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男人健康养生方案
21462600000009

第9章 人生胜境平常心

现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重视起来,尤其是健康状况。而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单位的、。隋感的等等方面压力,使我们的情绪时好时坏,疲于奔命,它带给我们烦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忧郁压抑,自我封闭乃至生命的夭折。

男人面临社会及家庭的责任,这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竞争,有竞争就可能获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这使得更多的男性感受到压力无处不在,有时,他们的心理会比女性更脆弱。

每当此时,如果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如此脆弱?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慢慢进行化解,会使自己濒临绝望的情绪疏导开来,归于平静。

佛家常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句话,充满了佛家的智慧。

作为男人,如果他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并常常抱持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事业和欲望,那么,他的生活中一定会少了许多烟尘,而平添一份洒脱。

佛学、禅机中的养心智慧

佛家的戒、定、慧

戒是佛家考验信徒的试金石,也是佛家排除贫苦,摆脱欲障的法尺。目的在于苦其心志,减少妄念。

佛家的戒,一般常指五戒。凡出家僧民必须五戒:一戒不杀生;二戒不偷盗;三戒不邪淫;四戒不妄语;五戒不饮酒。戒的目的是减少贪念欲望。

佛学盛行的时代,物质供给还不是那么充足,佛家尚且要戒欲,那么现在处于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时代,就更应有一定的节制。所以,从佛家的“戒”借鉴点经验,无疑对缓和当今心理矛盾大有裨益。

佛家的“定”指心定,即排除妄念。

佛家要断烦恼才能人菩提,超生死才能达涅檠,因此,必须去除杂念,才能心定。

佛家的“慧”即观慧,开慧。

“慧”,也即了悟,就是对佛学“空”观的醒悟。

佛家的“慧”与科技界的智慧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佛家的慧,是从宗教的角度认识到世界是空的,所谓“成、住、坏、空”四大皆空,人的心性和外境达到圆融无碍,这就是佛家“慧”的最高含义。

所以,佛家修炼经过“戒”、“定”到“慧”,觉悟到世界一切都是空的。从而达到杜绝烦恼和贪著妄念,从而消除了一切悲苦的根源,这就是佛学的开慧。

佛家修持到空观,达到净心定念,最后达到开慧了悟的境界。启示了人们虽不说看淡物欲,至少,对达不到的欲望不要太执著,看淡一点则海阔天空,否则烦恼不断,苦海难度,心理矛盾难以化解。

所以,现在的人,虽说世畀观是唯物的,但也不要让财欲过分膨胀,当然除了财欲之外,还包括官欲、名欲、利欲……否则断不了烦恼的根源,又怎能和缓人际关系,又怎能化解心理矛盾,又怎能维持心态平衡,这就是佛家“慧”的启示。

“放下”的智慧

佛家有一个故事,就是师徒两个和尚,在河边正准备涉水渡河。见河边站着一个弱女子,为不敢过河而犯愁,和尚师傅便毫不犹豫地把那女子背过了河。走了一段后,小和尚问:“师傅,您是出家人,您背那女子过河,就不怕别人说吗?”

和尚师傅说:“都走了那么一大段路了,我早已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心里还放不下,不就是帮助一个弱女子过河嘛!”

小和尚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就是“放下”的禅理。

佛家修心,强调要“放下”,现代人的心理要同样重视放下,放下,就是强调要去除烦恼。把心的空间腾出一些来装新的东西,不要老是在心的空间里填满了陈芝麻烂谷子。

来自佛家修禅的启示

禅,就是禅定、禅修。佛家强调修禅时,应沉淀心中万念。佛家认为,心念如脱缰之野马,难以制伏,非定不行,所以要沉淀诸念。佛家的修禅,还强调调息。

禅定的“定”,主要指思想净化,并不一定要定而不动,所以入禅不一定要打坐,动中也可人禅,禅的主旨在神定而非形定,过分强调静,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这对静养功的外静内动是个启示。

在工作间隙或每天下班回家后,或晚上睡前5分钟,可练练短时间的静养功,以排除各种杂念,可采用坐式、卧式或立式,也可在散步时做。

方法是: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目视鼻尖,意念定于下丹田(脐下3寸),然后做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即可。可以想象一件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让大脑呈现空白,意念可定于下丹田。

要旨:

呼吸吐纳:深慢柔和。

意念导引:美好自然。

气至丹田:涵藏不泄。

每天睡前应坚持做5~10分钟。

养生先养心

世事的纷扰,内心的挣扎,总便人觉得人生是多么的寂寞无助,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名状的忧伤中。很多无奈苦恼的事,我们很难摆脱;世上有太多的忙碌紧张,我们无法逃避。名利是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去孜孜以求,欲望却是人性的膨胀,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心计劳力,比起单纯的物质需求还要让人疲惫憔悴。内心那股压迫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因而时时感到焦躁不安,此时理想与爱情成为多余,成为梦中美丽的幻象,心灵的安宁被物质被欲望所奴役,心态的失衡使人生走向悲哀无助,若到极处,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愈加显得珍贵了。

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日: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气象之下,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流水,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善待一切。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这是多么博大恢弘的心境,又是多么荡人心魄的情怀,为了珍惜一个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极为坎坷的历程,历了险峰,经了幽谷,才发现世事沧桑,如梦如幻。

一切从生命出发,我们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一面对生命尽心呵护,一面又悉心体验,东涌西没,毫无蔽障,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

因此,平常心不仅使人具有大海一样的气度,还使人稳重如山。狂风暴雨之中,惊涛骇浪,松林翻滚,可大海深处平静如昨,山岿然不动,以如此胸怀去实践人生,就无所畏惧。对困难也绝不能退避,诸葛亮日:淡泊似明志,宁静以致远。淡然面对人间是是非非,保持心灵宁静的同时,不忘对理想的追求,对宝贵生命的敬畏,长此以往,定可令生命发扬光大。

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自语地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想不断地充实自己,但由于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却一事无成。不管学什么,都要把自己当做一无所知的人,才能学到东西。无法保持空杯心态的人,对所学的总是有种成见,进而转变为沟通困难,最后导致听不进和听不见。

珍惜身边的“五福”

通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可以使我们获得快乐、安逸、坦然、安详和健康。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养生而言,可以概括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那么如何获得这“五福”呢?佛家给出了以下精辟的观点:

慈悲心

佛教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身体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行善心

佛说:“普度众生,众生之内有自己。"行善不但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启发了自己善良纯洁的心性。

断绝妄执之心

就是说要色空,色空指物质现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和现象,一切都在变化,是无常的。认为妄执之心是人生诸种烦恼的根源。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