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菜类蔬菜
1萝卜菌核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萝卜菌核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茎基部、叶柄等部位。发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渍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及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黑色鼠粪状。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该病对水分和温度要求较高,低温、湿度高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或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600~12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1000~1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2萝卜病毒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萝卜病毒病系病毒性病害。其毒源有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花椰菜病毒、萝卜耳突花叶病毒和萝卜叶缘黄化病毒五种。感染病毒的萝卜开始新叶呈浓淡绿色镶嵌的花叶状,病叶逐渐变黄、皱缩、生长差。如幼时受侵,植株矮缩,根部膨大。该病毒病主要由蚜虫等害虫传毒发生。秋季发生较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并选用抗病品种。②物理防治:苗期用银灰膜或塑料反光膜、铝光纸反光避蚜。③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0%盐酸吗啉胍水分散粒剂(富力毒)600~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500~1000倍液,或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迁毒)200~4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3萝卜黑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萝卜黑腐病,俗称黑心病、烂心病,系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和根。幼苗期发病子叶呈水渍状,中后期感病肉质根变黑腐烂。叶片发病,叶缘多处产生黄色斑,后变“V”字形向内发展,叶脉变黑呈网纹状,逐渐整叶变黄干枯。病菌沿叶脉和维管束向短缩茎和根部发展,最后使全株叶片变黄枯死。横切萝卜可看到维管束呈放射线状、黑褐色,重者呈干缩空洞,维管束溢出菌脓。该病主要发生在秋季,十字花科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更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及时清洁田园,适时播种,合理浇水,避免土壤湿度过高。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2%春雷+45%王铜)可湿性粉剂(加瑞农)8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可杀得)500~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灭均成)6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4萝卜黑根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萝卜黑根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萝卜根系。发病初期,侧根生长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外皮变成紫色至黑褐色,变色病部似辐射状条纹向里扩展,肉质根病部缩小并开裂,使内部组织变硬。该病喜温暖、潮湿环境,秋季且多雨的年份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2%春雷+45%王铜)可湿性粉剂(加瑞农)800~10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普力克)500~8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浇灌药液250~300毫升,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5萝卜根肿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萝卜根肿病系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看不出异常。病害扩展后,根部形成肿瘤并逐渐膨大,肿瘤形状不定,主要生在侧根上。主根不变形,但形体较小。地上部生长变缓、矮小,叶片中午打蔫,整个植株变黄后枯萎死亡。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一般秋季发病重于春季,土壤酸性在pH5.4~6.5、低洼和十字花科连作菜田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该病害农业防治非常重要,一般选择无病地育苗,及时排除低洼地积水,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进行水旱轮作。也可每667平方米施100~150千克生石灰进行土壤酸碱性调节,使土壤调到微碱性;尽量避免十字花科作物连作。②药剂防治:可选用50%氰氨化钙颗粒剂每667平方米用48~64千克撒施。
6山药炭疽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山药炭疽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藤茎。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茎部染病初生梭状不规则斑,中间灰白色、四周黑色,严重的上、下病斑融合成片,致全株变黑而干枯,病部长满黑色小粒点。该病一般发生在7~9月份,高温、多雨、寡照、偏施过施氮肥或通风透光不良会使该病更易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山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水旱轮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200~15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7山药根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山药根腐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山药地下茎块。受害茎块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斑,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该病一般发生在7~8月,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高温多雨更适合该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山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注意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增施腐熟有机肥。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或25克/升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1200~1500倍液灌根,每株浇灌药液50~80毫升,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8山药褐斑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山药褐斑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茎蔓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褪绿黄斑,大小不等,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出现针尖状小黑粒。该病一般发生在7~8月,田间通风和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更适合该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山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注意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灭均成)600~800倍液,或75%丙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驱双)600~1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9山药根结线虫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山药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地下块茎部位,地上部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严重者,地上部表现叶色淡、生长弱、植株繁茂性差。山药地下块茎感染根结线虫病后,在块茎的表皮上会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近似馒头形的瘤状物,瘤状物相互愈合、重叠形成更大的瘤状物,在瘤状物上产生少量粗短的白根。发病部位的皮色比正常皮色明显偏暗,即呈黄褐色。其内部组织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在块茎的细根上有小米粒大小的根结存在。该病主要发生在0~30厘米的土层内,30厘米以下的土层发病较少。地势高燥、含水量少、含盐低、酸碱度中性、结构疏松、通透性好的砂质壤土,该病可以反复危害,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山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并注意与玉米、棉花等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②药剂防治:在山药下种前,每667平方米用3%米乐尔颗粒剂3~5千克,撒施于种植行土表后,与土壤掺匀,一般深度10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整地下种;或发病后采用40%辛硫磷乳油、甲维盐系类农药灌根。
(二)茎菜类蔬菜
1莴笋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莴笋霜霉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成不定形,或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颜色转为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枯干。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菜田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或种植过密、灌水过多、通风透光性差的田块更易诱发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莴笋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整平畦面以利排水降湿。发病初期及时清除下部病残叶,适当增施磷钾肥。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500~800倍液,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200~1500倍液,或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超赞)1500~2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2莴笋灰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莴笋灰霉病系真菌性病害。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时受害茎、叶呈水渍状腐烂,成株发病一般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初呈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而呈褐色。病叶基部呈红褐色病痕,形状、大小不等。茎基部被害状与叶柄基部相似,严重时从基部向上溃烂,地上部茎叶凋萎,整株死亡。潮湿环境下,病部生出灰褐或灰绿色霉层。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色变灰色或绿色。该病主要发生在3~6月和10~11月,特别是春末夏初,受较高温度影响或早春受低温侵袭后,植株生长衰弱、栽培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的田块更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莴笋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于田外深理或烧毁,移栽时合理密植,并注意与其他作物轮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新贵)1000~1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1000~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6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3马铃薯晚疫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气湿度高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茎部发病,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产生白霉,但较稀疏。受害部位组织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叶片和茎叶死亡。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的田块,加上天气忽冷忽暖、多雨年份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于田外深理或烧毁,选择高燥、砂性较强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密度不宜过大。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600~700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绿群)600~12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2%春雷+45%王铜)可湿性粉剂(加瑞农)600~8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必绿)800~1200倍液,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000~1200倍液,或52.5%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抑快净)800~1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4马铃薯炭疽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马铃薯炭疽病系真菌性病害。马铃薯染病后早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根坏死,病株易拔出。茎部染病生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的田块以及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于田外深埋或烧毁,选择抗病品种和排水好的地块种植,并注意田间密度不宜过大。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000~15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翠贝)2500~3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00~2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5马铃薯病毒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系病毒性病害。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三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该病主要是通过种子带毒、蚜虫等传毒和适当的环境条件引发。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采取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高畦栽培、合理用肥、拔除病株等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病力。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0%盐酸吗啉胍水分散粒剂(富力毒)600~10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500~800倍液,或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迁毒)200~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6芦笋茎枯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