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儿子富养女
21596200000001

第1章 我是男孩,我是女孩

父母通常会对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而感到吃惊,想知道这种性别差异到底源自何处。孩子这种有意识的性别选择既受到先天因素,比如染色体、荷尔蒙、基因、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后天经验,比如父母为他们选择的玩具的影响,也就是说,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仅仅有生理因素,还有文化因素。

1、男孩·女孩

王涛上周出差顺便带了儿子王启睿和头儿的女儿杨扬,两个孩子是同年出生的,王涛和头儿住在一个锦绣花园小区,所以王启睿和杨扬打小就在一起玩。这一路同行,两个男女中学生思维观念上的不同跃然纸上。

王涛和头儿是从他们的日记中发现这一点的(王涛看了儿子这次随行的日记,头儿也看了她女儿的日记)。

日记共同的起点是写途中那一场暴雨。男孩主要描述雨中那些熄火的车辆引起的交通堵塞,并对城市下水道设计上的不合理进行了抨击;女孩则对暴雨的猛烈、道路积水以及暴雨给她带来的焦虑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对高速公路上的记述,男孩着重写了车的运行速度以及途中遇见的两起交通事故,他认为在高速上行驶很爽并提醒人们要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女孩记述了高速公路的宽阔,高速两旁的浓阴以及在车里看VCD的舒适。

两个孩子去参观了海洋馆、科技馆和博物院,男孩描述了海洋馆里鱼的种类繁多、鱼的形状之怪、鱼的体型之大,科技馆和博物院里那些特别令人刺激的放电场面以及他想不通的科技原理;女孩描述了海洋馆里那些记不清名字的各类鱼的体型之美、表演之可爱,科技馆里的立体电影之神奇、放电场面的可怕。

对于晚宴,男孩描述了大厅的豪华、服务的质量,女孩描述了吃的内容和过程;女孩说这是她吃的最高级的一顿饭,男孩则对爸爸请客但把点菜的大权交给别人表示了不理解,还说一顿饭吃一千多就是腐败。

对于城市,女孩描述了耸立的高楼、不息的车流、灿烂的灯火;男孩对城市的单行道、红绿灯、省政府的办公大楼很感兴趣。

有诗人写道:

女孩的心是一颗露珠/晶莹/透明/能将任何一种单色光折射缤纷女孩的心是天生用来崇拜的/女孩能够接受平常/不会选择平庸男孩的心/也是透明的/如一块玻璃/坦荡、纯净男孩的心又是一面镜子/没有真实的色彩降临时/甘愿空白很短的两天,一点也不精彩的两篇日记,但却显现出男女思维的不同,女孩从小就偏重感性思维,男孩从小就多于理性思维。

王涛又想起这两个孩子小时候的场景:4岁的时候,王启睿和小杨扬经常一起玩,同样是玩积木,杨扬喜欢堆成欧式的别墅,不会像王启睿那样把积木搭建成碉堡或者火箭;同样是编故事,启睿喜欢讲蜘蛛侠的故事,杨扬却喜欢讲森林公主的故事;同样是玩跳绳,杨扬跳得一板一眼的,启睿却像个猴子,一会将绳子绑在木桩上荡秋千,一会沿着绳子模仿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把杨扬逗得直乐;同样是玩游

戏,杨扬喜欢玩比较有秩序、有明确规则可循、步骤也完全有规定的游戏,比如跳皮筋等,启睿却偏爱玩那种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冲击对抗、输赢一目了然的游戏,比如警察抓小偷…

王涛也经常和头儿在一旁观看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玩耍,两个人也经常讨论孩子的不同。王涛有时也颇为儿子担忧,因为他是那么地爱动、爱冒险,似乎每时每刻在他身上都有着没理由的冒险倾向。又一次启睿到杨扬的小房间里玩耍,杨扬的小屋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娃娃、积木、毛绒玩具等等,在杨扬还在忙着与小熊维尼玩过家家的时候,启睿却拿着一只手拿着一个娃娃,让它们对打起来,娃娃在他手中可真是使尽了招数,一会儿像武侠片里的英雄一样飞檐走壁,突然不小心将一个娃娃丢出了窗外,正好落在了窗台上,没从五楼掉下来,为了捡娃娃,他竟然爬上了窗户,幸好杨扬妈妈走进来,制止了男孩这一危险的举动。

相比之下,小杨扬就乖巧多了,她喜欢和小朋友玩过家家、跳房子的游戏,房间里的洋娃娃都是她的心肝宝贝,她把它们摆放得有条不紊,而且还精心为每个“宝贝”都编织了一个精美的小故事。她安静、合作、爱学习,但是爱哭鼻子,一旦被爸爸妈妈说句稍微不好听的话,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停不下来。小杨扬是爸爸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学校里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回家就兴致勃勃地跟爸爸妈妈分享,心里有什么心事了,就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心。从小到大,杨扬没有让爸爸妈妈为她操太多的心,她非常懂事,又善解人意。

