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12

第12章 三十六计(11)

“金蝉脱壳”中所说“巽而止,蛊”出自《易经·蛊》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稳”,“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从卦象来解释此计为“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避过战乱之危”。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壳还挂在枝头。比喻留下表面现象,实际上却脱身逃走。

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一定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能“脱壳”而去;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

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

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案例】

李嘉诚的脱身战术

“金蝉脱壳”是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以完成特殊任务的分身之法。运用此计的要点在于“脱”,务使本质虽变但是形式尚存、已走却似非走,从而稳住敌人,抽身而去。在商战中此计是帮助创业者摆脱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的绝好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令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自己可以借此机会寻觅良机走出困境,做到挫而不折、失而不败。

李嘉诚是香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地产商,一次,他获得了一项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洋行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仓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上占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说明怡和在九龙仓的基础薄弱。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九龙仓实际地价已寸土寸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很低,这些都是争夺九龙仓的有利条件。如果大量购入九龙仓股票,取代怡和成为大东家,这样就有权运用九龙仓的土地发展房地产,堪称一本万利。

李嘉诚得到这一信息,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龙仓股票。从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股票,使每股由10港元飞速上涨到了30多港元,引起怡和洋行的警觉。李嘉诚的偷袭战必将转入阵地战,两军对垒,李嘉诚的实力大大弱于怡和洋行,硬拼实难取胜。在此时,李嘉诚若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然会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嘉诚必将惨败无疑。

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以退为进,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向怡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高价卖给他。

1978年,李嘉诚将2000万股票全部转卖给船王包玉刚,包玉刚帮李嘉诚从汇丰银行中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两人皆大欢喜。

李嘉诚知难而退,退中获利,既卖得人情又富了自己,岂不英明!包玉刚凭借李嘉诚的情报、信息和卓越的判断实现往日的宿愿,仅此一个妙计,出千金巨资都买不到,何况李嘉诚已为他打好了赢得价值20亿美元的九龙仓之基础!

另外,李嘉诚成功地为幕后的包玉刚打了个掩护,当李嘉诚被怡和发现之后却停手不干了,使怡和误认为已化险为夷。而包玉刚接上来吸收九龙仓股票,怡和又误认为是有人盲从李嘉诚顺势抢购而已,还讥笑他们自找倒霉,料定九龙仓股票不久即会下跌。等怡和发现九龙仓股票持续上涨而不回落,值得警惕时,包玉刚已大刀阔斧,仅用一个季度就吸收了另外1000万股,占有30%的九龙仓股份了。1979年初,股票价格已达50港元,怡和才知上当,心急如焚,立即研究对策,出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准备决战,然而大势已去,回天乏力了。

金蝉脱壳摆脱尴尬

“金蝉脱壳”之计的运用在于巧。官场中行走需要万分谨慎,一语不慎就会招来灭顶之灾。所以,当下级面陈上级时,言语之间务须承人颜色,稍有过失后果不堪设想。明白此中道理,才会机巧灵便,才能于危险之时保全性命。

慈禧喜欢看京戏,也常常赏赐艺人们一些东西作为犒赏。有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召唤他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首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一是他并不稀罕糕点,二是糕点很快就会吃完,不会产生长远的意义,好不容易得来的赏赐机会岂能错过?于是他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今天心情不错,对于戏子的大胆拒绝并没有发怒。

杨小楼又叩首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一听高兴了,召唤身边的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的字,悄悄对她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是拿回去一定遭人议论,那不是给慈禧难堪,还会遭致杀身之祸;不拿回去吧,慈禧一怒也会要自己的命。这可成了一件麻烦事了,杨小楼直冒冷汗。

慈禧这边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自己都答应戏子的请求了总不能再要回来吧?但是给他这幅字又太丢人了,这可难办了。现场气氛变得非常尴尬。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的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啊。”杨小楼一听,立刻明白了李莲英的意思,连忙叩首说:“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的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发愁呢,听到他这么一说,也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这事终于算过去了。

李莲英果真懂得察言观色,他假意奉承太后,实则是给杨小楼和慈禧设置了一个“壳”,既给太后保全了面子,又解救了杨小楼,同时还缓和了现场的尴尬气氛,可以说是“一箭三雕”,这金蝉脱壳的伎俩可谓了得。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

