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11

第11章 选择宽恕,就是选择了幸福(3)

刘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诸位总知道打猎吧!追杀猎物,要靠猎狗,给狗下指示的是猎人。诸位攻城克敌,却与猎狗相似,萧何却能给猎狗发指示,正与猎人相当。更何况萧何是整个家族都跟我起兵,诸位跟从我的能有几个族人?所以我要重赏萧何,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众功臣私下的议论当然免不了,但毕竟与萧何无仇,对此事再不满也就算了。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观望,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看去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像是在议论着什么。刘邦好生奇怪,便把张良找来问道:“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毫不迟疑地答道:“这是要聚众谋反呢!”

刘邦一惊:“为何要谋反?”

张良却很平静:“陛下从一个布衣百姓起兵,与众将共取天下,现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亲族,所诛杀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后难免被杀,朝不保夕,患得患失,当然要头脑发热,聚众谋反了。”刘邦紧张起来:“那怎么办呢?”

张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个问题:“陛下平日在众将中有没有造成过对谁最恨的印象呢?”

刘邦说:“我最恨的就是雍齿。我起兵时,他无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赵,再自赵降张耳。

张耳投我时,才收容了他。现在灭楚不久,我又不便无故杀他,想来实在可恨。”

张良一听,立即说:“好!立即把他封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动。”

刘邦对张良是极端信任的,他对张良的话没有提出任何疑义,他相信张良的话是有道理的。

几天后,刘邦在南宫设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时,传出诏令:“封雍齿为甚邡侯。”雍齿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确信无疑真有其事后,才上前拜谢。雍齿封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将吏和雍齿一样高兴,一个个都喜出望外:“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事情真被张良言中了,矛盾也就这么化解了。

做人应当宽宏大量,不要紧紧抓住别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那样,不但证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体现了自己狭隘的胸襟。能宽容待人,能容许人家犯错误,同样能造福于自己和别人,从而避免祸害,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做人应当宽宏大量,不要紧紧抓住别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那样,不但证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体现了自己狭隘的胸襟。

宽广胸襟,无忧也无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方能成为百谷之王。要想拥有百川的事业和辉煌,首先要拥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气量。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做到了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迁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笑,都称他为“王当代”。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话又说回来,从整个社会来讲,还是得有人管理、有人做官。问题是对做官者来说,要注意的是,忘记地位也就是放低自己,真正地把自己视为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遇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即使成名成家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自我克制,审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下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懂得宽容待人的好处。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我们要接受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

宽容代表着一个的美好心性,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俗语讲,眉间放一“宽”字,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也许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面对自己的人生。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因为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地接受对方的心理。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如果执著于过去的错误,就会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并且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是一种幸福。我们在饶恕别人的同时,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所以说,宽容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

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拥有了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这是易于拥有的一笔财富,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选择了宽容,便赢得了财富。

因此,只有用一种比大海还要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生活就会变得更精彩。

品悟人生

忘记地位也就是放低自己,真正地把自己视为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心地放宽 恩泽流长

一个人待人处事的心胸要宽厚,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子孙有不断的思念。

东汉时,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菜根谭》中说: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

不要在小事上计较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心胸不够开阔,一点点小事就足以让他们心烦意乱。当别人无意中惹到他们时,他们总是抱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决心,摆出一副寸土必争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做人的原则就是半点亏不吃,但实际上往往是这种人容易吃大亏。

公交车上总是会有那么多人,从来就没有空的时候,这日莎燕下班回家,在公司门前的那个站牌等公车。千等万等,终于来了一趟。

公车里好多的人,黑压压的。莎燕努力地向上挤,终于挤上了车。但挤车时一不小心,踩了旁边的胖大嫂一脚。胖大嫂的大嗓门叫开了:“踩什么踩,你瞎了眼了?”莎燕本还想道歉来着,但一听这话面子上挂不住了,“就踩你了,怎么着?”

于是,两个女人的好戏开演了。双方互相谩骂,恶语相加。随着火力的升级,两人竟然动起了手,胖大嫂先给了莎燕一下,莎燕也立即以牙还牙,两手都上去了,在胖大嫂脸上乱抓一通。还是边上的好心人把两人拉了开来。

莎燕的指甲长,抓破了胖大嫂的脸,而她却没怎么受伤。想到这里,莎燕不禁得意起来。

终于回到了家,一进家门莎燕便向老公倒起了苦水。不过她倒认为自己没吃亏,反倒把那恶妇抓破了脸,所以,讲到这里一脸的灿烂,这时老公看了她一下,惊奇地问道,你右耳朵上的那个金耳坠呢?莎燕一摸耳朵,耳坠早已不见了……

我们经常以为“以牙还牙”就是让自己不吃亏,事实上,这是一种小肚鸡肠的表现。总以为别人占自己一分便宜,自己就要想尽办法占三分回来,否则自己就是吃了大亏,但是事实真的就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吗?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夙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

人比人,气死人。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他们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气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起来矛盾的双方是势均力敌,谁都不吃亏,但当你真的以这种原则去办事时,你会发现你可能解了一时之气,但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好评。所以,你的行为事实上在告诉别人你是一个肚量狭小的人,那么还有谁敢靠近你?反之,以德报怨,不仅可以使那些对你不敬的人心生惭愧,同时还可以告诉别人你的胸怀和气度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么你的周围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引许多有德之人。这才是吃小亏,赚大便宜的上上之策。不要做那种斤斤计较的傻事,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起来矛盾的双方是势均力敌,谁都不吃亏,但当你真的以这种原则去办事时,你会发现你可能解了一时之气,但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