王涛和头儿看着眼前的两个孩子,眉开眼笑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担忧、高兴、生气、欣慰,还是无可奈何,被他们搞得哭笑不得,他们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懂事了。

王启睿和杨扬的故事在很多男孩女孩身上都可以找到。科学家设计过这样一个试验,在游戏室里设置一个障碍物,把孩子和妈妈隔离开。结果发现,女孩子大部分都站在障碍物面前不知所措,哭着喊着妈妈,直到把障碍物拿开看见妈妈了,才停止哭泣。男孩子则会在障碍物面前走来走去,试图找到一个出口,看能否绕过去看见妈妈。

男孩女孩如此不同的表现,使得家长们在教育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将在本书后面阐述的“性别教育”,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2、男女有别

曾经有人把女人比作玫瑰,把男人比作白菜,意思是两者没有可比性:玫瑰不能和白菜比重量,白菜也无法和玫瑰争芳香。当然,这种形容并不是很贴切,但是却很有道理。我们一直强调,性别没有优劣,但是不同的性别却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身为父母,更应该确信这一点。男孩有男孩的优点,女孩有女孩的长处,不论孩子的性别如何,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为此,我们列举了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

语言能力女孩的句子,会比男孩的来得更早、更长、更复杂。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的大脑对于语言会加工得更加缜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女孩通常比男孩说话更早,而且表达能力更好。学龄前阶段,她们更早说出句子,内容也更长更复杂,进入到小学后,女生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成绩通常也比男生要好。

空间思维能力男孩大脑中负责空间感知能力的部分,要比女孩发育得好,所以男孩在立体思维上要比女孩更优秀。法国一项针对2岁孩子的对比研究显示,21%的男孩可以用积木搭出一座桥,而只有8%的女孩可以完成这项任务。空间思维能力是比较显著的男女差异之一,它从儿童时代一直到成人阶段都有明显的显现。在学校里,男孩的数学成绩通常比女孩好,特别是在几何领域。当然,能力和成绩不是对等的,数学成绩好的男孩固然比女孩多,但成绩差的也不少。

动作能力更好的空间感使得男孩的运动能力比女孩更加发达,他们平均会比女孩早3到4个月开始奔跑和跳跃。但是在精细动作的发育上,男孩要比女孩慢,这也是大脑相应部位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女孩会更早地被肯定为心灵手巧,画画、手工、写字都是她们的强项。

玩具偏好男孩更倾向于玩那些运动性的玩具,比如汽车、球类以及其他的可以穿越空间的玩具。这一点不单在人类身上有所体现,在动物实验中,公猴子对车类的玩具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而女孩恰巧相反,她们喜欢娃娃,尽管在这一点上她们没有男孩喜欢汽车那样的单一和专注。可以这样说,当男孩对机械着迷的时候,女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的身上。

情感特征女孩更复杂,男孩更直接。在女孩的大脑中,负责表达和处理复杂情感(如忧伤和幻想)的区域更发达,相对而言,男孩大脑中对于一些简单、直接情感(如恐惧和愤怒)的区域更加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让女孩感觉沮丧的东西,男孩往往却无动于衷,而他们更容易在争斗中被激怒。这些大脑结构上的差别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女孩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别人的情感,她们在三五岁的时候就能够表现出考虑问题更加周到的特质。相反,男孩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对抗,他们经常放弃口头表达而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男孩爱打架,但在这方面却很健忘,刚刚还是仇人,一会儿就成“哥们儿”了,而女孩就比较容易记仇了。

游戏方式男孩在追跑打闹中获得快乐,女孩喜欢“婆婆妈妈”的内容。从2岁开始,男孩就已经比女孩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活动性,他们更爱奔跑、跳跃,做一些需要摸爬滚打的游戏,从来不会安安静静地站在某处聊天。不要把男孩子的打斗全部归结为攻击性,相反,那些打打闹闹的男孩之间关系相当不错,有时候他们的打斗行为甚至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同样是玩过家家游戏,女孩子喜欢一些家庭生活的内容,而男孩子则倾向于表现生死毁灭的大题材。

安全问题男孩的主动伤害更多,女孩因为怕危险所以最安全。因为从小到大都受到严格的保护,听到严厉的警告,所以女孩的生活反而相对安全。就在女孩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男孩们的能量正在极大地发挥。他们非常喜欢危险和高难度所带来的刺激,所以总会尝试做出头朝下滑滑梯,在楼梯上玩滑板,乃至翻墙、跨沟之类的危险动作。在她们看来,他们简直是疯了。

压力承受力男孩是“短跑选手”,女孩则是“长跑冠军”。动物实验告诉我们,短期压力对于男女所造成的影响正好相反:它会增强男性的记忆力,削减女性的记忆力。因此,男孩在阶段性压力下会学得更好。而女性的大脑对于长期压力的承受力更强,所以当女孩遭遇父母离异等痛苦时,表现出来的适应性也更强。此外,男孩女孩面对失败时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如果一次考试成绩差了,女孩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男孩通常说是没有准备充足。