对于弱小之敌,应包围起来歼灭。小股敌人力量虽弱,但行动灵活,不宜穷追不舍。

【浅析】

此计名出自《草芦征略·游兵》。

“关门捉贼”所引卦辞“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是卦名,落的意思。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此卦辞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也就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关门捉贼”,原意指在盗贼入室偷盗时,要关起门来把他捉住,泛指在我方掌握主动权的前提下,遇到诡诈难防亡命之敌时,要首先断其退路,将其严密包围起来,一举歼灭。

此计的运用之妙在于攻心为上,从而使敌人绝望,这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案。所谓“关门捉贼”关门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使敌人出逃的希望破灭,心理受到致命的重创;二是使其不得逃,从而将其歼灭。否则“贼”出逃后恐为他人所用,一旦“贼”出逃不可再去追击,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

如果此计运用得当绝不只限于“小贼”,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歼灭其主力;不应只理解为待敌攻我,也可以制造机会和口袋诱敌深入。此计的前提是保证“关门”的成功,以形成对敌力量的整体优势,以免造成过分的损伤。

【典故】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长平。

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

赵括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并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他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面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赵括的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

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下,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惜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这次战役后,赵国一蹶不振。

【案例】

埇口俊夫的“三角经营法”

门关住了,“贼”就无处可逃。现代商战中可引申为将竞争者或消费者围于自己精心设计的“口袋”中,通过一系列的经营谋略和经营方式的实施,来削弱或吸引之,使其再无他路可走,从而实现自己获胜之目的。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就是“关门捉贼”在商场上的一个典型应用。

埇口俊夫刚开始经营“口药店”时,生意十分清淡,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改变现状,口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三角经营”。

假设有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小店,其地理位置处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它们之间的连线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如果这三个小店是由同一领导统一经营的,互相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连锁形式,那么其中任一个店某种药品缺货,只要一个电话打到附近的两个店,立刻就得到支援。任何一个小店都会让顾客感到药品的充足、无所不备。

药品是一种有统一质量标准的特殊商品,一旦需要,必有一种紧迫感,尽可能就近购买,而不会考虑药店是否气派。

三角形内的消费者处于被包围状态,“无路可走”,肯定会在这三角形的连锁店系统中购买,这三个小店就会有较大的覆盖面,生意不好才怪呢!

从此以后,口热情待客,勤奋节俭,用一点储蓄买下了附近的两家小店铺,第一个三角形连锁店终于形成了。

很快,口的三角经商法发挥了令人吃惊的威力。除了原先预计的以外,他还发现,三角形的连锁店中以任何一个店做广告宣传,等于其他两个店也在做广告宣传。而且三个店可以联合一起进货,这样一次进货量多了,进货成本就可以降低了,从而价格竞争的能力也就增强了。加上货全,调货及时,服务态度好,药店的生意兴旺起来。

埇口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他进一步发挥了三角经商法。以任何两个老店为基础,发展一个新店,使这三个店构成了一个新的三角形连锁系统。

由于两个老店的支援,新店和老店一样富有实力。这样每建立一个新店,就可以扩大一个新的覆盖面,一个能有效控制的,竞争对手无法进入的覆盖面!

不久,口成立了口药品连锁商店,他把经营范围扩大到全国,连锁店一家又一家地出现在日本各地。1981年,口的连锁店发展到512家,大有继续增加的势头。1987年,其销售额占全日本药品销售额的11%。

埇口 的三角经营法,正是“关门捉贼”之计在经营中的灵活运用。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攻击近处之敌对己有利,攻击远处之敌对己有害。火焰是向上蹿的,泽水是向低处流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

【浅析】

此计语出《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土,则王之寸土,得尺土,亦王之尺土也。”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此计所引卦辞“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火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睽”的意思是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联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便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外交诱骗。

从此计中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实际上更多的是总司令部甚至国家高级领导者所采取的政治战略。一手是大棒,一手是橄榄枝,相互配合运用。之所以不与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不如把它消灭;所谓的远交也绝不会长期和好,消灭邻国后,远交国成为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

【典故】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案例】

阿姆卡审势联合战强敌

在国际竞争中,“远交近攻”可谓是壮大自身实力的良策。开拓邻近的市场或与近处的对手竞争,有利因素多;开拓地域较远的市场或与远处的对手竞争,不利因素多。虽然两者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眼前的敌人与自己的利害关系更现实、更具体。因此,为了使形势对自己有利,可以适时联合远方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