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15

第15章 退让一步,你就能找到福地(4)

这是一个关于让人一步的小故事,让步的结果是,邻居之间的疙瘩和敌视没有了,双方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菜根谭》上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意思是说,在双方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妨让别人先得利,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但实际上,这又是一种多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大打出手,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双方的误解和不快,岂不更好。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诗歌在人间广为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仍有很多人对他的作品怀有很深的成见。一次,歌德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怀有偏见的家伙。

那是在德国魏玛公园里,当时歌德正在一条窄窄的人行道上散步,发现对面走来一位曾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甚至是挖苦的批评家。当两人走到一起的时候,面对面地停住了。只见那位批评家骄横地说道:“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好相反!”说完笑容可掬地退到一旁。那位不可一世的批评家走过去更加气急败坏了,可张着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歌德对那位向他发难的批评家退让一旁让那位批评家先过去,这不仅显示了他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仅仅用了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礼让”,这哪里不是一种妙巧的还击呢?

笔者写的这一节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着,比如排队存取款的时候,买火车票的时候等等。我们可能没有诗人的幽默有力,但总会有一点让人的气度吧——让他一步又何妨?这样做的结果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好处:

1. 就算他确有急事,让他一步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2. 跟这样无礼的人较劲,实在没有必要,猖狂的人自有猖狂的人对付,让他去到别人那里碰壁去吧;

3.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让步后,不会使自己头脑“发热”,甚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给自己带来不快又何苦呢?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需要作出微小牺牲的小事,这时,我们不妨心胸开阔些。“退一步海阔天空,万里长城今犹在,让它一步又何妨?”如果你能这么想,就不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不快乐了。

品悟人生

人之本性,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呢。当别人做了一些不利己的小事时,让他一步又何妨呢?

得理更要饶人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有些人常犯的毛病。如果在生活中得理不饶人,把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复杂化,把上司或同事搞得下不了台,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更会给人留下固执己见、小肚鸡肠的不良印象。所以,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得理也不妨饶人,如此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更可融洽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和别人发生一些磕磕碰碰?谁又能保证自己事事处处都占理?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自己占理,也应像那位姑娘一样大度地让别人三分。有道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理让三分,得理也饶人,同事间就会和睦相处。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但假如我们一旦自己得了“理”,便绝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这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

中午休息的时候,范伟和同事刘凯在办公室里追赶着,用茶杯向对方身上泼水打闹。范伟一不小心,一些水正好泼到同事小雅的头上,他见刘凯正向自己发动“反攻”,于是顾不得那么多了,掉头就跑。

小雅感到自己新做的发型被弄湿了,顿时火冒三丈,怒冲冲地向范伟追去,一把拉着范伟,说要他去看看他“干的好事”。一些同事也都说范伟和刘凯在办公室里打闹太不像话。

范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放下茶杯向小雅道歉,小雅哪肯接受,依然火气冲天地说:“一开始你为什么不主动向我道歉?”“当时刘凯追我追得很紧,我……”“你什么你?我没兴趣知道你们的事,我只知道你当时没向我道歉!”小雅打断范伟的话说。被小雅这么一说,范伟窘得满脸通红,很小声地说:“那我现在再次向你道歉还不成吗?”“你的道歉话就那么值钱?你也不看看我的发型,被你糟蹋成什么样了?是我花1000块钱做的呀。”小雅指着自己的脑袋对范伟吼道。

看到小雅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整个场面都僵住了,范伟愣在那一动不动。一旁围观的同事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控制不了场面,两个人大动干戈。这时,范伟掏出钱包说:“要不,我给你钱,再去重做一个发型吧。”

“谁要你的钱了,拿别人的钱我不习惯!你给钱,还要本小姐有时间!”小雅仍然不依不饶。

听小雅说罢,范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旁的刘凯也出面主持公道:“小雅,范伟弄湿了你的发型没有及时向你道歉,是他不对,可人家现在不是向你赔不是了吗,而且他还拿钱让你重做发型,我看你都是同事,就算了吧。”这时旁观的同事也附和着。小雅还是觉得心理不平衡,于是又要拉范伟去办公室主任那说清楚。

无奈,两个人来到了办公室主任面前。那经过了解情况后,办公室主任按照不准在办公打闹的规则,给予范伟50元罚款。

事后,刘凯愤愤不平地说:“什么人!一点道理都不讲!”其他同事也觉得小雅太过份了。就连平时和小雅相处不错的同事都说小雅“太小心眼了”。

这件事让同事们看到了一个心胸狭隘、蛮不讲理的小雅,之后,很多同事便慢慢地跟她疏远了。

小雅一开始是有理在先,而且是“民心所向”,而后来同事们都倒向范伟那一边,就连好朋友也帮范伟讲话。更糟糕的是,这件事情还留下了“后遗症”,使得自己和同事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那么这件小事情为什么会导致“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呢?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们不难发现:小雅在与同事相处时,犯了交际大忌———得理不饶人。那么“得理不饶人”的人为什么这样不受欢迎呢?一个通情达理、善于理解的人在交际中往往更具魅力,人人都倾向于跟这类人打交道,而不愿与那种胡搅蛮缠、不可理喻的人交往。“得理不饶人”的人一开始是“得理”,正是因为“不饶人”,有理也变成了无理,才给人一种蛮不讲理的印象。

品悟人生

“得理不饶人”是引发公愤的“导火线”,这样不但会得罪当局者,而且会引起局外人的轻视。想一想,当同事们都把你当成“公敌”来看待,那将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啊!

人能百忍,日子悠悠地过

俗话说:“百忍自无忧。”可是在生活中,有的人,尚未起床,就开始为这一天发愁;有的人,刚干些事,就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天;有的人,未过午,就已经坠入夜幕之中;有的人,三更已过,还为这恼人的一天辗转……在这些人那里,日子是敌人,日子是泥坑,日子是愁山,日子是恨谷……

700年前,一位名闻四方的女尼却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月朗气清的圆月之夜,云门文偃禅师对众僧说:“十五以前的事情莫问,十五以后的事情,大家却说一句试试看。”

不等别人开言,文偃禅师便满怀深情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文偃禅师讲到这里,深为感动,于是她深有感触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这一句话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尽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地寻求幽邃玄奥的意义,只管每天吃饱两顿饭就行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

唐太宗贞观二年,河内有个叫李好德的有心病,经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回奏说李好德确实是有心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坐牢。

治书权弹劾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张蕴古是讨好顺从他,考察结果不符合实际。皇帝大怒,把张蕴古在街上斩了。后来此事让魏征去处理,皇帝暗地里很后悔。因为万纪等人都有罪,按照诏令从今以后都得处死,虽然命令已经做了决定,仍然还复审了三次,这才施刑。在本年,唐太宗因为瀛洲史卢祖尚文武双全、清廉公正,征诏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要你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来后,不久就感到后悔,于是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大怒说:“我派人都派不出,那还怎么处理政务?”要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不久又后悔。又一天,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只有功劳没有罪过,现在却让我任小州的官,因此我不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没有尽一个做臣子的道义,我要是杀他也是太残暴了。由此看来,我不如齐文宣帝了。”马上命令恢复了卢祖尚的官职。

俗话说的好:人生在世不称意,常十之八九。如果要想天天都是好日子,就必须常念“忍”字诀,不但是要忍别人所加的侮辱詈骂,而且要在穷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颓丧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贵顺遂的顺境里,能忍骄矜沉迷之心不起。这样才能做到根除烦恼,心静如水,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