多雨多雾、排水不良、栽培密度过大的环境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适当密植。保护地注意降温排湿。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6生菜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