听觉能力很多基础研究显示,女孩的听力通常强过男孩。这种细微的差别在婴儿期的听力筛查中是很难被察觉的,但是等到他们上学以后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了。专家认为,可能是听力稍弱,使得男孩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精神涣散。

视觉能力男孩对于运动的物体敏感,女孩则侧重在色彩和纹理方面。通过对动物进行的研究显示,视网膜上的细胞很早就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所以男孩和女孩的视觉能力从生命之初就不同。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的视网膜对于运动的物体更加敏感,而女性的视网膜则侧重在色彩和纹理方面。因此,女孩子喜欢用明快的色彩画花和蝴蝶,男孩喜欢用灰暗一些的颜色描摹汽车或太空船。

3、男孩女孩为什么不同

父母通常会对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而感到吃惊,只要问问那些既养过男孩也养过女孩的家长,你就会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差别,差别是不是与生俱来的。玛丽就是被很多人羡慕的龙凤胎妈妈,她说儿女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她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以前,她从来不给儿子买玩具枪,但是有一天小家伙居然把家门口刚种植的小树苗拔了当大刀使唤,又过了不久,从某个哥们儿家借回一把冲锋枪,在客厅肆无忌惮地四处“扫荡”。但是女儿正好相反,小姑娘每天要花上很多时间来料理她玩具之间的家务事,对于弟弟的“猎奇”行为丝毫没有一点兴趣。

1952年,艾利克·艾利克森(ErErikson)开始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孩子和社会》。在此书中,艾利克注意到不同性别的孩子在玩积木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女孩总喜欢把积木堆成圆形的城堡和欧式的别墅,而男孩则用它来搭建碉堡和火箭。在男孩和女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究竟是生理原因,比如荷尔蒙所引起的呢?还是和后天因素,比如父母对他们的期盼和社会对他们身份的认同有关呢?

孩子首次表现出对自己性别认知的迹象的确发生得很早,在梅尔·布鲁克(MelBrooks)的电视脱口秀中,曾提到一个刚出生两个小时就会说话的神童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位神童原来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女孩子,直到他低头发现自己正被包裹在蓝色的毛毯里,“哦,原来我是个男孩子啊!”他大叫起来,“那么,我要去参加足球比赛,我还要喝得酩酊大醉,并吐得一塌糊涂。”

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幽默,其实只是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轻微夸饰,因为我们的文化早就为男孩和女孩规定好了他们各自应该表现的性别形象。一旦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性别,当然会乐于做出男性化的行为,对此,许多父母也起了推动作用,他们为男孩购买衣服、钟表、玩具等,往往会选择传统上适合男孩的颜色和样式。也有一些父母企图抵制这种公开的性别导向,但还是只会用诸如“强壮”或“粗鲁”等字眼来形容儿子,而用“美丽”或“乖巧”来形容女儿。

其实,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他们就已经被性别化了。那些知道自己将要生男孩的妈妈会说肚子里的婴儿正“有力”地踢她,而那些知道自己所怀的是女孩的妈妈则不喜欢用表示力度的词来形容孩子的动作。其实,尚未出生的孩子,不论性别是什么,在子宫中的动作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在孩子出生之前,男孩女孩就已经得到了关于性别特征的一些暗示,比如说,男孩就应该是强有力的,所以男孩得出他们就应该喜欢武器、打架的结论;而女孩则得出她们应该学会料理家务、巧妙地处理各种关系的结论。

在选择玩具时,如果男孩拿起了玩具汽车,大家都会微笑,因为这才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是,如果他拿起了毛绒娃娃,大家就会变得紧张兮兮,觉得男孩喜欢毛绒玩具就是有“娘娘腔”的倾向。

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性别特征是如此地明显,因此自然地就把孩子的性别倾向归因于先天的因素。曾经有过无数的母亲这样说过:“直到我有了一个儿子,我才开始真正了解男孩,他们对女孩子绝对不一样!”

的确,在儿童时期,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好动、强壮和更有冒险精神,打架的频率比女孩子多,然而,这并不表示生理因素是决定男孩更有攻击性的唯一因素,也不表示他们天生就是争强好胜的。

我们认为,虽然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可能有意识地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对女婴说话更多、更轻柔,和男孩打打闹闹得更频繁。但是很多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女孩的差别在相当程度上由生理基础决定。通过高科技扫描就可以发现,男孩、女孩的大脑都会有某些部位比对方相应的部位更发达、更忙碌。当宝宝还在妈妈子宫里时,大脑的这些部位就已经开始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不同变化。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天生的性别差异将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影响,并且不断强化。而反过来,学习的本身也在改变着大脑机能的发育。因为当孩子玩耍和学习的时候,相对应的脑细胞就会更加活跃且随时更新,而那些不经常使用的部分将会逐渐退化萎缩。

对于造成这种性别行为差异的原因,科学家们目前仍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这种有意识的性别选择既受到先

天因素,比如染色体、荷尔蒙、基因、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后天经验,比如父母为他们选择的玩具的影响,也就是说,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仅仅有生理因素,还有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