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155600000010

第10章 做人要有心机(10)

日常的交谈中在表现自我的时候,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数万港元薪水。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位朋友,讲了这样的故事:

说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论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你甚至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等等,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注意之一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做人要有“心机”,不但要懂得做人不仅不可强出头,而且在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可让别人相形见绌,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16.“场面话”可听不可信

做人需要说场面话,没有场面话,场面就谈不上场面,但是场面话不一定要信,因为那只是应付场面而已。

无论谁,有时都会说或听到“场面话”,听者或言者切莫较真。

某甲在一公家单位服务,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透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经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烈,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场面话”是人际交往中说话必具的应酬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社交中一些高手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一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躲闪,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第四章)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

做人难,难做人。很多时候,不仅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叹绝路。

1.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刘禹锡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兴衰荣辱,朝代更替。人在鼎盛之时就好比沸腾的开水,如果不迅速降温,没过多久便会蒸发得无影无踪。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开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才是真正人杰中的人杰。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达到事业顶峰之时,深知权高震主、盛极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断地采取示弱之举,避免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甚至有可能招来的杀身之祸,实为明智之举,这等“心机”和远见,值得后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这是曾国藩率湘军出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极盛。清政府便对这些“栉风沐雨,艰苦备尝”的功臣们进行了赏赐。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被赏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对于如此隆重的封赏,曾国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愧悚战兢,何以报称。”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加给曾国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荣耀。暗地里,曾国藩兄弟二人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的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其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京被攻克以后,曾国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无一兵一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门生故吏已遍及于东南各地,上至巡抚,下至提督。同时,曾国荃手里亦掌握着“精悍”的5万湘军,这无疑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天京陷落后,清政府最大的忧患,已不再是太平天国的余部,而是兵权愈来愈大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以湘军为中心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力量。这就要求清政府必须从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这一总体战略出发,而这一特殊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曾国藩在成功之后逃脱不了被夺权的命运。

在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即已开始着手限制曾国藩势力的膨胀。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与曾国藩地位不相上下。当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与沈葆桢结成同盟,并脱离曾国藩,向其发起挑战时,清政府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与曾国藩分庭抗礼,从内部瓦解曾国藩的势力。而对于曾国荃则竭力进行压制,不让其有抬头的机会,虽已升任浙江巡抚,却以尚未赴任为借口,不允许其单折奏事。

面对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势的曾国藩,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其实,在天京陷落前的一段时期里,曾国藩就已经对大功告成后如何收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当天京陷落以后,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随之而来的种种为难之举,曾国藩早已洞若观火,并有了思想准备。要想善其末路,必须自剪羽翼。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因此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当曾国藩从安庆赶至江宁的时候,“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国藩到达南京以后,七月初四“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曾国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对此却大惑不解,但曾国藩却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极力劝说。

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曾氏以退为进、以退护官的为官之谋,令后人不由不为之叹服。裁撤湘军,是曾国藩谋事在先,“盛时常作衰时想”的一个典型事件。

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人的职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而此时遭来的怨愤和嫉讳也越多。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的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曾宽慰、告诫弟弟说:我们现在处于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个人担当,你们就一心一意做个光明磊落、鬼服神钦的人。待到名声既出,信义既出,即使随便答言,也会无事不成。所以不必贪财,不必占便宜。

可见,曾国藩是把名誉和贪婪相联系的,贪婪的人,恶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誉在外。一旦名声远扬,就可以不拘小节了。曾国藩的见识可谓高拔,甚至可以说有点狡猾,他把好名声看成人的立身之本,本应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国藩对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十分看重,为了保持这个家庭的名望和声誉,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常言道,树大招风。由于家大业大势大,兄弟几人都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关于他们兄弟的传闻。

曾国藩就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对他们兄弟恶行的指责,他听了以后,不想秘而不宣,而是一一转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责备,或者委婉相劝,希望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深谋远虑和殚精竭虑,才保住了曾氏家族获得的巨大荣誉和政治资产。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其个人声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顶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国藩举兵起事,以恢复汉族江山,对此曾国藩婉言谢绝,并以一幅“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来表明心迹。

曾国藩一生深谙为官处世之道,尤其是在达到顶峰之后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自剪羽翼助其渡过“生死玄关”,在封建末期落得了“圣相”的美誉,历来被后人所称道。

2.凡事留有余地,退一步绝无坏处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视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三十六计“躲”为上计;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原计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今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走,表面看来是退,实际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实用性,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走的计策,在做人做事上,则有“随退随进”一说。随退随进,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机”的表现。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到:“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苏东坡主张,人应当顺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应用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

3.好处不要自己占绝

一个人做事千万别做绝,好处全部得尽,这样的话你得势时虽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势时人家就会做到十五,到头来自己说不定就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所以有好处时一定要分人一杯羹,这叫“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纵横官场与商场,黑白两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利益均沾,资源共享”。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