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155600000007

第7章 做人要有心机(7)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再也呆不住了,此时正好是大热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漓淋。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

“喂,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

“纪晓岚,你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真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

“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出个道理,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请息怒,刚才臣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了。”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在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不接驾是极大的失“礼”行为,而“老头子”一词明显带有“不敬”之意。好在纪晓岚才思敏捷,运用曲解的办法巧妙应对,最终让乾隆龙颜大悦,逢凶化吉,一番巧妙曲解把纪晓岚的急智口才和无人能比的“心机”表现得淋湛漓尽致。

2.语为心声,不要口不择言

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于主观的原因,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了偏差,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把握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关是十分必要的,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口成章,机智幽默信口而出,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又天资有限,往往是出口伤人。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无一,后一种人却是随处可见,一抓一把。谈话不经过大脑,便及有可能得罪别人自己却不知道,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堆,人却得罪完了。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将几个多年好友得罪得一干二净。

这位可怜的老兄本来想和朋友一起快快乐乐过个生日,岂料几句不合时宜的话便将朋友全部气走,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说话要严谨,措辞须准确,这些最基本又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不能做好,那么做人成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永远无法得到了。

其实想说好话并不难,你必须让话语在出口之前在头脑里多打几个转转,觉得恰当合适的时候再说出来便可以了,如果你能在表达方式上能够巧运用,则效果只会更佳。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便是“名落孙山”这个典故的来历。

孙山的回答既要委婉又含蓄,非但没有说到别人的痛处,更会让别人对他的诙谐调侃佩服不已。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做人要有“心机”,让自己的脑子比嘴巴转得快点便是其一,如果做好了这点,得罪别人的话语便不会再从你的嘴里嘣出来。

3.开玩笑宜笑不宜损

别以为玩笑开起来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心机”,其实,玩笑的智慧深着呢?

一家出版社里的一位男性新婚不久,大概是心情愉快,生活稳定吧,人渐渐胖起来,和婚前差了很多。

有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来,他和那位日渐发胖的同事是旧识,大家聊了一会儿,女同事的丈夫突然对新婚的同事说:“你怎么搞的,胖得这个样子,满脸横肉,像肥猪一样。”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那位同事一时变了脸色,一句不吭。等笑他胖的那人走了,他才爆发开来,大骂他说话恶毒。女同事送走她先生回来,立即赔不是,把场面弄得很尴尬。

好朋友彼此间开玩笑,有点过但无伤大雅就可以了,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词的确太损了些,难怪人受不了。后来呢?被笑胖的那位同事和笑人胖的那位先生再也没有来往过。

生活中,由一个玩笑造成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皆因玩笑伤害了自尊。

所以,开玩笑、损人应有分寸,否则伤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偿失。

当然,玩笑的过火是避免不了的,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拒绝玩笑,整天一本正经。这非常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反而会拉远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但要开玩笑之前,应有些认识:

再豁达随和的人也有自尊心,他也许可以不在乎一百次一千次的玩笑和嘲弄,但不能忍受他在乎的人或事被开玩笑、嘲弄,你若搞不清楚他的好恶,开了不得体的玩笑,他就算不发作,也会记在心里。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这点你必须承认,更何况有人天生敏感,容易受伤,你认为好玩的,他才不认为好玩,也就是说,开玩笑要看人。

喜欢开玩笑或嘲弄别人的人常不知不觉就过了头,因此要开玩笑之前应先三思,以免出口成刀,伤害他人。总之,涉及人身的、有批评味道的,和敏感问题及隐私问题有关的玩笑要少开,宁可不开玩笑,也不要让人不愉快,如果硬要开玩笑,不如开自己的玩笑。

4.管好舌头,不该说的不乱说

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无论你是吃硬饭还是吃软饭,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

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结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特别是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爱说敢说,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话惹祸。这时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长期下去,最终害了你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自己也受到恶报。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还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这里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的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它求得生存机会的惟一出路。

若想保持语言的弹性,不但要求你能够自圆其说,还要做到意有所指,这既是考验你的口才和智慧,更要你用点“心机”巧妙应对。

过去,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艺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几分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贬职。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一些人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这位聪明的下属巧妙地回避了县老爷问题的实质,而采取迂回的手段,绕着弯子批评了县太爷的画作,这既不会让这位自以为是的县太爷大丢面子,又让其明白了自己真正的画画水平,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自己的话不得罪别人而自己遭殃,便应该让自己的语言走“第三条道路”,并保持适当的弹性。

保持语言的弹性能让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便失去了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若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许多烦恼和尴尬,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消弥于无形。

5.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可以演变为斗气甚至暴力冲突,也可以巧打圆场而使双方息事宁人,显然后一种方法更能得人心,巧打圆场不但能化解争端和尴尬,也是一个人做人有“心机”的一种表现。

人都具有好胜心,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之一,因而生活中便少不了经常争得面红赤耳,下不来台,这时便需要“和事佬”出来打打圆场,息事宁人,给双方一个都可以接受的台阶下。“和事佬”当得好,不但能将一场争端化为无形,而且能让争端双方都能对你心存感激,另眼相看。

清末的刘复才当江夏县知事时,为人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二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宾客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妙,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二位大人说得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坐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的片语解围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需要些“心机”的。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示弱,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消除误会,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但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3)吸纳精华,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