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14

第14章 退让一步,你就能找到福地(3)

唐朝初年的刘文静,很久以来都对裴寂心怀不满。他认为自己才干比裴寂高,又建有军功,职位却处在裴寂之下,心里很不平衡。某年春天,身任民部尚书的他却被支到外地,他怀疑是裴寂从中捣的鬼。当裴寂率军出征晋州之后,朝廷大事缺乏精逋实务的相才打理,李渊才将刘文静调回长安。

当裴寂因战败而灰溜溜地返回京城以后,刘文静多少有点幸灾乐祸,但他没想到,李渊很快便恢复了裴寂的职务,依旧把无比的宠信加在裴寂身上。刘文静真的嫉妒了,想当初,他战败归来后,被削官好几个月,通过第二次征战胜利,才恢复了原来的职务。相比之下,李渊对裴寂有多偏袒啊!于是,刘文静本能地对裴寂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每次在朝堂上商议军政要务,都要与裴寂对着干,裴寂对他也是如此,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两人的关系急剧恶化。

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在家中喝酒,他借着酒劲向弟弟发了一大通牢骚,越说越激愤,后来简直无法控制情绪,便乘着酒兴,拔出佩刀砍在屋柱上,谩骂道:“我迟早要杀了裴寂这王八蛋!” 那段时间,他们家中很不宁静,多次闹起了妖怪。刘文起这人很迷信,便招来巫师在星光下被散头发,口中衔刀,作法镇邪。

这两件事,都被刘文静的爱妾桃儿看到了。桃儿最近在与其他美女争风吃醋中失了宠,对刘文静满怀怨恨,回家省亲时,便把所看到的情况和哥哥讲了。她的哥哥以为刘文静真的要谋反,怕连累了自己,急忙向朝廷揭发了刘文静的异常举动。

皇帝李渊把刘文静兄弟俩抓进监狱,派裴寂和萧数出面审问。刘文静招供:太原起义之初,我作为司马,大致和裴长史的名位差不多。而今他做了仆射,身为第一宰相,住着上等的住宅。而我刘文静官职跟众人差不多,年年东征西讨,老母留在京师,住个房子都还漏雨,心里实在是有些不满,醉酒后控制不住,才口出怨言。

当李渊看到这些供词后,便对群臣说道:“凭着刘文静这些话,就足以证明他想谋反。”

礼部尚书李纲和内史令萧烈竭力辩说刘文静并无谋反之意。远在长春宫的李世民得知这一重大变故后,接连上了好几道奏章,为刘文静说情。他说,当初在晋阳筹划起义时,是刘文静最先定下了西取长安的非常之策,然后才让裴寂知道;等到平定了京城,两人的待遇差距太大,所以刘文静才日出怨言,这绝不是谋反。请父皇明察。

李世民历来对李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辩护使李渊产生了犹豫,但裴寂却有意把话朝李渊最忌讳的地方挑:“刘文静的才干谋略的确超过常人,但他的个性粗疏、凶险,对皇上您和我的怨恨藏了很久。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外有强敌逼近,如果将他赦免,必定留下大患。”

李渊正为了山西的危情而处在极大的焦虑之中。听了裴寂的调唆,他杀机陡起,终于下令处死刘文静和刘文起两人,并将他们的家产抄没。

刘文静的死,正是死在了乱发牢骚上。在一种不平衡心理地催发下,他说出了要杀裴寂的话,原本只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积愤,没想到正好让裴寂抓住了把柄。为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

所以,自己在生气的时候,要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千万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口不择言,乱发牢骚一通。这样虽然发泄了自己的一腔怨气,但却不知会为自己留下无尽的隐患。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解决问题来说,生气、发牢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很多人常常无所忌惮地发牢骚,不把满腔的怒气发泄干净就不痛快。殊不知,这往往就是灾难降临的前兆。

品悟人生

嗔恚之心一起,就会引起许多的业障,人的名声、荣誉会因嗔恚之心而收到破坏。人只要脾气,所拥有的功德就失去了。所以,我们要牢记:怒气不可乱施,牢骚不可乱发。

不妨退一步,不要争强好胜

明朝洪应明在他所著的《菜根谭》里说:“路经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这便是做人的糊涂哲学。做人没有必要总是争强好胜。凡事争足了面子,占尽了风头。最后只会让自己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这就像你手里的一捧沙子。你抓的越紧,沙子就从指缝间漏的越快。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顾客到茶室用茶。当他把柠檬与牛奶同时放入红茶中时,发现牛奶结块了。于是,冲着服务小姐大喊。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充满歉疚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端上来了,碟边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轻声地告诉顾客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这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他匆匆喝完茶就离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常有,你若真的总是认真的和对方计较个明白。到最后也不一定真的可以让自己占了上风。所以,遇事可以不必太认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符合生活的尺度和准则就可以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太多。忍一忍,装一装糊涂,反而会避免许多麻烦。

大凡世上的无谓争端多起于芥末小事,一时不能忍,铸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达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纵然有点愚勇,终归城府太浅。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者也。

忍耐并非懦弱,而是于从容之中静观或蔑视对方。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若愚的生活艺术,用老子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句话来评论恰如其分。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祖上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他嘱咐说:“我们娄家屡世为官,泽及你我,所以难免故人说道。你出去做官,要认清这一点,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说:“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弟弟又说:“那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娄师德说:“这才对了。”

忍耐是一种难得糊涂的品质,它需要健康的心理。这种糊涂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谁都能学会的。做到了,万物皆备于我;学会了,人格就被提升。娄师德教诲他的弟弟“唾面自干”,实在是毅力的展开和情性的张扬。

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献履桥端,难道他们就真的可以无视自己的自尊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有难得糊涂的勇气,忍人之所不能忍,糊涂他人之不能糊涂。所以可成大业。做人就该有一点糊涂的时候,不必凡事都要争强好胜。占尽风头。

品悟人生

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太多。忍一忍,装一装糊涂,反而会避免许多麻烦,这样,福气就来啦。

让人一步又何妨

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和亲朋、邻居、同事等与我们有关系的人打交道,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小磨擦。人之本性,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呢。当别人做了一些不利己的小事时,让他一步又何妨呢?人非草木,事情的结果很可能会使双方的友情、亲情加深,邻居亲属等相处得更加和谐,彼此生活得也会更如意快乐。

古代有个叫陈嚣的人,他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

第二天早晨,陈嚣发现自己家的地盘少了一些,心里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等纪伯走后,他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了许多,知道是陈嚣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于是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地方统统还给了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